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博物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博物院
博物院

双月刊

博物院/Journal Museum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专题:英国博物馆研究

    王雅豪王思渝
    5-6页

    论英国博物馆学史及"英国性"下的博物馆学

    大卫·弗朗斯王思渝阮可欣
    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讨论了英国博物馆学的两大特点,及其成因与影响.其一是将博物馆与社会变革联系在一起的工具主义倾向,其二是收藏家的实用主义倾向,重点关注实物收藏,以及在艺术史或人类学语境下形成的话语系统.这两点都可视为对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博物馆学的回应.这一论断并不新鲜,更广为人知是,1989年《新博物馆学》(The New Museology)出版,这一年被后人称作英国博物馆学元年.《新博物馆学》认为,尽管博物馆工作者常将他们所面对的政策和工作程序视为理所当然,但事实上,他们的应对之法反映了潜在的价值体系,这一价值体系又是机构灌输给员工的.文章还讨论了"英国性(Britishness)"这一概念,对英国博物馆学是什么提出质疑,同时探讨社会正义和去殖民化等当代议题的历史背景,最后也将论及更为全面的跨文化英国博物馆学愿景.本文的核心在于,博物馆学并不是简单的关于博物馆的研究,而是正如布鲁诺·布鲁伦·索耶斯(Bruno Brulon Soares)继承了其先驱捷克博物馆学家兹比涅克·Z.斯坦斯基(Zbyněk Z.Stránský)所谈的,关于价值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这种价值既是指博物馆收藏和展示的实物的价值,也是其揭示的使其得以存续的潜在文化的价值.

    英国博物馆学英国性去殖民化

    英语语系的博物馆学研究综述

    莱安农·梅森夏宁梓
    2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为博物馆学领域以英语著成的研究提供综述,并介绍构建该领域框架的重要议题与作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语语系的博物馆学已发展成国际公认的跨学科学术研究领域.该领域融合了来自艺术史、文化地理学、民族志、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同时也涉及文化政策、经济学、观众研究与旅游等领域.博物馆学的多样性一方面构成重要的学科优势,另一方面也为入门者带来挑战.随着时代发展,近年来去殖民化的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的形成过程亦成为该领域的重要议题.

    博物馆学跨学科去殖民化文化政策遗产研究

    征订启事

    35页

    英国博物馆学的发展和现状

    胡宇桥
    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的博物馆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博物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英国的发展却不足60年.尽管英国博物馆学与欧洲大陆有着相似的背景,但其发展路径却有所不同.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探讨英国博物馆学从早期为博物馆实践服务到挑战传统、为社会福祉作出贡献的发展历程.

    新博物馆学英国莱斯特大学观众研究社会包容

    为气候紧急状态重新想象博物馆

    罗德尼·哈里森科林·斯特林胡小叶
    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讨了在气候紧急状态的背景下,博物馆行业应如何重新审视自身的职能并进行深刻的变革.在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时,博物馆不仅承担着传承历史的责任,也拥有引领未来变革的潜力.尽管博物馆界已经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但其传统的运营模式仍需进一步的革新.通过介绍"为气候行动重新想象博物馆(Reimagining Museums for Climate Action,RMCA)"项目,本文深入分析如何通过跨学科合作、创新的设计竞赛、展览等形式,重新构想博物馆的未来发展,以促进气候行动的实施.此外,本文还总结了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The 26th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COP26)期间的成果,并提出了实现博物馆深层次变革的可能路径.

    气候紧急状态气候行动批判遗产研究博物馆

    浅析大英博物馆观众调查机制与成效

    吴萌
    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博物馆的观众调查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目标明确,方法创新.本文以大英博物馆为主要考察对象,介绍其相关做法,包括采用传统调查方法与科技手段相结合,将观众调查工作有机嵌入博物馆各项工作中,使之成为规范化持久化的机制,并通过对多元化数据的分析研究反馈改进博物馆各项工作等经验,以期为我们的实践工作提供思路.

    大英博物馆英国博物馆观众调查观众调查数据数据应用

    民国时期民俗陈列展览述论

    申晓航
    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在民俗学运动以及改良风俗政策引导下,民俗学研究机构、民众教育馆、博物馆等机构纷纷开展民俗相关陈列展览.民国时期民俗陈列展览展示方式多元,且呈现出在地与他者两种内容模式,在阐释路径上有学术研究与移风易俗两种倾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民国民俗展览博物馆史民俗学史博物馆

    国际博物馆教育中馆校合作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

    何珊云陈岑
    7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馆校合作自诞生以来便朝着多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现已成为国际博物馆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国际趋势.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法,以CiteSpace为研究工具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2016-2023年馆校合作研究进行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基于对筛选后938篇文献的分析发现,馆校合作领域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受特殊原因影响存在不同年份的波动;大学和博物馆都共同推进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但尚未形成核心机构群;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教育环境、教育领域和教育机制方面;并体现出日益关注学习者能力培养的前沿趋势.基于此,本研究认为:未来应推进馆校合作的研究范式构建,关注馆校合作的数字化发展,重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馆校合作.

    馆校合作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博物馆教育

    博物馆儿童认知辅助交互设计研究——以安徽博物院为例*

    张静陈军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博物馆交互设计不断向精准、分众和智能化方向推进,日益先进的观展智能交互设备与低龄观众认知特性不匹配的问题凸显;应逐项厘清博物馆场景下儿童认知辅助交互设计要素,促进儿童观众与场景的智能互动,优化儿童作为博物馆受众的观展与认知体验,从而提高馆内数字设备针对不同群体的普惠水平.本文以安徽博物院为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借助服务设计思维并通过场景数据监测、线下问卷调查、非结构式访谈、要素相关者可视化数据、峰终体验分析图示等方式,对儿童参观过程中心理与生理双向认知需求进行对照分析,找到时间与空间关键点位,探寻交互设计升级入口并提出"整体+分众+双向+引导"四项针对性优化策略.以"安博智时空——安徽博物院青铜文物数字体验展"(以下简称"安博智时空")为实践范本,实现博物馆线上与线下的交互联动,借此提升儿童参观认知辅助交互设计的有效性.

    交互设计儿童认知峰终定律服务设计安徽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