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王国宾

季刊

1008-2018

010-68935768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9号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是中国舞蹈高等院校中唯一的专业学术性刊物,1998年正式升格为中国国家级刊物和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2003年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与“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云南舞派"视域中"滇派舞剧"的艺术品格与文化自觉

    唐白晶
    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期以来,云南舞剧、舞蹈诗的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云南的艺术家顺应历史的潮流,在中国舞蹈创作的版图中描绘了七彩斑斓的"云南图景",形成"云南舞派"视域中的"滇派舞剧"."滇派舞剧"的文化品格表现出多民族题材选择的"凝神聚力"、少数民族舞蹈语言的"表意构剧"、舞剧视觉呈现的"重彩画"色调以及舞剧戏剧构成的"诗意化"模态等."云南舞派"视域中"滇派舞剧"的提出,是强化民族舞剧建设的文化自觉,有利于讲好"彩云之南"的中国故事,有利于立足"培根铸魂"实现"两创"追求,有利于打造"七彩云南"的地域文化名片,有利于在地理"高原"上攀登舞剧艺术的"高峰".

    云南舞派滇派舞剧舞剧创作艺术品格文化自觉

    中国民族民间舞舞台形式语言的抽象性

    盛夏张麟
    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形式,作为艺术表现的主要手段,亦是构成舞蹈语言特殊性的重要表现.一般而言,中国民族民间舞常常以既成风格系统的舞蹈语言作为形式表现的出发点,既成风格系统的舞蹈语言作为抒情性舞蹈语言表现的主要手段,通过素材提取、风格提纯,较为客观地再现民族审美特征.文章以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当下舞台形式中语言形式的生成如何突破传统的"模拟再现",走向元素重构基础上的"抽象表现",中国民族民间舞舞台形式语言审美旨趣也从传统的"模拟再现"走向现代的"抽象表现"之审美建构.在这一转换过程中,作品创作基于编导的自主性与艺术创作的自由性,以"内在精神"作为创作导向和驱动力,以抽象性的舞蹈形式语言作为"内在精神"表达的实体.

    中国民族民间舞形式语言抽象性

    民族传统舞蹈的交流实践与边疆文化建设

    林继富常译允
    9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境民族有自己的传统舞蹈,呈现出 自然生态、生计方式、生活智慧融汇而成的生活传统.传统舞蹈集中表现一个民族内部彼此交往交流实践,蕴含彼此交融的身体记忆,是理解民族民众生活世界、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传统舞蹈文化生命力和社会感召力,是维系一个民族和谐关系的动力资源,成为建设和谐边疆,维护边疆社会团结稳定的文化堡垒.

    传统舞蹈非遗交流交往交融和谐边疆

    朝鲜半岛农乐舞巫戏构造与演绎程式

    韩贤杰郭罗乐
    100-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乐舞是朝鲜半岛古老的舞蹈形态,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文章列举农耕仪礼中的祝愿仪礼、播种仪礼、成长仪礼、收获,分析农乐舞巫戏演绎程式与角色构造,阐述其蕴含的审美特征,体现执器而舞的审美传统,阐释朝鲜半岛传统舞蹈的文化价值.

    传统农乐巫戏构造演绎程式

    舞剧编创"学院风范"的生聚与笃行——北京舞蹈学院舞剧编创述评(2000-2009)

    于平黄丹
    110-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北京舞蹈学院编导专业的毕业生在全国各地参与大型舞剧编创,逐步实现了大型舞剧编导的代际更新.进入21世纪以来,以王玫率先"揭竿",留校任教的编导系教师带领所教班级进行大型舞剧编创,使北京舞蹈学院的舞剧编创蔚成风气.尽管20世纪80年代中期便有章民新带领首届编导大专班(1982-1984)编创了毕业作品舞剧《屈原》,90年代中期又有邓一江带领任教班级(1994-1998)编创了舞剧《情殇》;但影响最大的还是王玫任教的1998级和2004级现代舞班一路编创的舞剧及舞蹈剧场《我们看见了河岸》《雷和雨》《天鹅湖记》和《洛神赋》.回溯21世纪的头十年,北京舞蹈学院的这类舞剧编创纷至沓来:张建民任教的2000级编创了舞剧《原野》;张云峰任教的2002级编创了舞剧《花环》;吴蓓任教的2006级编创了舞剧《半生缘》.当然,还有不在编导系任教的万素为青年舞团和社会舞蹈系分别编创了舞剧《唐琬》《长恨歌》;更有主持"汉唐古典舞"教学的孙颖再度编创了这一学科的代表性舞剧《铜雀伎》.正是由于上述舞剧作品的生聚和舞剧编导的笃行,形成可称为"舞剧编创学院风范"的文化景观.

    舞剧编创学院风范王玫张建民张云峰万素吴蓓孙颖

    舞蹈创作中道具的应用及多义性挖掘

    肖燕英
    13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舞蹈道具的多义性应用在国内外舞蹈创作中已有成功的实践案例,但对舞蹈道具多义性及相关技术应用理论的研究尚不多见.文章以作者长期一线舞蹈编创实践为研究基础,从舞蹈编导的视角,探讨舞蹈创作中道具多义性的编创技术及其在作品中的应用和价值.

    舞蹈创作道具多义性编创技术应用及价值

    中国当代跨界舞蹈创作的多要素关联研究

    于宛冬
    140-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对"荷花奖"当代舞蹈作品创作实践中的跨界现象进行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当代跨界舞蹈创作的多要素关联现象,深入探讨文化交流与跨界融合在舞蹈创作中的实践、影响及作用.在创新过程中,当代舞蹈艺术不断突破传统框架,融入多元文化元素,使研究者认识到创作实践的发展涉及跨文化、跨媒介及跨领域的多元化创作形式."文化缝隙"形成于创新技巧和新形式在实践活动中的互动过程.这一概念意味着不同领域、学科和文化间的交融与碰撞,往往能产生独特见解和创新成果.在舞蹈创作实践中,它具有提供新视角、推动跨学科交流、激发文化创新的作用.探讨这些问题有助于推动艺术理论的发展、提高对当代舞蹈艺术的理解,并促进艺术创作与文化交流.

    中国当代舞蹈创作实践跨文化交融互动创新

    "气学"所蕴涵的舞蹈美育精神

    罗斌陈丽竹
    146-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气学"角度分析舞蹈美育的社会性、个体化和文化态内核,用中国哲学思想中"气学"本体内外二元平衡论的存在特性分析舞蹈艺术创作意识的本源,并引用"气学"的概念对史料和当下舞蹈进行体验性与阐释性的双重研究,试图剖析中国舞蹈美育的精神属性.

    气学舞蹈艺术美育

    从"离身"到"具身":舞蹈教育的当代转向

    林扬帆易晓明
    150-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舞蹈本身是一种具身化的表达.然而"离身"的舞蹈教育忽视了身体在舞蹈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体现出弱化身体感性意识,重言传轻身教的离身倾向,进而使舞蹈教学脱离生活世界,功利化的教学观念占据了主导地位.具身化的舞蹈教育观反对离身的舞蹈教学,主张遵循舞蹈本身的具身特点,以激活身体的感知、培育个性的身体、形塑平衡的身体为教育本质,通过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身体感知觉进行解蔽,从而调动身体联觉唤醒身体感性意识;以身体感知促进身体间性,提高身体的交互能力;协调身体与空间的关系,使之达成统一.具身化舞蹈教学帮助个体形成具有感性意识、个性表达、协调时空力的身体能力,实现舞蹈教学人文化的身体转向.具身舞蹈教育突出身体在舞蹈教育中的主体性,发挥身体在舞蹈教学与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具身认知离身舞蹈教育身体美育具身美育

    舞者的动作姿态控制能力与损伤风险评估

    温柔
    156-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作姿态控制能力不仅影响舞蹈动作技术的完成质量及艺术表现,也与舞蹈损伤密切相关.研究使用YBT-LQ套件对41名舞蹈女大学生的下肢动态平衡能力进行测量,探讨舞者动作姿势调节控制能力的特征与成因,及其与舞蹈损伤风险的评估与预防.结果表明,舞蹈女大学生YBT测试的综合分(CS)较高,两侧平衡差异(TLA)值较低,芭蕾舞与古典舞的前伸距离(A)及Reach(右)有显著差异(P<0.05);受试者中CS值<95%和TLA值≥0.05的比例,芭蕾舞明显高于中国古典舞和民间舞.研究得出结论,舞蹈女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动作姿态调节控制能力和专业性的动态模式特征,同时存在一定数量因动态平衡调节的综合能力和两侧能力不均衡等导致潜在损伤风险的个体.研究指出定期开展舞蹈大学生动作姿态控制能力测试与舞蹈损伤风险的筛查,以及进行针对性的动态平衡功能练习的必要.同时也提示将舞蹈作为干预身体平衡调节能力的手段应用于大众健康促进和医疗康复中的作用.

    舞蹈大学生动态平衡动作姿势控制损伤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