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工作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

邹鹰

月刊

1672-4828

socialwork2003@163.com

0791-86252487

330046

南昌市广场北路166号

社会工作/Journal Journal of Social WorkCHSSCDCSSCI
查看更多>>传递百姓心声,讲述百姓故事, 展示百姓人生,服务百姓生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行政性社会工作的肇端、形成、发展与分化整合——基于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历史与体系的考察

    林顺利赵卓筠
    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行政性社会工作的历史梳理是总结概括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与实践样态的必由之路.经过对三个核心问题的进一步澄清,行政性社会工作可以概括为与"专业社会工作"相对应的,由政府主导的,以行政体系推进的社会工作,其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政部门主责的,在不同历史阶段多元主体参与协同的社会行政.行政性社会工作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肇端期,边区基层政权建设和战时后勤服务的民政工作传统中产生了行政性社会工作雏形;第二阶段是初创期,为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政府设置内务部积极配合以改造妓女、游民和禁烟禁毒为主的社会改造和以救灾为主的社会救济等行政性社会工作;第三阶段是形成期,主要特征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一规划的社会福利资源由民政部门和各生产单位以行政性的方式向下垂直输送;第四阶段是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性社会工作在民政事业转型中形成了针对弱势群体基于城乡最低社会保障制度+分类救助的多元主体参与的体制机制,接纳专业社会工作并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从行政性社会工作发展历史来看,中国本土社会工作自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就具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属性,以党和国家行政体系和行政力量推动社会工作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事业至今的工作体制机制与实践形态,在价值目标上从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工作有着本质区别.中央社会工作部的组建超越了行政性社会工作和专业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划分,在此背景下,"大社会工作"需要建立一种分化和整合新格局以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发展的需求.

    行政性社会工作历史梳理中国特色社会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工作学术语境的演变——以费孝通、雷洁琼、卢谋华为中心的考察与分析

    钟静静彭秀良
    2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社会工作学术语境中,社会工作发展格局、实务范畴、研究领域以及社会功能是厘清社会工作本质的核心话语体系,是构建学术互动的重要资源.费孝通、雷洁琼、卢谋华等老一辈社会学家和社会工作学家力推社会工作的恢复重建,做出了许多精辟论述和深刻论断.本文以这三位先生的社会工作学术话语为中心加以分析,进而考察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工作学术语境的演变.研究发现,他们立足当代中国的政治架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从不同侧重点揭示出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轨迹,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实践形态.

    费孝通雷洁琼卢谋华改革开放社会工作学术语境

    新中国农村特困供养的制度演变与专业化逻辑——基于行政性社会工作的考察

    徐其龙张俊豪
    3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政性社会工作的发展与演变是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困供养的制度演变为例分析行政性社会工作的专业化逻辑.本文详细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特困供养制度的起源(1949-1952年)、合作化运动时期形成阶段(1952-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的发展阶段(1958-1978年)、改革开放后恢复与法制化阶段(1978-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后蜕变与财政供养阶段(2000-2014年)、社会救助与城乡统并轨特困人员阶段(2014年至今),尝试勾勒出农村特困供养制度从联合安置、合作互助、集体福利、统筹供养、国家供养到救助供养的"自下而上"的制度化与国家化过程.基于制度的演变探讨了特困供养的专业化发展逻辑,包括从救济到救助的理念上突破,国家、社会与社区关系理论视角的转换,从政治动员到社会行政方法的规范化.在当前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背景下,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为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的融合探索新的道路,从而推进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

    农村五保特困供养制度演变专业化

    从借位生存到深度融合:社会工作体制位置迁移及趋向

    程激清郑广怀
    5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社会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重建以来,走了一条嵌入性发展道路,与现行体制形成不可分割联系.基于体制位置视角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社会工作"嵌入性"发展是一种借位生存之路.社会工作通过向体制借位,获得专业实践空间.这个过程,历经浅层嵌入到深度嵌入的"体制化",通过借助体制位置的力量,拥有体制本身附带的合法性、行动空间、发展机会等资源,进而达到专业生存发展和践行专业使命的目标.但借位生存的体制化过程并未改变社会工作处于边缘化的位势.在该处境中,社会工作专业性被科层实践行政化、实践内容和行动空间被限制、专业行动力和自主性被消解等.换言之,边缘化体制位置带来专业发展机会的同时也限定和损伤专业自主性.在新的发展阶段,社会工作如果要深度融入体制,其关键在于将专业性有效融入党政部门的实践之中,特别是融入各级党委社会工作部的核心工作当中,从体制内部找到自身位置,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体制位置专业社会工作社会工作部嵌入性发展

    社会工作在农村新型现代化转型中的角色定位与服务方略

    田金娜钱宁
    7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生活方式为代表的农村新型现代化正在推动农村社会的转型,并对社会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历史地看,社会工作在参与脱贫攻坚行动的实践探索中,面向脱贫攻坚的现实需求和精准脱贫的政策议题,形成了一系列解决基本民生问题的经验,为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的政策创新和政策实践中发挥专业作用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存在具体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与宏观政策能力不足、制度体制制约等方面的局限.对此,社会工作需要反思既往的专业实践,改变脱贫攻坚时期过度依赖于行政、"任务中心取向"的服务策略,结合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重新认识自己的专业功能和角色定位,发展政策性社会工作,助力农村新型现代化转型.

    社会工作农村转型发展乡村振兴角色定位

    建构式增能:社会工作第三方赋权评估的实践研究

    焦若水陈禹舟
    88-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工作第三方评估是保障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的核心要素.现有研究多聚焦于第三方评估过程中管理效能的发挥,忽略了第三方评估在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L市A机构的赋权评估实践尝试打破"评估与被评估"的对立逻辑,为利益相关方创造对话的空间,重点聚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与利益相关方动态调整与共建社会服务的目标与任务.进而以评估帮助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中建立主体性,搭建社会工作者与服务环境进行对话和反思的网络,重新审视既有服务设计的恰适性,最终增强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能力和社会服务的效果.在赋权评估实践下,社会工作第三方评估有助于实现社会工作者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能力的双向促进,突破评估向政府单向负责的局限,实现"以评促建"的评估目标.

    第三方评估建构主义赋权评估专业化社会工作

    制度驱动、专业建构与生活本位:社会工作站对专业服务有效性的推进机制

    徐选国楼一平王欣欣
    108-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专业化是社会工作专业百年发展中的核心议题.随着时代变迁,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逐渐受到政府、学界和实务界的重视,成为解决社会问题、推进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抓手,而专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对服务有效性的追求.社会工作站作为不同于传统社会工作发展的新型组织形式,其在助推社会工作服务有效性方面彰显了独特的内在机制.本文基于新制度主义和生活为本的社会工作视角,构建了"制度—专业—生活"分析框架,通过参与式观察研究方法,对海宁市马桥街道社会工作站的运行实践及其推动专业服务有效性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深入观察.研究发现,马桥街道社会工作站借助三重策略实现了专业有效性:一是通过党建赋能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生态及资源网络构建,二是开展情境性专业行动促使社会工作服务在基层有效落地,三是聚焦生活实践强化服务对象与所处环境的双向互构.深入地看,合法性助推下的制度赋能机制、情境性建构下的专业服务机制和社会性驱动下的生活实践机制是社会工作站助推专业服务有效性的生成机制.本研究扩展了从社会工作站角度理解社会工作专业性与有效性内在关系及其学理阐释.

    社会工作站服务有效性制度驱动专业建构生活本位

    合作生产的"隐形偏离":社会组织"援助—受助"行动逻辑及其形成机制

    吴佳峻杨丽阳
    132-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作生产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生产全过程为核心,意在打破传统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的明显界线,进而围绕合作生产的议题实现价值共创.然而,在现有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运行体系实践过程中,多元主体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合作,在不同层面上产生了"隐形偏离"现象.本文以H机构执行"牵手计划"项目的实践为例,基于合作生产理论视角,进一步分析和揭示偏离现象背后蕴含的逻辑和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多元合作主体在服务授权、服务设计、服务递送、服务评估的"援助—受助"行动中发生着不同层面的"隐形偏离",这种"隐形偏离"具体表现为绩效式授权与有限自主责任、需求共识合谋与沉默附和应对、理性计算行动与被动专业依赖、绩效结果导向与主动遵从策略.这一发现为揭示社会组织间的互助行为机制以及进一步探究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深层机理提供有益启示.

    牵手计划合作生产隐形偏离"援助—受助"行动

    Abstracts

    151-166页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选题征稿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