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医学
北京医学

月刊

0253-9713

bjyxzz@yahoo.com.cn

010-65223466

100005

北京市东单三条甲7号

北京医学/Journal Beijing Medical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医学学术刊物。主要对象是广大中、西医学卫生人员及科研人员。本刊的任务是推广交流北京地区及周边各省市医药卫生科研成果和中、西医药防治疾病的实践经验,为提高医学科学水平服务。主要栏目有论著、论著摘要、实验研究、综述、药物与临床、短篇报道、病例报告及临床经验交流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晚发型高苯丙氨酸血症脑白质病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分析

    仇宇悦李洁黄欣莹王添艺...
    533-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未经治疗的青少年起病的晚发型高苯丙氨酸血症(hyperphenylalaninemia,HPA)白质病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22年1日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经生化和(或)基因确诊的青少年起病HPA患者5例,分析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结果 5例患者中男3例、女2例,起病年龄7~15岁,诊断年龄14~20岁.临床表现包括精神发育迟滞、精神行为症状,痉挛步态和癫痫发作.脑白质病变以侧脑室后角旁顶枕叶为中心,逐渐向额叶、半卵圆中心和皮层下白质扩展,早期避开视放射和U形纤维.病变呈持续的DWI高信号,不强化.MRI示白质病变与临床严重程度不匹配,白质病变和皮层萎缩不匹配提示灰质受累.经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后,患者神经精神症状保持稳定,但影像学病灶仍可进展.结论 青少年起病的HPA常表现为精神发育迟滞或痉挛性瘫痪,伴或不伴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影像学白质病变的分布以侧脑室后角旁顶枕叶白质为中心,可随疾病严重程度向更大范围扩展.饮食控制后可稳定临床症状,但影像病灶可继续进展,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高苯丙氨酸血症苯丙酮尿症白质青少年

    颅内曲霉菌病临床分析

    杨柳赵莹莹脱厚珍
    539-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颅内曲霉菌病(intracranial aspergillosis,ICA)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其预后.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24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ICA患者9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案和临床预后等.结果 9例患者中,男5例、女4例;年龄4~70岁,平均40.4岁.ICA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脑神经受累、神经系统缺损症状和意识障碍等.6例患者行脑脊液检查,其中3例脑脊液压力及WBC均升高.头颅影像学示常见侵袭部位为脑实质、脑血管、海绵窦、脑膜和垂体.8例患者接受了伏立康唑药物治疗,平均治疗疗程6个月.截至2024年3月的随访,共有4例患者死亡.结论 ICA常伴发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脑膜型病变;ICA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也有曲霉菌感染的风险.mNGS有助于早期ICA的诊断,早期规范应用伏立康唑等抗真菌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中枢神经系统曲霉菌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伏立康唑

    神经性肌强直一例并文献复习

    王爽邱峰陈娟
    545-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性肌强直(neuromyotonia,NMT)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诊疗方法.方法 选取2023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神经内科NMT患者1例,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2014年3月至2024年3月国内发表的NMT患者的文献报道.结果 本例患者女,15岁,主要表现为双下肢疼痛、无力,伴肌肉颤搐,口服苯妥英钠后临床症状改善.结合既往文献报道,17例NMT患者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7~69岁,平均(43.7±12.4)岁.17例患者均有肌肉颤搐、肌肉痉挛等表现,仅2例患者以下肢疼痛起病,12例患者血或脑脊液免疫相关抗体阳性,予对症治疗联合免疫调节后预后良好.结论 肌肉颤搐、肌肉痉挛是神经性肌强直典型的临床特点,以肢体疼痛起病少见,易造成误诊;对于免疫相关抗体阴性或病因未明确者,对症治疗后仍需长期随访,在排除肿瘤或潜在肿瘤风险后,免疫治疗可能长期获益.

    神经性肌强直肌颤搐CASPR2抗体周围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

    血清IL-33和神经调节蛋白1与帕金森病患者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赵翠红宋蕾宋世雄牛梦霞...
    551-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血清IL-33、神经调节蛋白1(neuregulin-1,NRG1)水平与认知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CI)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邯郸市中医院PD患者115例,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CA)评分将患者分为非CI组(≥26分)69例和CI组(<26分)4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33、NRG1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析PD患者血清IL-33、NRG1水平与MoCA评分、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Ⅲ部分(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 Ⅲ,UPDRSⅢ)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PD患者发生CI的影响因素.结果 115例患者中男68例、女47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5.3±8.5)岁.PD患者血清IL-33、NRG1水平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r=-0.472、-0.601,均P<0.001),与UPDRSⅢ评分呈正相关(r=0.654、0.739,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OR=2.694,95%CI:1.242~5.843,P=0.012)、受教育年限越低(OR=0.706,95%CI:0.544~0.916,P=0.009)、IL-33水平越高(OR=3.528,95%CI:1.389~8.968,P=0.008)、NRG1水平越高(OR=2.831,95%CI:1.382~5.801,P=0.004)的患者更容易发生CI.结论 PD患者血清IL-33、NRG1水平显著升高,且与CI的发生密切相关.可通过动态监测PD患者IL-33、NRG1水平,评估CI的发生风险.

    帕金森病IL-33神经调节蛋白1认知障碍

    外科术后急性缺血性卒中影响因素及预测分析

    于凯赵松张进李俊聪...
    556-561,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外科术后30 d内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影响因素和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重症医学科的非神经系统、非心脏大血管外科术后患者5 180例,建立研究队列并留取基线资料,分析患者术后30 d内AIS的发生情况.随访30 d后,将术后30 d内新发AIS的患者作为病例组,按照病例组与对照组1∶4的匹配方法,根据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选取术后30 d未发生AIS的生存者为对照组,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患者术后30 d内发生AIS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结果 5 180例患者中41例术后30 d内发生AIS,发生率为0.79%.共匹配对照组患者164例.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脑血管病史(OR=5.003,95%CI:1.586~15.783,P=0.006)、术中严重低血压(OR=30.104,95%CI:3.609~251.110,P=0.002)、术后24 h内血乳酸水平升高(OR=1.724,95%CI:1.071~2.776,P=0.025)以及术后24 h内FIB水平升高(OR=1.009,95%CI:1.001~1.016,P=0.019)是外科患者术后30 d内发生AIS的危险因素.基于上述4个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的ROC曲线的AUC为0.922(95%CI:0.863~0.982,P<0.001).结论 根据患者术后30 d内发生AIS的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和列线图可以量化患者的发病风险.需仔细询问非神经、非心脏大血管术后患者既往脑血管病等病史及术中情况,密切注意患者乳酸及FIB水平,警惕术后AIS的发生.

    术后急性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预测模型列线图重症监护室

    腰大肌形态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椎椎间融合术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

    侯晓飞王玮胡海量张祎瑶...
    562-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腰大肌形态与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因腰椎管狭窄症行改良经TLIF患者,根据术后是否有并发症,分为未发生并发症组和并发症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术中相关指标、腰大肌指数(psoas major index,PMI)和腰大肌CT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PMI和腰大肌CT值对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210患者,其中男75例、女135例,平均年龄(69.6±9.9)岁.27例患者(12.9%)出现了至少一种术后并发症,其中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为手术切口浅表感染(3.8%),其次是泌尿系感染或尿潴留(3.3%)和深部感染(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MI越低(OR=0.677,95%CI:0.478~0.958,P=0.028)和腰大肌CT值越低(OR=0.876,95%CI:0.791~0.970,P=0.011)的患者TLIF术后越容易出现早期并发症.结论 腰大肌PMI和CT值降低与TLIF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相关.术前评估腰大肌形态有助于识别TLIF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高危人群.

    腰椎管狭窄症腰大肌指数早期并发症危险因素浅表感染

    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可疑过敏反应的临床分析

    张翠莉李国明于斌彭宇明...
    566-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发生可疑过敏反应的特点.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3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受全身麻醉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检索发生可疑过敏反应患者,并根据过敏分级,将患者分为Ⅰ~Ⅱ级组和Ⅲ~Ⅳ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可疑过敏反应的常见症状及处理方式.结果 共纳入73 283例患者,其中发生可疑过敏反应57例,可疑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为0.1%.57例过敏患者中男28例、女29例,年龄1~78岁,平均(41.0±21.0)岁;过敏反应Ⅰ级7例(12.3%)、Ⅱ级42例(73.7%),Ⅲ级8例(14.0%),无Ⅳ级过敏反应患者.57例患者中,同时出现心血管系统症状和皮肤症状13例(22.8%)、同时出现心血管系统症状和呼吸系统症状8例(14.0%)、同时出现三大系统症状4例(7.0%).与Ⅲ~Ⅳ级组相比,Ⅰ~Ⅱ级组BMI较大[23.4(20.0,26.0)kg/m2 比 20.2(19.6,22.7)kg/m2]、过敏反应发生时BP下降程度较少[46.0(27.5,56.0)%比 59.5(53.0,61.5)%]、心律失常发生比例较少(53.1%比100.0%),肾上腺素使用率较少(51.0%比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全身麻醉下神经外科围术期可疑过敏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心血管系统症状是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可疑过敏反应的最常见症状.临床中可结合可疑过敏原,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围术期可疑过敏反应,改善患者预后.

    神经外科过敏反应全身麻醉心血管系统心律失常

    超声引导下静脉穿刺联合AngioJet机械抽栓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观察

    徐蒙林宇王鑫
    571-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静脉穿刺联合AngioJet机械抽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acute deep vein thrombosis of lower limbs,ADVT)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大庆龙南医院ADVT患者78例,将患者分为置管溶栓组和联合溶栓组,其中置管溶栓组行单纯置管溶栓,联合溶栓组行超声引导下静脉穿刺联合AngioJet机械抽栓治疗.分别采用Villalta量表和静脉登记指数(vein registration index,VRI)评估血栓后综合征和血栓清除率,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栓后综合征得分、血栓清除率、患肢消肿率、D-二聚体(D-Dimer,DD),并比较两组治疗期尿激酶用量和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78例患者中,男41例、女37例;年龄42~59岁,平均(50.9±8.6)岁.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各项血栓综合征得分、VRI和DD降低,且联合溶栓组低于置管溶栓组;治疗后联合溶栓组的血栓清除率、患肢消小腿、大腿消肿率高于置管溶栓组;治疗期联合溶栓组尿激酶用量低于置管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静脉穿刺联合AngioJet机械抽栓可有效清除ADVT患者血栓、促进患肢消肿并预防血栓后综合征,改善血液凝结状态,并发症较少.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超声引导下静脉穿刺AngioJet机械抽栓溶栓

    支气管哮喘患儿持续性气流受限的影响因素分析

    牟京辉刘帅陈韦邵明军...
    57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持续性气流受限(persistent airflow limitation,PAL)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1-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5~17岁PAL哮喘患儿(病例组)和同期就诊的非PAL哮喘患儿(对照组),每组50例.采集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个人史、哮喘发作、过敏状况、呼吸道感染、肺功能水平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PAL的影响因素.结果 100例患儿中,男78例、女22例;年龄(9.5±2.2)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肺炎史(OR=5.863,95%CI:2.295~14.975,P<0.01)、哮喘最严重一年发作次数越高(OR=1.599,95%CI:1.079~18.436,P<0.01)的患儿越容易发生PAL.结论 哮喘患儿发生PAL起病早,肺炎史、哮喘频繁发作是患儿发生PAL的危险因素.应重视预防感染、减少呼吸道感染次数,合理用药,控制支气管哮喘发作,以减少PAL的发生.

    支气管哮喘肺炎持续性气流受限影响因素儿童

    改良Cohen术对儿童输尿管膨出的临床疗效观察

    唐浩茴郝春生
    582-584,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Cohen术对儿童输尿管膨出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2年8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行改良Cohen术患儿,收集其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患儿肾盂分离前后径(anterior-posterior renal pelvic diameter,APD)和输尿管直径(ureter diameter,UD).结果 纳入患儿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1~11岁;左侧6例、右侧5例、双侧1例;排尿困难7例,间断性腹痛、腹胀3例,反复泌尿系感染2例.12例患儿均手术成功,排尿困难、腹痛、腹胀及泌尿系感染症状均消失.与术前相比,患儿术后APD及UD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儿术前合并左侧膀胱输尿管反流Ⅳ级,术后降为Ⅱ级.12例患儿均无新发膀胱输尿管反流及泌尿系感染.结论 改良Cohen术利用膨出组织建立抗反流机制,手术操作简便、临床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少,可用于治疗儿童输尿管膨出,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改良Cohen术输尿管膨出重复肾先天畸形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