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京师范大学

郑进保

双月刊

0476-0301

jbnuns@bnu.edu.cn

010-62207851

100875

北京新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和技术科学、环境科学、交叉科学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其中属省部级以上各种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占90%左右。正努力实现“国内第一源、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学术刊物”的办刊目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香农信息熵的印度土地利用格局演化与驱动因子研究

    邓雯张红王艺吴智伟...
    551-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引入香农(Shannon)信息熵,从统计、结构、拓扑与专题4个方面,构建土地利用香农信息熵测度指标体系,挖掘印度土地利用格局与时空演化特征,并分析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印度土地利用类性多样性先降后升,结构与拓扑复杂性一致水平较低;专题复杂性不断下降,近20 a来印度保持着以耕地为主的农业大国特色,土地利用变化程度不高.2)各用地斑块信息熵值空间自相关特征显著,表明城市扩张速度的非均衡性和农业发展的环境依赖性.3)坡度、海拔、人口密度驱动了印度土地利用变化.本研究丰富了空间复杂性研究,有望为发展中国家的土地规划与管理提供借鉴.

    土地利用信息熵三向聚类驱动因子

    布加岗日碑加冰前湖沉积记录的冰川变化研究

    林诗豪徐柏青张家康张小龙...
    562-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掌握过去长时间尺度的冰川变化特征是客观理解现代和准确预估未来冰川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冰前湖沉积物是连续反演过去冰川变化历史的良好介质;然而,因研究薄弱,青藏高原冰前湖沉积物组分变化与冰川运动的关系仍不明确,极大限制了古冰川变化研究的发展.本文利用布加岗日冰川接触型湖泊-碑加湖156 cm沉积钻孔和湖区冰川沉积物,通过粒度、元素、210Pb和137Cs分析,结合1968-2021年上游碑加冰川末端变化遥感影像解译,明确了冰川运动对沉积物组分输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重建了 1817年以来的冰川变化历史.结果表明,碑加湖钻孔样品的粒度由主峰众数粒径为9.9、31、160和520 μm的4个端元(EM1、EM2、EM3、EM4)组成.其中,EM4组分主要由冰川前进对冰碛碎屑的压碎作用产生,EM3~EM1组分输入和冰川退缩、冰流加速对冰碛碎屑的磨蚀作用有关;冰舌末端距离钻孔的远近造成沉积物中EM1~EM4组分含量具有梯次变化特征.相比之下,元素主成分1(PC1,方差信息解释量为46%)对冰川变化的响应程度不及粒度端元数据.粒度端元组分含量变化揭示,碑加冰川在1817-1842年前进,之后持续退缩,体现了小冰期最后一次降温和小冰期结束后全球变暖的影响.本文结果表明,借助端元分析,冰前湖沉积物粒度组成及其含量变化是研究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的强有力指标.

    冰川变化冰前湖湖泊沉积物粒度布加岗日

    青藏高原南部宁金岗桑冰芯可溶性离子记录的环境信息

    戚伟焕李真王佳佳
    574-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7年在青藏高原南部宁金岗桑冰川积累区钻取了一支长55 m的透底冰芯,其年层跨度为1864-2006年.利用正交经验函数分解(EOF)和大气环流场分析等方法对冰芯中可溶性离子(Ca2+、NH+4、Na+、Mg2+、K+、NO3*、SO42-、Cl-)的变化特征和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宁金岗桑冰芯可溶性离子质量浓度变化高度一致,南亚北部干旱、半干旱区的陆地矿物粉尘是冰芯中可溶性离子的主要来源,其变化受西风环流强弱控制;1864-1922和1950-1970年期间,冰芯离子质量浓度较高,与北半球气候寒冷期和较强的西风环流相对应.在冰芯涵盖时段内,冰芯离子质量浓度总体呈减小趋势,显示西风环流整体减弱.

    青藏高原冰芯离子西风环流

    藏东南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模式及其实现路径

    林峰信忠保袁瑜贵仁青巴珍...
    583-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人居环境问卷调查结果与地区发展政策,分析了当前藏东南人居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瓶颈与发展需求,构建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框架,从健康、经济、社会、生态与基础设施建设5个方面,提出了以下藏东南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1)林芝政府政策高位推进,同时遵循市场导向进行政策修改;2)规划健康环境布局,提高健康安全素养;3)合理规划生态空间资源,实现发展可持续、高质量;4)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推进城市文化竞争力建设;5)增大社会政策覆盖力度,增强区域对外开放包容性;6)调整藏东南生态红线,着力建设本土特色产业发展.研究从人居软环境与物质环境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理念出发提出高质量发展路径,以期为藏东南乃至青藏高原进一步改善居住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科学参考与政策建议.

    青藏高原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发展模式实现路径

    雅鲁藏布江巨柏种群分布格局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郝海霞四郎刀登杨刚刚岳艳鹏...
    594-6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点格局分析、相关分析、逐步回归的方法研究巨柏(Cupressus gigantea)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不同尺度上巨柏种群分布格局的差异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巨柏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以随机分布或集群分布为主,随着海拔、土壤养分、土壤质地等条件变化而变化.半阴坡低海拔种群分布格局在0.9~10.0 m尺度呈随机分布(P<0.05),在其他尺度呈集群或随机分布;中等海拔种群在2.8~10.0 m尺度呈集群分布(P<0.05),在其他尺度呈随机分布.阳坡低海拔种群在0.6~10.0 m尺度呈集群分布(P<0.05),在其他尺度呈随机分布.阴坡低海拔种群在0~10.0 m尺度均呈随机分布(P<0.05).半阳坡中等海拔种群在0~10.0 m尺度上均呈随机分布(P<0.05).尺度<5.0 m时,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巨柏种群的聚集程度逐渐减弱;尺度>5.0 m时,海拔对巨柏种群分布的影响逐渐降低,土壤养分、土壤质地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不同尺度上巨柏种群分布格局受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海拔和地形改变导致的小环境变化会显著影响巨柏种群的分布格局.在未来的巨柏保护中,应综合考虑环境因子的影响.

    巨柏空间分布格局点格局多元回归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后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