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比较政治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比较政治学研究
比较政治学研究
比较政治学研究/Journal Comparative Politics Studie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新范式将政治文化带回政治学研究

    郎友兴王旭
    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政治文化成为明确的研究对象以来,其内部发展出不同的研究路径.在梳理国内外该领域研究脉络的基础上,可将其概括为文化史范式、国民性范式、政治发展范式和政治人类学范式.一方面,这些研究范式所探讨的政治文化意涵各不相同,且彼此间存在隔阂;另一方面,在社会科学文化转向的背景下,政治学的文化研究还面临着来自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研究范式挑战,表现为对经典政治学概念解构做法与理论的微观化倾向.鉴于此,有必要提出新的范式,以应对上述问题与趋势.这一新范式不仅应充分考虑政治学的学科自主性,同时还应促进政治文化研究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强文化范式政治学研究政治文化文化转向

    "第一个菲律宾人"的想象与抉择——黎萨尔民族主义思想及其对菲律宾民族国家建构的影响

    解小宇张三南
    2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以来,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建构相互交织,共同演绎了后发多民族国家的蜕变.黎萨尔被誉为"第一个菲律宾人",其民族主义思想,即"争取平权"的菲律宾民族想象、在改良与革命之间的徘徊和抉择,以及基于策略性东方主义与菲岛族裔观的"去殖民"愿景,对菲律宾民族国家建构的影响十分深远,主要体现为:形塑了菲律宾民族国家建构的认同基础,催化了菲律宾民族国家建构侧重改良的政治模式,以及引领了菲律宾民族国家建构的"去殖民"实践.这也启示菲律宾等后发多民族国家,在民族建构上要协调族际关系与强化国家认同,在国家建构上要加强制度建设与完善国家治理,在文化建设上要尊重文化差异与振兴本土文化.

    菲律宾黎萨尔民族主义"去殖民"民族国家建构

    竞逐极端:一个政党政治极化的博弈论模型

    王子琛张长东
    4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的政党政治极化体现了日趋极端的政治议程,围绕2020年美国大选舞弊的争论,出现了对代议制民主过程的不信任,及选举结果正当性的质疑.民调显示,多数美国选民的信念与共和党人的观点相悖,以安东尼·唐斯的理论为基础的选举空间模型无法解释两党制下的主要政党竞争与中位选民主张相悖的议程的理性动机.在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理性和初选选举制度三种可能的静态解释外,本文提出了一种解释竞逐极端议程的理性行为动态模型:松散的美国政党制度使得议程竞争可视为个体政治家竞逐选民和立法机关代表支持的政治市场,但作为政治商品的政策议题存在哈罗德·德姆塞茨所言的潜在适意性的特征,这给予了选民额外的极化动力.在不完全信息市场竞争中,隐藏真实偏好是理性行为.而政治市场因存在潜在适意性产生激励扭曲,使得隐藏真实偏好的理性策略行为促进了竞争极端议程的行为.这一模型说明了松散的美国政党结构为政治家竞争极端议程的理性行为提供了可能空间,而这一理性行为与唐斯选举空间模型中政党的理性行为并不兼容.这为解释美国政治极化过程提供了新的因果机制.

    潜在适意性政治极化美国政治选举空间模型

    "政党"与"派系"的分离:对英美政党起源的考察

    李洋臧秀玲
    6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作为正式的政治概念被广泛接受之前,政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当作派系的同义词,带有明确贬义.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英美两国的政论家和政治精英开始了将政党与派系相分离的进程,最终使政党获得了道德上的可接受性和政治上的合法性.具体来说,二者在观念上的分离首先在英国发生,但由于英国政治架构和政治传统的强大惯性,其在经验上的分离最终在美国完成.在此过程中,派系始终扮演着"负面推责方"的角色,承担着建构正面政党形象的重任.对政党与派系分离历史的考察,既是观念史厘定,也是经验史梳理,是我们理解英美政党起源的重要视角.

    政党起源派系同化分离

    政党的"计算"抑或"算计"的政党:技术革命驱动西方政党政治发展新图式

    方彪张鹏
    86-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以社交媒体、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西方政党政治中得到广泛应用,计算被当成一种技术装置和思维嵌入西方政党政治和政党治理中,进而建构着一种新的"政党计算"图式.究其实质,政党是政治斗争的产物,计算则蕴含政党在政治斗争中的西式现代化理性主义、利益博弈以及依赖数字技术形成的计算行动,其最终目标就是赢得选举、执掌政权.总体来看,西方政党在诸多数字技术的驱动下呈现出不同的政治景观,但其并未突破西方传统政党政治的窠臼.政党运行依然被限制在积弊已久的旧制度范围内,隐含着权利悬置、权威消解和权力异化等民主悖论,需要我们对西方国家政党政治中的"政党计算"进行批判性反思.

    政党政治技术革命"政党计算"政党转型发展

    英国是否由两党制转向了两个半政党制?——基于阶级投票视角的分析

    董经纬高春芽
    107-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战后,英国形成了以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二元分化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基于阶级分野的投票模式,从微观行动上巩固了英国的两党制.随着英国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阶级分野的显著性开始下降,价值观分野的显著性逐渐上升.同时由于主流政党在政策纲领方面的趋同,英国相对稳定的阶级投票模式走向弱化.阶级投票强度的下降和议题政治凸显,重构了英国两党制的政治形态.英国由此出现了从两党制向两个半政党制转型的趋势,具体表现为非主流政党的兴起以及联合政府的出现.从执政形态上判断,当下的英国依然是两党制国家.英国是否最终转型为两个半政党制,有待未来选举的验证.

    英国阶级投票两党制两个半政党制

    "自我更新"与新加坡现代化的关系研究

    徐贵乔兆红
    127-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加坡现代化的成功历来为人们所关注,但各种研究分析中却鲜少关注以"自我更新"为代表的人民行动党的党内政策与新加坡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自我更新"与新加坡现代化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双向互动,后者决定了前者的必然性存在,而前者则对后者的推进与实现具有实质性影响.这种双向互动具体可以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维度进行考察.在政治维度上,一方面,新加坡的政治现代化要求人民行动党必须进行"自我更新";另一方面,"自我更新"不但在政党层面上助力人民行动党完成了党内人才的有序的代际更替,并使其在新加坡民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政党形象,而且在更宏观的政治层面上构成了新加坡现代化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在经济维度上,新加坡经济的特性要求人民行动党必须及时进行"自我更新",而反过来,"自我更新"通过在民主诉求与政治稳定之间寻求平衡、为新加坡经济现代化创造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提供力量引擎和方向牵引,实现了对新加坡经济现代化的推动.在社会维度上,社会现代化对"自我更新"的决定性可以从人民行动党的社会教化职责中找寻,而"自我更新"对社会现代化的影响存在于社会主体依照"自我更新"所表达的精神实质来校准自身的行为方式或准则的过程中,具体内容主要包括重视人才、居安思危、实用主义、道德垂范、规则意识等.

    自我更新人民行动党新加坡现代化双向互动

    匈牙利1989年拟定《政党法》圆桌谈判考察

    邰浴日
    146-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1989年举行的匈牙利圆桌谈判,专门设立了政治谈判第二工作委员会来负责拟定《政党法》的谈判工作,授权其为多党制下政党组织的运作和财政管理制定规则.其所涉及的议题主要包括:应当规定担任哪些国家公职的人士不得是政党党员、是否应当允许政党在工作单位中设立或运行政党组织、政党是否应当对外披露其资产统计信息、在转型时期内如何为各个新建政党和社会组织提供财政支持等.三方代表团经过艰难曲折的谈判博弈,虽然完成了《政党法(草案)》的拟定工作,却未能就其中两个核心议题达成协议,只得交由全民公投作出决定.最终得到议会表决通过的《政党法》采纳了反对派的相关主张,并为匈牙利的政党制度奠定了法律基础.

    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圆桌谈判政治转型《政党法》

    疏离与回归:美国民主党能否"赢回"白人工人阶级?

    陶夏楠
    163-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曾被喻为"工人阶级政党"的美国民主党逐渐地疏离了一度为其社会根基的白人工人阶级,并演变成了一个代表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和少数族裔的政党.美国社会阶级结构的深刻变化以及新社会运动中诞生"身份政治"是推动民主党社会基础重组的动因.被民主党抛弃的美国白人工人阶级选民成为支持2016年特朗普所代表的右翼民粹主义势力崛起的关键性力量.为了"赢回"白人工人阶级选民,拜登和民主党在2021年重新执政后效法"罗斯福新政",推行一套以"工人就业"和"再分配"为核心的经济议程.但囿于共和党的掣肘与竞争、白人工人的种族主义以及民主党在文化议题上的困境,拜登和民主党试图通过经济上的左倾来"挽回"白人工人阶级选民的策略将难以奏效.

    美国民主党白人工人阶级右翼民粹主义拜登经济新政

    理性选择与缅甸军人干政:基于预期效用理论的分析

    崔磊卢凌宇
    179-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缅甸军人干政是军方的政治选择.不理解军方的多种政治备选方案,就很难了解其行为逻辑.理性选择的预期效用理论能够有效地对军方政治选择做出分析,前景理论与多元启发理论则弥补了单理论解释的局限性.同时运用三个理论对缅甸军人干政事件进行系统性解释可以实现理论间通约融合、互证互补并发现解释限度不足问题.此外,这些理论模型既可以对缅甸政治发展进行总结和预测,也能够为同样困扰于军人干政的其他国家或地区提供建设性的观点和建议.

    缅甸军人干预预期效用理论前景理论多元启发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