首页期刊导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京师范大学

郑进保

双月刊

0476-0301

jbnuns@bnu.edu.cn

010-62207851

100875

北京新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和技术科学、环境科学、交叉科学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其中属省部级以上各种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占90%左右。正努力实现“国内第一源、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学术刊物”的办刊目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宁夏六盘山半干旱区典型植物群落的持水功能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涂立辉熊伟王彦辉于澎涛...
    43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量化分析和定量评价植物群落的持水功能与固碳功能对于系统认识旱区植物群落的水源涵养及碳汇功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在宁夏六盘山半干旱区的叠叠沟小流域选择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白桦人工林、沙棘人工灌丛和天然草地等4种典型植物群落,开展了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持水功能与固碳功能的野外测定与定量对比,采用熵权法(EWM)对植物群落的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持水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应用通径分析解析了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持水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植物群落的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变化范围为3.03~20.55 t·hm-2,有效拦蓄量变化范围为2.13~14.58 t·hm-2,其中最大的为白桦人工林,约分别是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沙棘人工灌丛、天然草地的1.4、3.0、6.8倍;在4种植物群落的0~100 cm 土壤层,最大持水量变化范围为515.0~563.9 mm,毛管持水量变化范围为377.8~423.1 mm,其中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持水性能最优;4种植物群落0~100 cm 土层的有机碳质量分数均值变化范围为23.89~26.43 g·kg-1,其中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最高,白桦人工林最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持水性能(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二者有很好的协同关系;对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持水功能的综合评价结果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最高(0.330),白桦人工林次之(0.303),天然草地(0.218)和沙棘人工灌丛(0.148)相对较差.以上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枯落物层及土壤层的持水和固碳功能要好于其他植物群落,在立地条件较好时应优先恢复.本研究结论可为六盘山半干旱山区森林植被的恢复与多功能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枯落物土壤层持水功能土壤有机碳

    黄河三角洲地区SAGE潜在植被的验证和修订

    王发浩叶瑜韩宗轩宋悦...
    442-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植被野外调查方法,结合黄河河道变迁及新旧黄河三角洲扩展过程,辨识了黄河三角洲不同地貌位置的植被类型,据此分析了黄河改道、三角洲扩展及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对自然植被的影响;参考植被类型分布及遥感影像资料,评估并局部修订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中心(center for sustainability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SAGE)潜在植被数据.研究发现:1)黄河三角洲自然植被格局呈由内陆向海岸的"环扇状"分布,植被由内向外依次是落叶阔叶林、柽柳灌丛、芦苇和碱蓬草甸、荒漠;2)黄河改道对黄河三角洲自然植被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新三角洲地区,新三角洲近黄河河道地区主要发育淡水植被景观,远离河道地区发育耐碱植被景观;3)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对黄河三角洲自然植被影响存在沿海、内陆分异,内陆地区主要表现为人工植被代替自然植被,沿海地区主要表现为人工不透水面代替自然植被;4)SAGE潜在植被总体上反映了黄河三角洲植被空间分布格局,但部分地区与自然植被差异显著.修订后的潜在植被数据更好地体现了黄河三角洲植被类型分布差异和圈层演变特征,将为黄河三角洲人类-环境效应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黄河三角洲SAGE潜在植被野外植被调查验证

    面向不可移动文物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以福建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寺及石刻为例

    徐澯黄智卿宫阿都巴婉茹...
    449-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福建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寺及石刻为例,基于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理论,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以及文物本体脆弱性3个方面,构建不可移动文物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对文物的实地调查,采用综合指数法、熵权法、专家打分法等计算得到福建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寺及石刻的地震灾害风险值,并利用自然断裂法划分风险等级.结果表明:1)福建省地震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较高危险性的地区占福建省总面积的1/3左右;2)福建省地震孕灾环境敏感性内陆地区较高,沿海地区较低,山地区域敏感性最高;3)福建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寺及石刻中,有66%左右处于中等风险及以上,其中鼓山摩崖石刻脆弱性最高,需予以高度重视.

    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不可移动文物指标体系熵权法

    区域尺度下地理坐标投影正变换的数值方法对比研究

    王匡序叶思菁
    456-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线性规则近似(LRA)法、双曲线变换(HT)法和正形变换(CT)法,3种数值法将3个研究区内基于WGS 1984(world geodetic system-1984 coordinate system)地理坐标系的采样点的坐标转换为 WGS 1984-Lambert 投影坐标.1)面向不同研究区,对比采用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矩形格网的剖分方案时,各数值法的坐标转换误差和计算效率;2)研究格网长宽比对CT法坐标转换误差的影响;3)分析基于CT法的采样点误差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与其他数值法相比,CT法更好地平衡了误差和效率;将误差控制在<0.75 m对格点数据执行坐标转换,3种数值方法的转换耗时相近,均低于解析法转换耗时的30%;CT法的误差受格网大小变化的影响较小,当格网尺寸达到10o×10.时,最大误差均<0.22 m;当格网面积一定时,格网形状为方形误差最小;在同一格网内,采样点的误差分布离散程度和最大误差都随采样点到格网边缘的最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即越靠近格网中心,误差越小.

    地图投影数值法正形变换法空间大数据格网

    耦合GCAM和GlobeLand30的CLUMondo模型及其适用性评估

    高怡凡王元慧谢一茹叶思菁...
    465-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CLUMondo模型中了耦合全球变化评估模型(global change assessment model,GCAM)和GlobeLand30数据.其中:GCAM为土地变化预测提供科学的土地系统服务数值;GlobeLand30用于制备可赋予多重土地系统服务供给能力的土地系统数据.为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本文选择了 GCAM中的"青藏高原内部区"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GCAM可以有效解决CLUMondo模型在土地变化模拟时设置土地系统服务的困境;2)对GlobeLand30数据升尺度建立土地系统,为CLUMondo模型量化多重土地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提供了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3)耦合GCAM和GlobeLand30数据后的CLUMondo模型在"GCAM青藏高原内部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CLUMondo模型土地变化模拟GlobeLand30土地系统青藏高原

    基于多目标优化方法的区域社会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张晨阳金建君邱欣何睿...
    471-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提升人类福祉的角度构建区域社会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SOFM)聚类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分类方法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根据2014-2018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多目标优化分析(multi objective optimization on the basis of ratio analysis,MOORA)计算中国31个省份的区域社会关系指数(不含港澳台地区),对各省份的区域社会关系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1)中国区域社会关系发展呈现波动中上升的趋势,区域社会关系指数由2014年的0.176上升至2018年的0.187;2)区域社会关系指数由高到低依次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3)区域社会关系指数较高的地区,既有较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浙江),又有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如青海、西藏、宁夏).本文为区域社会关系的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具体可行的计算方法,为改善区域个体社会关系、提升区域人类福祉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社会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多目标优化区域社会关系指数

    落实"双碳"目标 开展碳排放风险保险

    姜璐胡小康叶涛刘新立...
    479-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论证全球碳排放与气候灾害,全球、中国碳排放与GDP的关联性及中国宏观碳排放风险格局的基础上,从财政、金融、保险视角分析了支持国家"双碳"目标实施的具体策略.研究发现:1)全球碳排放与气候灾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碳排放是气候灾害的"根源";2)全球碳排放与人均GDP的关联性总体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全球人均GDP与广义、狭义气候灾害损失呈现类似环境"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 curve)(倒U形)"的特征,全球碳排放与人均GDP密切关联,影响着广义与狭义气候灾害;3)中国宏观碳排放风险呈显著东高西低的区域分异.据此,本文提出为减轻中国碳排放风险、缩小碳排放风险行业与区域差异,应建立促进我国"火电与绿电"互补、行业与区域协同发展的碳排放风险保险制度,构建"投保人-保险人-政府"三位一体的碳排放风险保险模式,为实现"双碳"目标,特别是"碳中和"目标提供保险保障.

    双碳目标碳排放风险火电与绿电互补区域协同发展碳排放风险保险

    陆地冰冻圈水文过程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王磊刘虎雍斌宋蕾...
    489-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作为固态淡水资源库的冰冻圈发生剧烈变化,进而直接影响流域水文过程.因此,冰冻圈水文的研究对于流域水资源利用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冰冻圈普遍呈现退缩趋势,主要表现为:冰川面积减小、物质亏损,冰川径流增加;积雪面积和雪水当量减小,积雪融化时间提前;多年冻土面积减小、活动层增厚、季节性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和冻结时间减小,但是其对径流的影响效应仍然存在争议.目前研究仍存在数据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对冰冻圈水文内在机制的物理过程认识不足,以及缺乏考虑完整冰冻圈要素的系统研究等几个方面的不足.未来关于新型观测技术手段的研发、包含完整冰冻圈水文过程的物理模型的研发及其应用,将是冰冻圈水文学研究的重点.

    冰冻圈水文冰雪冻土河流气候变化

    信息化背景下理解性学习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建设中的应用思路与实践

    朱文泉杨欣怡
    497-5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阐释了理解性学习的概念及内含,梳理了理解性学习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思路,并以"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为例,介绍了如何将理解性学习应用于该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和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翻转课堂实施.新时代背景下,信息素养是衡量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素质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理解性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但在具体实施时需注意3个要点:1)在教学资源建设上要突出课程资源的可理解性;2)在教学实施时要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3)在教学反馈中要重视对学生内在动力的激发.本文可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理解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