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杨桦

月刊

1007-3612

BJTD@chinajournal.net.cn

010-62989268

100084

北京海淀区信息路48号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具有权威性的体育综合性学术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发表教学、训练、科研的最新成果,刊登学术论文、研究简报、文摘、科研动态、科技简讯等文章。辟有“体育社会科学”、“体育生物科学”、“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等栏目。被国内外多个数据库收录。论文学术水平高,学科领域广,信息容量大。发行到澳、日、美、东南亚等国和港台地区。读者对象是国内外体育科技工作者、教练员以及体育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体育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价值与形成路径研究

    布特苏立德郑澜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育新质生产力是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将体育产业建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驱动力。因此,研究体育新质生产力是具有现实价值的战略课题。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内涵、特征、现实价值、形成路径为核心议题,探讨体育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理论。1)体育新质生产力是以体育创新驱动为核心,以体育新技术、新价值、新要素、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为本的新型生产力,其特征是以创新为驱动、以数据为关键性要素、以提质增效为基本要求、以绿色低碳为根本目标的数字时代的新型生产力;2)体育新质生产力既是新兴技术在体育产业应用而生的新型生产力形态,又是对传统体育产业由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由规模扩张向质量转型、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相对封闭的产业体系向开放的产业体系转型的变革和超越;3)体育新质生产力具有体育新技术、新价值、新业态、新要素、新模式、新动能实现全面变革的显著价值;4)从构建创新发展环境、科技创新空间布局、数字要素驱动、技术供给、业态升级、绿色生态、人才保障等路径来推动体育新质生产力将成为大趋势。

    体育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数字化体育产业科技创新数字要素

    青少年、成年人身体活动现状及政策分析——基于WHO《全球身体活动状况报告(2022)》

    严翊陈越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全球身体活动状况报告(2022)》,该报告从国家政策、建成环境、社会氛围等维度对194个WHO会员国的身体活动水平以及身体活动相关政策行动的执行状况进行了详细的汇总评估。基于《全球身体活动状况报告(2022)》及相关文献,对国内外青少年、成年人身体活动现状及相关政策进展进行分析,并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层面提出国际经验对改善我国青少年身体活动现状的启示,以期为我国增强全民身体活动水平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和完善,切实提高全民身体活动水平提供参考。

    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政策现状

    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和久坐少动行为与体质健康关系的研究

    高雅楠杨亚韩晓伟刘玉...
    2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身体活动是促进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为此,探讨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和体质健康之间的相关关系,为制定儿童青儿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政策和开展健康促进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选取全国4个省市19所学校中的499名3~14岁的儿童青少年。其中,学龄前儿童110人,平均年龄(4。01±0。52)岁;小学生207人,平均年龄(10。19±0。60)岁;中学生182人,平均年龄(12。63±0。56)岁。采用ActiGraph GT3X+加速度计测量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量,根据《国民体质健康标准手册(幼儿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版)》分别测试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生体质健康,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 Whitney U检验以及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究不同性别、年龄和学段参与者在身体活动和体质健康方面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究相关性。研究结果:1)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身体活动建议和《加拿大儿童青少年24小时活动指南》推荐的身体活动标准,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达标率仅为8。02%,其中学龄前儿童的身体活动达标率为0。00%;不同性别、学段、年龄和时段会导致身体活动水平存在差异。2)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较差,小学生的体质健康存在性别差异(t=2。85,P=0。005);儿童青少年的BMIZ评分会因性别(t=3。65,P<0。001)和学段(F=7。26,P=0。001)的影响而存在显著差异。3)每日低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与小学生的整体体质健康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r=0。20,P=0。002);每日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与小学生(r=0。29,P<0。001)和中学生(r=0。37,P<0。001)的整体体质健康水平均呈正相关,且与中学生的相关程度更强;暂未发现身体活动与学龄前儿童整体体质健康之间的相关关系(P>0。05)。4)久坐少动行为时间越长,多项体质健康评价指标表现越差,尤其是在女生中,例如学龄前女童的10 m折返跑(r=0。27,P=0。048)、小学女生的50 m跑(r=0。28,P=0。003)和中学女生的坐位体前屈(r=-0。20,P=0。045)。结论: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身体活动水平普遍偏低,未达到国际身体活动推荐量的1/2;中高强度和低强度身体活动与小学生的整体体质健康有密切联系,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与中学生整体体质健康的相关程度较小学生更高。然而,在学龄前儿童中,身体活动与体质健康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晰。此外,女生长时间久坐与更多体质健康评价指标得分呈相反趋势。

    学龄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身体活动体质健康

    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行为与认知功能和学业表现的关系研究:回顾与展望

    胡亮董玮仲徐珊珊
    4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24h活动指南鼓励儿童青少年更多从事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合理控制屏幕时间,确保合理的睡眠时长,遵循该指南可带来显著的身心健康效益,其认知收益也得到了大量的研究关注。目的:汇总现有证据,综述遵循24 h活动行为指南与儿童青少年认知功能和学业表现的关系。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Med等中外文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纳入25篇文献进行信息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文献归纳法进行分析与提炼主要结果。结论:1)24h活动行为指南达标率在不同研究之间异质性较高,总体达标情况不理想。超过1/3的儿童青少年(34。03%)不满足指南的任何一项建议,23。20%满足身体活动指南建议,33。65%满足屏幕时间指南建议,41。81%满足睡眠指南建议,仅有4。89%同时满足3项指南建议。2)遵循24 h活动行为指南与儿童青少年认知功能和学业表现存在积极相关,部分研究显示剂量效应可能存在。3)将久坐行为替代为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和睡眠时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来认知收益。建议:1)未来研究需加强行为测量的准确性;考虑行为改变与认知收益之间的双向关系;推动人口学层面的队列研究和干预研究。2)教育和卫生管理部门应向大众宣传3种活动行为综合管理的健康理念,并组织论证面向我国儿童青少年的24 h活动指南的可行性和具体方案,推动儿童青少年实现体脑双优。

    24h活动行为认知功能学业表现

    奥运马拉松到大众化城市马拉松的嬗变研究

    赵进周浩扬刘毅
    5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亨普尔发生学解释理论,以普遍联系、可解释嬗变事实、无解释嬗变信息三大嬗变构成因素为分析框架,对奥运竞技性马拉松到大众化城市马拉松的嬗变过程予以解析。研究认为:兴起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竞技性马拉松,在向当代大众化综合性城市马拉松的嬗变过程中不断与时俱进,通过城市场域的开辟,嬗变为早期竞技性城市马拉松;通过赛道的改线、城市文化的融合,实现了赛事空间上的城市马拉松的全球化发展;性别隔离的打破、参与群体的增设,实现了赛事参与主体上城市马拉松的大众化发展;娱乐化、产业化等因素的融入,大众化城市马拉松朝向综合化发展,赛事内涵更加丰富多元。奥运竞技性马拉松到大众化城市马拉松共经历4次嬗变,嬗变过程中各发生学要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呈动态平衡式发展,随嬗变阶段推进而不断演化。其中,奥运竞技马拉松到城市化的发展和专业竞技到大众化发展是马拉松运动发展质的飞跃。

    发生学解释理论马拉松普遍联系可解释嬗变事实无解释嬗变信息

    中国居民体育锻炼城乡差异的内在机制与变化趋势(2010-2021)

    鲁肖麟缪晓雷
    7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居民体育锻炼的城乡差异持续存在、不可忽视。体育参与的城乡融合发展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研究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十余年来的城乡体育锻炼,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2021)合并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边际效应分析、倾向值匹配等量化方法分析我国居民体育锻炼频率的城乡差异与变迁趋势,比较经济地位、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数字赋能4种机制对城乡居民体育锻炼频率的作用及其演变,分析发现:1)十余年间我国居民体育锻炼频率整体上显著提升,但仍然存在城乡差异。2)在控制个体因素后,体育锻炼频率的城乡净差异持续缩小。3)4种机制对体育锻炼的作用显著且存在城乡差异。对于农村居民,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体育锻炼促进作用不断增强,数字赋能作用减弱;对于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作用减弱而数字赋能的作用增强。研究结果既证明了全民健身和乡村振兴等相关政策举措成效显著,也要求在未来的政策实践中更加关注城乡社会背景与体育文化差异,增强农村体育锻炼促进措施的针对性,以实现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

    体育锻炼城乡差异变迁趋势机制比较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复核:现实审视、实践问题与改革路径

    花楷张碧昊
    8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复核是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科学管理和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校园足球乃至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关键环节。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复核的制度建设、工作机制、评估体系、组织实施等方面进行了现实审视,剖析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复核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复核的改革路径。研究认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复核有制度文件存在缺失,制度体系有待健全;参与主体协同不足,工作机制仍需完善;指标设置尚不合理,评估体系亟须升级;运行程序存在瑕疵,组织实施仍需深入等问题,据此,提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复核的改革路径:强化制度建设,保障复核实践的规范运行;构建联动机制,推动复核主体的协同参与;更新指标体系,提升复核结果的科学水平;优化组织实施,夯实复核工作的整体质量。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复核实践问题改革路径

    我国基层体育教研员角色的历时样态、现实困境及未来路向

    方奇王辉
    97-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基层体育教研员是保障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改革、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体育课程及教学质量的重要力量。采用文献资料、质性访谈等研究方法,以应然维度,结合新中国成立70余年标志性教研制度的文本语境,考察3个历史时期我国体育教研员角色呈现的历时样态,其存在从"孕育与产生"到"分化与衍生"再到"逐步完善及其专业化发展"的角色变化特征;以实然维度,剖析中小学体育教研的工作实际,发现体育教研员面临因专业制度缺失而出现角色认知困惑、行为习性固化而造成角色转换缓慢、理论功底不足而导致角色展现乏力、教育资源多样而显现角色功能弱化的现实困境;以能然维度,探究新时期教育理念与社会期待的实效需求,认为体育教研员应成为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期待下师资队伍的优化者、学校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下教研创新的引领者、体育课程深化改革下学科建设的先行者、体育课堂革命时代诉求下校本教学的改革者,以期强化基层体育教研员的"专业人"角色职能,彰显其职业影响力与美誉度。

    中小学基层体育教研员教研制度教师教育

    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探究汉族青年12周抗阻训练增肌效果遗传机制

    顾壮壮梁丽娟梁妍张之豪...
    108-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筛选与汉族青年12周抗阻训练增肌效果关联的遗传分子标记,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究新发现的遗传分子标记影响抗阻训练增肌效果的可能机制,进一步构建多基因预测分数模型(Polygenic Scores,PGS)为精准化抗阻训练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187名久坐汉族青年完成12周抗阻训练(男性占比:48。53%),联合股四头肌中段厚度(Quadriceps Muscle Thickness,THK-QUAD)和全身瘦体重(lean-body mass,LBM)变化评测增肌效果。抽取静脉血5 mL,采用TIANGEN 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受试者的DNA,应用Illumina Infinium CGA-24v1-0芯片进行基因分型。,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完成数据分析。结果:1)12周抗阻训练后,LBM和THK-QUAD均表现出极显著提升(P<0。01),但△LBM和△ THK-QUAD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84和0。60,提示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2)GWAS分析发现9个SNPs与△LBM存在显著关联(P<1×10-5),8个SNPs与△ THK-QUAD存在显著关联(P<1×10-5);基于17个SNPs计算的PGS与△ LBM和△ THK-QUAD存在正相关的线性关系,R2分别为0。123 6和0。315 6;通过ROC曲线得出PGS低于-0。683分无法从当前运动干预中获得较高增肌效果,PGS高于-0。103分则可以在当前运动干预中取得良好的增肌效果;3)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17个SNPs可能与181种基因的表达存在关系,这181个基因富集于3种通路以及17种生物功能中,并且有5个基因(NPC1、ENDOG、MT3、SMAD4、OSBPL2)在多条通路中发挥作用。结论:本研究首次基于GWAS在汉族青年抗阻训练队列发现17个新的SNPs可用于抗阻训练增肌效果预测的遗传分子标记;富集分析发现以NPC1、ENDOG、MT3、SMAD4、OSBPL2为主的一系列基因,可能通过调节金属离子转运与细胞内稳态维持、胆固醇转运以及代谢和骨骼肌重塑过程等途径影响抗阻训练增肌效果;基于17个SNPs计算的PGS评分高于-0。103分则能够取得较好的增肌效果,低于-0。683分有较高概率无法在12周抗阻训练中取得较高的肌肉质量增长。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多基因遗传分数遗传分子标记抗阻训练精准化运动健身指导方案生物信息学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膝骨关节炎患病风险定量预测研究

    邵文娟贾潇蔡可书侯会生...
    124-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初早期症状不明显,存在大量膝关节已然病变、但未发现病情的患者。通过简便、易测的体质指标,建立KOA患病风险的定量预测模型,有助于实现大范围的KOA筛查。方法:按年龄、性别比例在南京市2个街道分层抽取1 045名居民,进行KOA诊断与体质测试,测试指标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大腿围、30 s坐站、膝关节屈曲度、闭眼单脚站、计时起立行走。在GeNle 2。3软件中,通过贝叶斯网络学习建立KOA与上述指标间的数学模型,建模步骤包括数据离散化处理、基于爬山算法与K2算法的结构学习、基于最大期望算法的参数学习、模型验证与敏感度分析等。结果:10个指标在"未患KOA"与"患KOA"之间的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建立的数学模型包括11个节点和19条有向线段,确定任意一个或多个节点的状态都可以预测KOA的患病概率。模型中,性别、BMI、体重、30 s坐站、膝关节屈曲度是与KOA直接关联或敏感度较高的节点,这些指标的预测价值较高。模型的准确率为78。9%,ROC曲线下面积为0。722。结论:构建了定量预测KOA患病风险的贝叶斯网络模型,模型的预测性能良好,具有推广应用优势。

    膝骨关节炎贝叶斯网络模型患病概率患病风险预测体质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