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包装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包装工程
包装工程

吴护林

半月刊

1001-3563

wjqk@vip.163.com

023-68792836

400039

重庆市九龙坡区渝州路33号

包装工程/Journal Packaging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包装工程》(Packaging Engineering)杂志创刊于1972年,原刊名为《防腐消息》, 1979年更名为《防腐包装》,刊名由聂荣臻元帅题写。1980年更名为《包装工程》,正式国内外公开发行。《包装工程》杂志由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主管,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主办,是国内包装、印刷技术领域权威性主导科技期刊。办刊宗旨:以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发展。杂志长期被各大数据库收录,是全国包装杂志唯一连续四版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用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MI)收录期刊,代表着中国包装科技的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在包装科技界和教育界享有崇高声誉。杂志拥有强大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平台,主编为兵器工业第59研究所所长吴护林研究员,编委会由国内外51位知名专家教授组成,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文虎、刘人怀、钱清泉,中国科学院院士闻邦椿、朱位秋,国际包装研究联合会(IAPRI)主席Kees Sonneveld,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S.Paul Singh教授等5位外籍编委。同时,在不断扩大和更新的动态专家评审委员会中,杂志还拥有100多位全国知名包装工程各专业方向的专家学者。杂志内容主要分为专论和信息两大部分。包含包装科学与工程、技术专论、装潢与艺术、工业设计、论坛以及信息与资讯等栏目。专论部分着重报道包装及印刷领域学术理论探讨,工程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和项目进展,以及设计新潮和管理创新等内容;信息版块主要报道国内外包装科技动态、科研生产实践经验总结等内容。报道内容涵盖了与包装、印刷行业相关的机械、材料、化工、电子、自动化、物流、设计艺术和管理等等专业方向,年载文量近800篇。近年来,涉及包装科技领域的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大多在《包装工程》上刊发论文。除开报道科技信息外,杂志还积极参与我国包装工程专业的建设,努力促进学术交流,现在已成为专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平台和园地。国内包装工程专业唯一的学术组织——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包装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的秘书处设在杂志编辑部,杂志的执行主编担任专委会秘书长。多年来,杂志组织和参与了大量的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包装学术技术研讨会议。其中,作为主要的组织者之一,《包装工程》杂志长期承办已有20多年历史,每2年一届,代表国内包装学术研究最高水平的“全国包装学术会议”。《包装工程》杂志30多年来忠实地报道中国包装科技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深受我国包装行业的重视与关注。杂志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翔实,是包装、印刷及相关行业从事科研、设计、教育、信息、经营管理和制造生产等工作人员的必备读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共存到共生:夹江手工造纸村民居保护与更新研究

    潘召南王珩珂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针对当今传统手工艺村落原有的良性共生关系被破坏,呈现村落与现代需求、生态环境等多因素间互相对立共存的现象,从手工艺及村落共生性发展的视角,以夹江手工造纸村为例,将研究对象聚焦于受造纸业影响的民居环境,通过对村落自身文化特色和现有共存现象的分析.方法 提出对手工艺与民居环境整体性保护的策略与方法,试图推动手工造纸与民居环境从当下的异质共存向和谐共生的良序关系转化.以共生理论为基础,结合中西方的文化思想观点对共生理论进行溯源、归纳总结与探讨,并形成自我的"共生"解读视角.强调异质共存是共生的前提,结合黑川纪章的共生思想提出动态多元、通时合变的共生设计观,探索共生理论介入的可能性.结果 以石堰村为夹江县手工造纸村的典型样本展开具体个案分析,明确其文化核心价值,深挖"五缘社会"关系的共存现象,并进行系统性整理,结合造纸业的现代化发展,总结出在技艺更迭下石堰村民居环境的演变动因.结论 运用共生理论厘清民居环境内外共生因素之间的作用机制,构建传统产居合一民居保护与更新过程中的共生性体系,确定生态环境与生产环境的共生、传统产居方式与现代人居的共存,由此衍生新的村落文化现象.

    共生理论传统村落手工造纸技艺民居环境

    动态信任视角下消费金融信息产品设计与评价

    宋新衡宫晓东卢兆麟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随着科技和数字化的发展,消费金融信息产品在现代经济和金融体系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本文旨在探究消费金融信息产品用户体验因素,优化体验设计与评价方法.方法 基于用户动态信任需求,以在校大学生为调研对象发放问卷,以284个有效数据为研究样本,使用SPSS软件进行量化分析,基于数据结论进行消费金融产品交互设计,并从动态信任视角构建消费金融信息产品设计评价模型.结果 依据产品评价多层次指标模型,获取设计与评价指标权重,并得出消费金融信息产品体验的总体评分.结论 结合用户动态信任视角对消费金融信息产品进行设计与评价,可有效地对产品进行量化设计与检验,强化产品与用户间的信任关系,在动态交互过程中获取用户变化的需求,改善人机信任关系,提高产品的持续改进能力.

    设计评价方法在校大学生量化研究消费金融动态信任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家居消毒产品设计与验证研究

    方耀魏庆一方可可李子明...
    42-49,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旨在探索具身认知理论在家居消毒产品上应用的可行性与成效,提出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家居消毒产品设计策略,并通过设计实践及验证探索其合理性.方法 以具身认知设计策略为基础,设计了一款具有手部清洁消毒、个人物品消毒、空间温湿度监测功能的家居消毒产品,并采用1:1纸模结合Arduino的形式产出可交互原型.为验证其科学性,设置具身设计为实验组,非具身设计为对照组,并进行对照实验.采用SAM情绪自我评定量表与SUS产品可用性量表分别对用户情绪及产品可用性进行测试验证.结果 在家居消毒产品的设计上,采用具身设计-实验组在用户愉悦度及产品可用性上均显著优于非具身设计-对照组.结论 将具身认知引入家居消毒产品的设计中,能有效地提升用户情绪及产品可用性,使用户保持健康.

    工业设计家居消毒产品具身认知产品可用性

    人工智能背景下凤阳凤画数字化设计创新研究

    张悦高安格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凤阳凤画的艺术特色并推动创新,提出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进行凤阳凤画的数字化保护和创意设计.通过AI技术,可以全面、清晰地展示凤画的细节,传递其核心理念,并实现更具创新性和视觉吸引力的传承方式,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方法 利用AI技术中的目标检测和风格迁移算法对凤画的图案特征和风格特征进行提取和采集,并集成到凤画创作平台.从传承、传播、创作、创新四方面对该平台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实现方案.结果 将AI技术与凤阳凤画的创作结合,设计出了具有凤画图案和风格特征知识的智能创作平台"翙"APP.结论 本研究为凤阳凤画的数字化保护和设计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不仅提高了创作效率,还拓展了凤阳凤画的传播途径,实现了文化创新与科技融合.

    人工智能凤阳凤画数字化目标检测风格迁移

    何以"只此青绿"——国潮美学的视觉传播机制及设计应用研究

    王文娟王惠萱刘天予孙远波...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下,如何使"国潮"更加有效对接大众情感需求并走出"符号化"的局限,从而将国潮美学应用到现代设计中.方法 以《只此青绿》节目为例,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探寻国潮背后的动因,分析国潮美学的视觉传播机制,并基于实证分析结果进行国潮消费APP设计的案例研究.结果 在实证分析中发现,国潮美学中影响国潮表现效果的首先是色彩,其次是线条,最后是构图,并且国潮创作过程的关键在于创造沉浸式的"神似"体验.国潮创作过程应立足于时代语境,具备当代审美价值并着眼于现代表达.基于此结果设计了一款国潮消费APP并且表现出较好的可用性和美度.结论 国潮美学的视觉传播机制为现代国潮产品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建议,对国潮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国潮美学实证分析只此青绿视觉表现美度测量

    面向青年群体的非遗数字化体验需求研究

    岳威马星孟许子怡兰梦...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以安徽花鼓灯非遗文化为例,对青年群体的数字体验需求进行梳理,以便精准锁定用户需求,推动非遗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数字化传播.方法 从用户研究角度出发,采用KANO模型和KJ法,筛选、梳理青年群体数字化体验需求的不同层级和优先级.结果 分析得出青年群体在视觉体验、功能体验和知识反馈三大维度的数字化体验需求偏好,并针对其偏好提出对应的设计策略和设计方案.结论 对三种不同设计维度中的10项设计属性进行优先级排序,获得青年群体在数字化体验中最为认可的偏好需求,为后续的数字化体验服务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也为其他非遗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数字化传播提供了一定理论参考.

    交互设计数字体验KANO模型花鼓灯青年群体

    中国设计产业的分类及发展策略研究

    罗仕鉴张德寅沈诚仪应放天...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中国设计产业的定义与分类进行专项梳理和分析,研究适合本土设计产业发展之策.方法 以全球设计产业发展衍进为研究基础,详细梳理了设计产业的整体衍进态势及世界各国设计产业的不同发展模式,从"文化产业+数字创意产业+制造业"的角度阐述了设计产业的三重产业内涵,对中国设计产业发展的策略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 构建了设计产业MUDP分类模型,把设计产业划分为核心层、紧密层、密置层、关联层四个层次.结论 自20世纪以来,设计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如火如荼,但关于其定义和分类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探索.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提出了 MUDP分类模型,在推动设计产业持续创新衍进、实现设计产业的社会价值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设计产业产业界定分类模型数字化发展

    基于用户旅程图的机器人社会情感动作表达方法研究

    谢启思陆定邦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用户旅程图的分析视角,研究机器人通过动作展现复杂社会情感的方法.方法 首先,对社会情感的定义和内容进行分析,将社会情感拆分成个体自身的情感和面向他人的情感;其次,梳理用户旅程图的实施方法,提取事件、用户、触点、阶段和步骤的要素类比映射机器人情感表达,得到角色、情景、刺激、情感表达流程和情感表达步骤的研究要素;最后,基于上述内容生成了机器人社会情感动作表达的方法,并通过宠物机器人的情感表达任务实验验证了识别度.结论 研究提出的机器人社会情感动作表达方法具有模块化表达、系统化设计和流程化分析的优势,包括能够将社会情感拆分成简单的基本情感模块,优化机器人复杂情感表达问题;能够通过系统化设计呈现情感变化过程,展现出机器人的交互意图;能够以流程化分析的方法将情感变化过程细化成具体的组合动作,为机器人情感表达动作的设计提供指导.

    人机交互机器人情感表达用户旅程图社会情感

    机器人交互设计中参与式设计思维及方法研究

    吴瑜戴鹳融
    9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以机器人交互设计为研究对象,结合通过设计进行研究的思维方式对参与式设计视角下的参与主体、进程、工具及产出的设计知识进行明确的梳理和分析,在提升参与式设计的有效性的同时,推动抗解问题的解决.方法 从三个维度厘清机器人交互设计中的参与要素,包括参与主体及角色、通过设计进行研究的实验类型和基于设计阶段的参与工具,综合探讨通过设计进行研究思维方式在理解机器人角色、伦理问题和个性化特征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结果 得出通过设计进行研究思维方式对多学科跨界交流、拓展机器人交互设计的边界、开发创新性的参与方法及探索"设计最优解"带来的影响.结论 从参与者的选取,到研究目标驱动的实验流程设计,再到基于设计阶段的参与工具选择,帮助研究者提升参与式设计有效性的同时,实现通过设计进行研究思维方式下机器人交互设计的跨学科的沟通.

    参与式设计通过设计进行研究机器人交互设计方法

    多维KE模型下品牌意象驱动的农机装备外观设计

    杨波吕中意武秋雨李柏春...
    101-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品牌意象与多维KE模型完成农机装备外观设计研究.方法 以KANO分析明晰品牌意象,建立外观设计目标;以多维KE模型解构外观特征,运用层次分析确立主特征及其权重,建立关键特征框架;基于目标、主特征与工程技术要素相关分析,建立外观设计质量功能配置屋;以发散性创新与收敛性优化递进思路完成农机装备外观设计.结果 建立了 KANO分析、多维KE模型、层次分析、质量功能配置理论融合应用的农机装备外观设计策略.结论 基于品牌意象与多维KE模型的农机装备外观设计有助于建立该类产品统一鲜明的族群形象,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助力农机装备品牌发展.

    工业设计农机装备品牌意象多维KE模型外观设计采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