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王国宾

季刊

1008-2018

010-68935768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9号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是中国舞蹈高等院校中唯一的专业学术性刊物,1998年正式升格为中国国家级刊物和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2003年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与“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舞蹈高等教育面向未来发展的八个引擎

    巴图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北京舞蹈学院建校70周年之际,文章提出舞蹈高等教育面向未来发展的八个引擎,即先进舞蹈文化之光的映照、优质舞蹈教育供给的扩容、贤哲云集的变量效应、自觉的舞蹈学术驱动、学院风格的艺术创作、更有效能的舞蹈教育国际化、舞蹈教育的数字化赋能、舞蹈课堂中的革命风暴.

    舞蹈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引擎

    征稿启事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编辑部
    7页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进中国舞蹈理论建设

    许锐王廷信吴海清慕羽...
    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为4位专家以笔谈形式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中国舞蹈理论建设"进行探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中国当代舞蹈文化自信文化名片地缘文化精神舞蹈学科建设

    中国特色的舞蹈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进路

    邓佑玲谢威
    17-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及"三大体系"的时代命题为引领,围绕中国舞蹈学三大体系的建设进程展开研究.第一,从内涵上看,中国舞蹈的学科体系包括舞蹈学科建设、学科理论和学科支撑等内容.学术体系的核心在于舞蹈学术观点、理论学说的形成.话语体系,既包括对舞蹈概念、范畴、命题等外在符号能指系统的探讨,也包括中国舞蹈知识体系的语言表达系统.第二,从历史上看,中国舞蹈的学科体系在以吴晓邦为代表的创立阶段已形成学科自觉,其学科内涵以史论为中心的基本结构影响至今.学术体系体现为中华民族以"人"为标准,"修己""修身""天人合一"的身体观,也表现为"舞"字创造,儒家"礼乐"制度的建立,朱载堉等为代表的系统舞学体系的形成,现当代舞学体系则在前人基础上从单一向多元深化发展.中国舞蹈的话语及表现形式始于新旧石器时代的岩画及彩陶舞蹈图像,至今已呈现出一套以汉语言文字为主、以民族性、地域性为核心的特色表达体系.从中外舞蹈学科内涵比较而言,中国舞蹈学科体系内涵凸显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国外强调的是创造性、跨文化性、跨学科开放性,目标是导向"人"自身,体现学科服务人类生活的宗旨.通过对中外舞蹈学三大体系进展的回溯,提出舞蹈学人在建设中国舞蹈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要立足中国本土视角考察三大体系的历史形成过程及研究对象,建立理论与方法论的文化自觉意识,还要以宏观的国际视野推动三大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新时代舞蹈学"三大体系"舞蹈学中国学派

    数字新科技之于舞蹈艺术的传播策略——基于网络数据的实证分析

    孙沁思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新科技正在为人类社会书写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人工智能、5G、VR……科技的更迭与技术的革新在不断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态度,并深刻影响着艺术的发展走向,为艺术创作及传播带来新的机遇.在互联网及数字技术越来越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借乘科技之翼为舞蹈传播注入新的发展力量成为舞蹈工作者共同面对的崭新课题.文章站在具有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特征的大众文化视域,依托各类网络数据的实证分析比较,讨论舞蹈艺术如何借助新科技进行有效传播,并试图总结出可供广大创作者、从业者借鉴的行之有效的传播策略.

    数字时代新科技手段新媒体舞蹈传播

    以"数字"取代"肉身"的舞蹈——《舞蹈怪兽》中的全息舞蹈分析

    马辰媛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时代,新的舞蹈形态开始诞生.2022年美国奈飞公司播出舞蹈类综艺节 目《舞蹈怪兽》.它通过动作捕捉、图像处理、全息投影技术,将舞者的身体数字化,并异化为"怪兽"的形象,再实时投射在舞台上.文章提出"全息舞蹈"的概念,对《舞蹈怪兽》中的全息舞蹈进行身体、运动、表情方面的属性分析.全息舞蹈以数字身体和全息身体,取代了舞蹈的肉身,但它仍具备舞蹈的运动特性和艺术情感.通过科技,舞者获得了超自然的形态和自由表达的空间,但难以打破审美过程中的"太阳马戏团效应".

    数字舞蹈全息舞蹈舞蹈交互《舞蹈怪兽》动作捕捉

    作舞明功:《武德》舞与两汉宗庙舞的演变

    王玺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汉初对宗庙用舞进行了制作,形成了各庙既共奏先王之舞又奏为歌颂先帝功德而创制的特舞的制度.西汉诸舞来源不同,或改先王之舞而成或自创而成.东汉为确立自身法统对宗庙用舞多做改易,明帝时刘苍与诸公卿议定光武庙舞,世祖庙舞总名应为《大武》,包括《文始》《五行》《武德》三舞.刘苍所奏《武德舞诗歌》一章专指世祖庙特舞.新编世祖庙特舞因袭高庙《武德》之名是明帝为确立东汉法统以区别于西汉的举措,"永平制礼"创立的合祭世祖庙制度使得明帝后诸帝均不再新创特舞,而是共用世祖庙《武德》之舞.但西汉以来制作特舞祭祀以歌颂先帝功绩的制度仍有遗存,明帝后诸帝之特舞只是在实际运作中被世祖庙《武德》舞所替代.

    《武德》舞宗庙制度刘苍永平制礼

    汉代铎舞歌辞《圣人制礼乐篇》释读补论

    周琦玥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代铎舞歌辞《圣人制礼乐篇》的释读,前辈学者的观点不尽一致.文章首先着眼于其自身的"舞蹈歌辞"属性,分析铎舞表演时的舞姿舞容、舞者所持乐器特征,逆推歌辞如何与伴奏音乐、舞蹈动作相互谐和,而后从汉字音韵与舞蹈动作节奏、伴舞音乐节律的互通互鉴的角度讨论《圣人制礼乐篇》的释读,对既有研究做出补充.歌辞中出现的"邪""乌""吾"等"声辞"都出现在某一小句的尾部,恰好对应铎舞演出时"踏地低昂,手足相应"的动作.此阶段配乐节奏舒缓,伴乐而唱的歌辞则会拖长,释读时应将其与二合"声辞"前字所表示的相应"声辞"的辅音部分结合起来考虑.从铎舞表演时舞者所持乐器特征来看,振铎发出的声音刚健而清脆,而舞者振铎击节与刚猛浑雄的舞蹈动作共同作用更加深了节奏的脆断感,此时往往与汉语入声字产生关联,入声字后的"邪""吾""乌"很可能为单一"声辞",需要特别重视.

    铎舞《圣人制礼乐篇》"声辞"舞乐

    汉代西王母神画蟾蜍舞图像研究

    杨延平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蟾蜍舞图像是西王母神画中的重要图像元素,主要分布在陕西省、山东省、四川省,尤以四川省居多.在新莽至东汉初期的图像中,蟾蜍手拿具有身份标识性的红色鱼形舞具,为娱乐以太一和西王母为首的神祗而翩然起舞,舞蹈性质具有世俗性和娱神性.此后,随着西王母神话的不断发展,蟾蜍舞逐渐产生了升仙功能.在四川省,蟾蜍受道教文化的影响,手执写有死者姓名贯籍的铭旌,为死者由凡入仙、由世俗到道教仙境而舞;在山东省,蟾蜍受神仙信仰的影响,亦手拿铭旌,为死者脱凡入仙、由凡世到昆仑山仙境而舞.其中,蟾蜍舞舞姿可能取材于土伯舞.

    西王母蟾蜍舞娱神升仙铭旌土伯舞

    汉代百戏表演人员研究

    陈树淑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代百戏繁荣,与舞蹈关系密切,常常同台演出.汉代社会上形成了专门的百戏表演群体,其人员来源广泛,可细分为六类,既有社会下层百姓、奴婢、方士、达官贵人及小吏,也有周边的少数民族以及域外之人.汉代百戏人员有三种学习途径,分别为自学、家学和经专业人员训练.第一种主要是百戏爱好者,以百戏 自娱或娱人.后两种途径学成后主要是在公开场合表演.百戏的表演形式也主要有三种,即宴乐百戏、广场百戏和走街串巷的流动演出.百戏是汉代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百戏表演人员的大量出现促进了百戏艺术的丰富和成熟,对汉代舞蹈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加快了娱乐文化的传播,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开放.

    汉代百戏表演人员来源培养模式表演形式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