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工作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

邹鹰

月刊

1672-4828

socialwork2003@163.com

0791-86252487

330046

南昌市广场北路166号

社会工作/Journal Journal of Social WorkCHSSCDCSSCI
查看更多>>传递百姓心声,讲述百姓故事, 展示百姓人生,服务百姓生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社会工作:实践进展、总体特征与未来议题

    刘冰陈沐瑶
    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环境已成为当下数字原住民与数字移民社会行动的外部环境,社会工作也不可避免地需要引入数字手段和进入数字空间,数字社会工作应运而生.本文归纳了数字社会工作的内涵与外延、兴起与发展,以及当前数字社会工作的优势和风险,从场域转换、内容拓展、方式创新和能力建设的角度阐述了数字社会工作的总体特征,表现为孪生空间相互映射、数字包容应运而生、线上线下虚实结合以及供需主体双线能力提升.数字社会工作的未来议题包括其是否构成社会工作领域的新分支、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拓展实践、如何应对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构建相关领域的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化时代中,数字社会工作应被视为一种混合性、前瞻性和灵活性的实践,构建面向未来的数字社会工作学科与实务,需要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并不断反思实践的方向和路径,以促进数字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数字社会工作数字社会数字转型数字人权

    数字化时代社会工作伦理的挑战与应对

    赵芳刘思彤
    2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运用系统综述方法,梳理和分析了数字化时代,尤其是伴随着人工智能发展,社会工作在场景、关系、权力、信息、责任和技术6个维度上面临"不在场互动"与人际疏离、数字侵犯与边界模糊、数字资本差异与社会不平等、数据依赖与隐私保护、黑箱与责任争议、工具理性与人的主体性让步等伦理挑战.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要注意技术应用的公正性、安全性和包容性,警惕新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不平等和对人自主性的影响.鼓励社会工作者参与到全球性的跨学科对话中,加强数字化时代社会工作伦理议题研究,促进数字社会工作伦理规则制定,推动基于数字技术的伦理教育变革,以确保技术应用不会违背专业伦理及损害服务对象权益.

    社会工作伦理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

    资源、认知及行动:社会组织技术应用的机制研究——以A组织数字化转型为例

    李琼赵鑫
    4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应用是社会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资源—认知—行动"的分析框架,本文以A组织的数字化转型为个案,分析其技术应用行为变迁过程及其发生条件的演化机理.研究表明,数字技术经过团队引进、系统上线到迭代优化在组织内有效运转起来,推动组织从行政资源占主导的资源依赖结构成功转型为融行政、市场、社会及技术资源于一身的资源容器.这一转型背后实际是由技术合法性不断强化所推动.其中,绩效合法性驱动市场资源的持续拓展、任务合法性驱动社会资源的意外增长、价值合法性驱动技术资源的不断内生,由此推动组织数字化转型.本文在组织数字化转型中重新考察了社会组织资源汲取的传统命题,重点关注了技术能动性对组织发展转型的内在优势与多重作用,为推动实现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参考.

    社会组织资源汲取阶段性应用技术合法性

    增能视角下社会工作服务数字化的伦理困境与实践路向

    周巍李开
    6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互联网、数字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社会工作服务与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融合日益密切.这一趋势给社会工作服务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催生了不少伦理困境.本文以珠三角地区G机构为案例进行深入探究,通过对该机构一线社会工作者、机构管理者、服务对象、督导老师以及相关政府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协会人员等共46人展开深度访谈,构建了以增能理论为基础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针对现实场景中社会工作服务数字化实践所遭遇的伦理困境进行细致分析,并尝试提出化解伦理困境的实践路向.研究发现,社会工作服务数字化面临情感投入不足与服务边界模糊、数据共享难题与多方利益冲突、数据不平等与人工智能替代等问题.社会工作者若能从不同层面进行发力,可在一定程度缓解上述困境.在个体增能层面,提升社会工作者的数字服务技能与服务自主性;在群体增能层面,规范同行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协调多方利益诉求;在环境增能层面,积极倡导建立平等的数字环境与行业的伦理规范.通过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消除服务对象以及社会工作者等主体面对数字化服务伦理议题的无力感和困惑感.

    技术增能社会工作数字化伦理困境实践路向

    概念本土化:近代中国的社会服务语义溯源与演迁

    王茹薪
    90-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服务(social service)作为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中的关键概念,自20世纪初从西方引入中国后沿用至今.通过回顾近代中国社会服务概念的翻译过程和语义演迁发现,社会服务概念本土化从由外向内的知识引进出发,经由内生主体的自主阐释,走向了国家话语的意义表达,将具有西方宗教意涵的社会服务转变为适应中国本土化与现代化的理解.这一方面源于其所表征的"助人行为"被赋予了公共事业和专业方法的双重叙事,另一方面亦承载了国家意志对民族重建和社会团结的现实需求.两个方面共同反映社会服务概念谱系与本土情境的同构关系,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社会工作知识主体性诠释进路的理解.

    社会服务概念本土化知识主体性

    基层社会服务机构如何获得信任?——Y乡镇社工站依附性的生成

    尹忠海胡宇
    108-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良好的信任关系是基层社会服务机构有效且持续参与社会治理的前提.本文以行政绩效—组织声誉为分析框架,探讨了 Y乡镇社工站依附性的生成过程,并解释其信任困境的形成原因和生成逻辑.政府为了提升行政绩效,根据政策方针和组织声誉赋予该机构制度信任,并通过项目制将其纳入治理体系.然而,机构依赖政府获取服务资源的发展模式使其具有明显的依附性.这种依附性集中表现为行政绩效、组织声誉、信任三角逻辑的混乱,具体表现为对政府物质、关系和信息资源的依赖.受此影响,机构难以平衡好行政服务需求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公共服务需求的关系,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行政化、专业性弱化、人员流动性增大等问题,导致组织声誉受损,难以获得关系信任.最终,社会服务机构逐渐失去了基层各主体的信任,陷入了信任困境.

    社会服务机构基层治理依附性信任困境

    社会工作机构介入服务的"趋同"现象研究——基于C市W街道社工站的案例分析

    刘杰李泽宇
    132-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不同路径进驻同一地域的社会工作机构却呈现出服务"趋同"现象,既无法灵活回应日趋多样的群众需求,也背离了社工站建设的政策初衷.本文借助以迪马奇奥和鲍威尔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学派视角,以C市W街道社工站为案例,运用"逻辑—资源—服务"的实践框架剖析上述现象的产生原因,研究发现,服务"趋同"现象是社会工作行业、项目落地点街道、提供服务的具体机构这三方侧重追求不同合法性的行为逻辑,以及与被逻辑主导的资源分配双重叠加下的最终结果.服务程序上的"趋同"是一种"规范性趋同",促使其形成的专业符号资源配置是由社会工作行业"技术专业化"让位于"专业本土化"的发展逻辑主导;服务重点上的"趋同"是一种"强制性趋同",促使其实现的核心资源配置由项目落地点街道"过程专业化"让位于"成果行政化"的治理逻辑支配;服务成果上的"趋同"是一种"模仿性趋同",其资源配置运作的主要逻辑是组织"服务专业化"让位于"平台专业化"的生存逻辑.

    社会工作社工站建设服务趋同新制度主义

    Abstracts

    150-162页

    《社会工作》2024年总目次

    163-166页

    习近平关于社会工作重要指示精神阐释专题征稿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