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保险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保险研究
保险研究

黎宗剑

月刊

1004-3306

010-66553510 66553502 66553783

100034

北京西城区金融街15号鑫茂大厦北楼7层

保险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保险专业学术性刊物。刊登保险专业基理论和用方面的论文为从事保险理论研究和保险业务工作的人员,重视开展国际保险市场的理论研究。设有专论、论坛、实、法律、争鸣、窗口、调研、讲座、书评、动态等专栏。读者为从事保险理论研究和保险业工作的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于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模式改革的思考

    冯文丽庹国柱
    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现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运作"制度模式下,由于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决策和执行视角存在差异,保险公司的逐利目标与政府的公共目标存在差异甚至冲突等问题,农业保险的政策效果受到影响。为推进农业保险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美国和加拿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模式的共性进行总结、对我国现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模式的目标冲突和弊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革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模式的构想。本文建议,遵循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规律,借鉴美国和加拿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模式的成功经验,明确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委托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构建"单独立法,单独经营,单独管理,单独监督"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模式。

    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政策制度模式体制改革

    生猪疫病保险能够稳定养殖场户的收入吗?——基于全国6省生猪养殖场户的调查数据

    聂赟彬段应元
    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稳定养殖场户收入是保障猪肉供给、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研究生猪疫病保险对养殖场户收入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生猪疫病保险对养殖场户收入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养殖资金投入、劳动力投入和养殖专业化程度三方面分析生猪疫病保险对养殖场户收入的影响机制,并基于河北、山东、河南、四川、辽宁、山西6省418个养殖场户的调研数据,使用处理效应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生猪疫病保险切实发挥了保障养殖场户收入稳定的功能,其主要通过增加养殖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提升养殖专业化程度,稳定养殖场户收入。从异质性分析看,生猪疫病保险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养殖场户作用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对稳定中等收入水平的养殖场户收入效果最为明显。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生猪疫病保险的宣传力度、增强生猪疫病保险政策引导功能、创新生猪保险产品等。

    生猪疫病保险养殖户收入资金投入劳动力投入养殖专业化

    投资不确定性下保险市场系统性风险研究——基于集中退保视角的风险传染分析

    张简荻王丽珍
    2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投资不确定性给投保人信心带来的冲击可能会导致保险公司集中退保风险的产生与传染,进而诱发整个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本文从经典的D-D模型出发,在以存在共同风险暴露的两家保险公司为组成部分的保险市场中,基于集中退保视角建立风险传染模型,并将之对接于中国寿险市场实际进行数值模拟与比较静态分析,考察投资不确定性下保险市场系统性风险的产生原因与传染机制。研究发现:投资不确定性下保险市场的系统性风险随着风险资产规模的增大而先减小后增大,随着风险资产到期收益率的增大而单调递减;保险公司之间资产相关性、投保人个人储蓄复利率、保险公司初始退保率与承诺给付投保人中期退保保单价值的增加均会提升投资不确定性下保险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相关结论揭示了保险公司在收益与风险、投保人在即期效用与远期效用之间的权衡结果,为投保人理性决策、保险公司资产配置与保险市场系统性风险防范提供理论借鉴。

    投资不确定性保险市场系统性风险集中退保风险传染

    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因素对我国人口死亡率变化趋势的影响研究——基于CPI和人均GDP指标

    马清萧顾雪非伍慧玲付强...
    3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1998~2020年的人口死亡率数据以及CPI和人均GDP数据,研究了人均GDP和CPI对我国人口死亡率的影响。为规避传统的Lee-Carter死亡率预测模型的推断陷阱问题,以Q。Liu方法为基础,建立带有人均GDP指标的Niu-Melenberg模型和带有CPI指标的Ma-Boonen模型,对比了传统的Lee-Carter模型、Niu-Melenberg模型和Ma-Boonen模型对我国人口死亡率的预测效果。分析样本内结果发现,具有经济指标的模型明显优于传统Lee-Carter模型,且加入了人均GDP的Niu-Melenberg模型表现最优。比较样本外结果发现,两个具有经济指标的预测模型显著优于传统Lee-Carter模型,且引入了 CPI指标的Ma-Boonen模型呈现了更低的误差水平。比较长期人口预期寿命的结果发现,Ma-Boonen模型更具备合理性;相对于Lee-Carter模型和Ma-Boonen模型,Niu-Melenberg模型对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预测呈现了过于乐观的结果。

    死亡率模型Lee-Carter模型人均GDPCPI人口预期寿命

    基于组合机器学习模型的我国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定价策略

    程恭品沈世杰徐冬妮
    5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数据时代,机器学习技术在预测精度和计算效率上展现出独特优势,将传统的统计分析模型与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构建更为精确的我国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定价方法成为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本文依据国际失能标准,将老年人健康状态划分为六种,利用CHARLS数据库2018年和2020年的数据,将被保险对象扩展至40岁以上,采用基于PSO算法的XG-Boost-Logistic组合模型分析健康状态影响因素,使用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BiLSTM)测算转移概率,使用CBD-LSTM组合模型测算预期寿命,从而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产品进行精准定价。

    长期护理保险XGBoost-Logistic组合模型BiLSTM模型CBD-LSTM组合模型

    医疗保险参保人信息发掘、共享的处理规则——以社会法权利保护理念为指导

    王逸伦
    7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打破"数据孤岛",《医疗保障法(征求意见稿)》及各地现行医疗保障条例和相关制度文件均提出应大力推动医保数据有效发掘与共享。然而,从信息流通与隐私保护的法律层面分析,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仅针对个体信息,其第13条列举的允许数据处理的情形难以应对医疗保险参保人信息发掘与共享的需要。传统的基于个人与数据处理方的二元责任结构,以及简单对立或统一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二元理念,都难以直接应用于医保信息领域。在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之外,医疗保险参保人信息还涉及一种独立的利益范畴——集体性利益。未来立法可以尝试以社会法权利保护理念为指导,构建基于个人、参保人团体与数据处理方的三元责任结构,制定有关团体信息与隐私处理的规则。在多层次保险体系中实现信息的分层共享,可以更好地服务参保人员,提升全体参保人的福祉。

    医疗保障法参保人信息集体性利益数据共享团体隐私

    国家责任转变中普惠型商业医疗保险的公私合作模式研究

    康雷闪雷祖发
    86-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普惠型商业医疗保险作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融入多元性、开放性及协同性的公私合作交互关系中。我国现有国家管制责任下的政府指导模式、国家给付责任下的政府主导模式及国家服务责任下的政府推动模式,暴露出规范主义下普惠与商业法益保护的失衡、功能主义下公私协同保险参与治理的失效以及保险权责界限模糊导致公私法监管混乱的问题。在国家责任转变视野下,国家担保责任作为公私合作领域的新兴国家责任理论,对于解决普惠型商业医疗保险领域的公私合作难题,有着天然的理论优势。在国家担保责任理论下,普惠型商业医疗保险的公私合作模式建立在公私角色定位的基本立场上,依托公私共治方式之转型为路径,以公私权责之合理配置强化法律保障,实现"普惠"和"商业"的融合共生。

    国家责任转变普惠型商业医疗保险公私合作国家担保责任社会治理

    董事责任保险制度的本土化困境与纾解路径

    刘豪杰何丽新
    101-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董事责任保险作为国外一种行之有效的吸引优秀管理人才担当公司董事的手段,却在我国呈现出"水土不服"之态。究其原因,是立法层面缺乏对于董事责任保险制度运行的引导,对此需要考察民商事基本原理与该险种特性,明确保险责任范围与保费缴纳主体等基本构造,构建符合我国实践需要的董事责任保险制度。在法律法规层面,应考虑在《公司法》中进一步细化董事责任保险制度,由股东大会决定董事责任保险的购买;在"不当行为"的标准认定上,需放宽传统上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要求;而对于免责条款效力判断,应借鉴《民法典》对于格式条款说明义务的矫正,采用一般情况下公司一方所能理解的程度作为保险人尽到说明义务的评判尺度。

    董事责任保险董事义务免责条款利益平衡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分级模型与中国存款保险定价

    苏育洲姚帅王擎
    111-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国际主流存款保险辖区最新的分级框架,设计了一个融合基准区间、评价体系、费率体系和检验体系的分级定价方案。首先,基于DRSK模型引入一种新的银行违约概率估计方法,对我国存款保险费率基准区间进行抽样估计。其次,融合风险矩阵评分、监管评分、经营质量评分和资本质量评级,提出兼顾"风险匹配"与"质量匹配"的银行评分体系。再次,综合考虑我国银行类型差异、风险差异和保费结构差异,提出兼顾"悬崖效应"与"级距效应"且符合我国国情的分级费率体系。最后,基于回溯法和匹配法证实分级方案在上市银行样本中的可行性,使用来自S&P、NUS信用研究计划和国内评级机构的映射违约率与累积正确率证实分级方案在非上市银行样本中的可行性。相关工作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完善与银行风险防控提供决策支持。

    存款保险定价分级框架悬崖效应回溯法匹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