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包头医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包头医学院学报
包头医学院学报

李成义

双月刊

1006-740X

btyxyxb@sohu.com btyx@chinajournal.net.cn

0472-7167860

014060

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建设路31号

包头医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aotou Medical College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注重刊物的社会效益,执行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时反映本院科研、教学、医疗的新成就、新经验、新技术,传播科技信息,交流学术思想,繁荣学术研究,促进科技进步,为提高教学、科研、医疗质量,为培养合格人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医学基础理论研究、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疾病预防与治疗为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蒙药额尔敦-乌日勒对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

    李晓锋林玉凤张雅蓓陈向辉...
    1-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挖掘蒙药额尔敦-乌日勒治疗帕金森病的主要活性成分和药物靶点,揭示其潜在的可能作用机制,并运用分子对接研究药物与靶点蛋白结合能力.方法:依据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CP)挖掘额尔敦-乌日勒的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以药动参数[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30%、类药性(drug-likeness,DL)≥0.18]为条件进行筛选,运用GeneCards、OMIM和TTD数据库筛选出额尔敦-乌日勒活性成分治疗帕金森病的可能靶点,运用Cytoscape 3.9.1 绘制Venn图,借助STRING数据库绘制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图;应用微生信在线软件及Metascape 数据库查找蒙药额尔敦-乌日勒潜在的活性成分及治疗帕金森病的潜在作用靶点,并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并将药物小分子和靶点蛋白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蒙药额尔敦-乌日勒中筛选出 DL 及 OB 值好的活性成分118 种,预测治疗帕金森病的靶点207 个,GO功能富集分析及KEGG富集分析显示,蒙药额尔敦-乌日勒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主要涉及RNA聚合酶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正调控DNA模板转录和调控基因表达等生物过程,其涉及的通路包括AKT1、TP53、TNF、VEGFA、CASP3 等.结论:蒙药额尔敦-乌日勒治疗帕金森病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结果,为蒙药额尔敦-乌日勒治疗帕金森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蒙药额尔敦-乌日勒网络药理学帕金森病作用机制分子对接

    放射治疗对宫颈癌DNA甲基转移酶表达的影响

    徐晗高扬白静蔡志平...
    8-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放射治疗对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IN)组织中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DNMT)1、3A和3B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放射治疗耐受中的作用.方法:选用12 例宫颈癌患者放射治疗前、中、后三个时期的组织,应用qPCR检测宫颈癌组织在放射治疗前期、中期和后期的DNMT1、DNMT3 A和DNMT3B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宫颈癌放射治疗前、中、后三个时期DNMT1 对β-actin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是(0.122 9±0.021 7)、(0.569 6±0.021 7)和(0.162 0±0.035 2);放射治疗期间和放射治疗之前宫颈癌组织中DNMT1 mRN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治疗期间和放射治疗之后宫颈癌组织中DNMT1 mR-N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治疗之前和放射治疗之后宫颈癌组织中DNMT1 mRN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MT3A对β-actin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是(0.001 2±0.000 1)、(0.002 1±0.000 1)和(0.001 4±0.000 1),放射治疗期间和放射治疗之前宫颈癌组织中DNMT3A mRN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治疗期间和放射治疗之后宫颈癌组织中DNMT3A mRN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治疗之前和放射治疗之后宫颈癌组织中DNMT3A 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NMT3B对β-actin mRNA 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是(0.662 7±0.034 8)、(0.810 4±0.084 5)和(0.239 1±0.047 0),放射治疗期间和放射治疗之前宫颈癌组织中DNMT3B mRN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治疗期间和放射治疗之后宫颈癌组织中DNMT3B mRN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治疗之前和放射治疗之后宫颈癌组织中DNMT3B mRN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治疗使宫颈癌组织中DNMT1,DNMT3 A和DN-MT3B表达发生变化,其可能在放射耐受中起到了作用.

    宫颈癌放射治疗DNA甲基转移酶DNA甲基化

    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石榴皮抗甲型流感机制及初步药效学验证

    邢亚东杨兵丁琪罗凯文...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石榴皮抗甲型流感的潜在有效靶点及作用机制,并通过动物实验进行验证.方法:通过TCMSP技术平台检索石榴皮的有效成分,筛选其作用的靶标.甲型流感的靶标通过TTD、DRUGBANK等数据库筛选.利用Cytoscape 绘制石榴皮抗甲型流感网络图,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并对关键靶标的生物功能进行注释与通路分析.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白细胞介素 17(interleukin 17,IL-17)通路中关键蛋白、炎症因子的表达,观测小鼠体质量、肺指数变化.结果:石榴皮中有 7 个潜在有效成分抗流感病毒、96 个有效靶点,其中 RELA、MAPK1、JUN、HIF1 A、ESR1、NFKBIA、TP53 可能为核心靶点,其作用机制可能与IL-17 信号通路、化学致癌-受体激活、磷脂酰肌醇 3-激酶等通路有关.初步的动物实验显示,石榴皮提取物参与调控IL-17 通路,抑制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 6(interleukin 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 1β(interleukin 1β,IL-1β)、TRAF6(TNF re-ceptor associated factor 6)及核因子 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p65 蛋白表达(P<0.05).结论:通过预测得出石榴皮中所含的 6 个成分与不同靶点、通路交互作用,抑制多个炎症因子相关蛋白的表达,进而防治甲型流感.

    石榴皮网络药理学甲型流感IL-17信号通路

    基于自噬和铁死亡基因的肾透明细胞癌预后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李玉琦罗倩况云舒梁箫...
    21-2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基于自噬和铁死亡相关基因的预后模型,并基于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自噬基因(autophagy related genes,ARGs)和铁死亡基因(ferroptosis related genes,FRGs)模型评估预后.方法: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的ccRCC 数据集识别与风险相关的ARGs和FRGs,进行功能富集和肿瘤分型分析,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建立 537 例患者的预后风险模型.多指标ROC用于评估模型的准确性.最后使用GSE29609 数据集验证.结果:共发现37 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确定了 8 个与OS 相关的风险相关基因:CASP4、PRKCQ、BNIP3、BAG1、BIRC5、CHAC1、ATG16L2、EIF4EBP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高危组患者生存率较低,多指标ROC曲线下面积>0.75,说明模型预测准确率较高.然后基于CIBERSORT算法进行免疫细胞浸润评估.结论:基于 8 个ARGs和FRGs的肾透明细胞癌相关基因预后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更准确地指导临床治疗.

    自噬铁死亡预后肾透明细胞癌免疫浸润

    基于加权共表达网络分析筛选4个帕金森病的关键基因及免疫浸润分析

    杨新瑞刘艳华杨艳艳李倩倩...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挖掘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关键基因,为PD提供新的诊断标志物及免疫细胞浸润特征.方法:从高通量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下载合并GSE20163 和GSE20164 数据集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ion genes,DEGs).采用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数据库分析预测DEGs的生物学功能,然后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识别PD相关模块基因,并对DEGs和PD相关模块基因取交集,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分析缩小交集基因并确定PD关键基因,最后对关键基因进行免疫浸润分析,并用数据集GSE49036 对上述4 个基因进行验证.结果:共筛选出34 个DEGs,主要与神经递质转运、学习记忆和认知等生物学过程相关.共获得WGCNA关键模块基因41 个,与DEGs取交集获得 19 个交集基因,最终通过LASSO回归分析确定SLC18A2、SV2C、CUX2 和CALB1 共4 个PD关键基因,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显示4 个关键基因诊断PD的准确度较高.与对照组相比,PD中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以及γδT细胞表达相对较低,嗜中性粒细胞细胞表达较高.数据集GSE49036 验证发现,SLC18A2、SV2C和CUX2 在PD和对照组中基因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ROC曲线显示诊断PD的准确性较高,而CALB1 基因表达差异不显著.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4 个PD关键致病基因,首次报道CUX2 基因与PD相关性,为PD的诊断和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新的线索.

    帕金森病加权共表达网络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生物信息学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并肝损害13例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分析

    叶雪英彭剑虹许永锋
    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并肝损害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状况,为早期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 年9 月至2022 年 1 月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风湿科诊治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72 例作为研究对象,调查、记录患者的电子病历系统,随访患者的预后,重点记录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结果:72 例患者中肝损害 13 例,占比 18.1%,女性 13 例,临床上首发主要症状以口干、眼干为主.肝损害以GGT、ALP升高为主,ALT、AST升高不明显,13 例患者均出现抗核抗体(ANA)阳性,中医分型判定为肝郁脾虚型6 例、脾肾不足型4 例、气阴两虚型2 例、阴虚津亏型 1 例.13 例患者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都顺利出院,2~3 周后复查肝功能恢复至正常.结论:临床医师应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肝损害、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异同有充分认识,分析各种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早明确诊断、分析中医证型并给予相应治疗方案.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肝损害临床特征中医证型抗核抗体

    UBE与MED两种术式辅助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中远期疗效比较

    向刚刚曹鹏高启龙许帅...
    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discectomy,UBE)与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系统(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两种术式辅助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 年9 月至2019 年9 月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伤科与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收治的DLSS患者共 137 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UBE 组(n =66 例)和MED组(n =71 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时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术前、术中、术后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且两组患者顺利出院.UBE组手术切口总长度长于ME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下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着时间递进,腰痛VAS评分、腿痛VAS 评分、ODI 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 7dUBE组腰痛VAS评分明显高于MED组(P<0.05),但两组上述指标在术后3、24、36 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30 个月随访时两组腰椎椎管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椎旁肌截面积、椎旁肌萎缩程度MED组明显优于UBE 组(P<0.05).在术后随访时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BE与MED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等优势,但在早期腰痛缓解、中远期椎旁肌截面积、椎旁肌萎缩程度等方面,UBE 相对于MED并不具有优势,同时两种术式减压效果相当;由于UBE 技术仍处于发展探索阶段,因此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方式选择时,MED技术值得优先推荐.

    腰椎管狭窄症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系统并发症

    无阿片类药物麻醉在老年腹部外科手术的应用

    曹利荣高满海赵志英谢伟...
    47-5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无阿片类药物麻醉在老年腹部外科手术中的可行性和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 年6 月至2022 年 12 月本院 104 例65~85 岁接受过腹部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无阿片类药物麻醉(opioid-free anesthesia,OFA)组(右美托咪定、利多卡因联合硬膜外镇痛方案)和阿片类药物麻醉(opioid anesthesia,OA)组(舒芬太尼、瑞芬太尼联合硬膜外镇痛方案),每组各52 例.观察主要指标:术后24h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中、术后硬膜外镇痛药物消耗量;次要指标:术中不同时刻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术中麻醉效果,术后24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OA组相比,OFA组在术后8h后VAS评分降低(P<0.001);两组术中硬膜外混合药物消耗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FA组术后24h硬膜外罗哌卡因累积消耗量低于OA组(P<0.001);两组间不同时刻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OFA组短于OA组(P<0.05);OFA组术后24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低于OA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腹部外科手术,无阿片类药物麻醉方案是可行的.与阿片类药物麻醉方案相比,术中麻醉效果相同,但该方案可以缩短术后苏醒时间,降低术后24h内疼痛程度、恶心和呕吐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无阿片类药物非阿片药物多模式镇痛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

    降钙素原、D-二聚体、N-末端脑钠肽前体对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预后的意义

    刘菊花刘军钟如柱
    53-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原、D-二聚体、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 102 例重度AECOPD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36 例)和预后良好组(66 例),检测对比两组的降钙素原、D-二聚体和NT-proBNP,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并以ROC曲线评价预后预测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降钙素原、D-二聚体、NT-proBNP的浓度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1).降钙素原、D-二聚体和NT-proBNP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的P值均<0.05.降钙素原、D-二聚体和NT-proB-NP的AUC分别为0.743、0.778、0.708(P<0.01).降钙素原联合D-二聚体、降钙素原联合NT-proBNP、D-二聚体联合NT-proBNP的 AUC分别为0.847、0.815 和0.798(P<0.01).3 项指标联合检测的AUC为0.862(P<0.01).结论:降钙素原、D-二聚体和NT-proBNP均是重度AECOP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在重度AECOPD预后预测中均有一定的价值,其中三者联合检测的预后预测效能最高.

    降钙素原D-二聚体N-末端脑钠肽前体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预后

    钝针扣眼重建技术及去痂工具在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研究

    王翠珍刘欢陶明芬许燕...
    5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钝针扣眼穿刺在自体动静脉内瘘长期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及干预方法与效果,为血液透析临床护理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回顾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选用扣眼穿刺法进行动静脉内瘘穿刺267 例血透患者,总结扣眼假隧道形成的原因、扣眼点去痂方法及技巧,分析在扣眼穿刺过程中内瘘感染的因素及防治方法.结果:267 例患者中,采用动静脉两针均为钝针穿刺 189 例,动脉穿刺或静脉穿刺一针采用钝针穿刺 78 例;扣眼重建隧道 17 例.2019 年 7 至 9 月和 2019 年 10 至 12 月分别采用一次性 16 号无菌圆钝针头、一次性12 号无菌斜面锐针头进行针眼湿敷后去痂,两种方法渗血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去痂难的程度经过统计前者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感染发生次数前者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扣眼穿刺出现假隧道形成、去痂不易时通过换用锐针进行原扣眼隧道再建方法以及采用一次性 12 号灭菌斜面针头进行针眼湿敷后去痂处理,能提高血管穿刺成功率,避免穿刺处感染,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长期血管通路的维护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自体动静脉内瘘钝针扣眼穿刺法维持性血液透析去痂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