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包装世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包装世界
包装世界

双月刊

1003-9929

bzsjbjb@163.com;bzsj18@yahoo.com.cn

0571-85330153

310006

杭州市邮电路23号

包装世界/Journal Packaging World
查看更多>>《包装世界》杂志是浙江省经贸委主管,中国包装联合会、浙江省包装技术协会、世界包装组织亚洲包装中心主办,是世界包装组织亚洲包装中心的指导刊物,中国包装核心期刊。创刊于1986年,国内外公开发行,是浙江省唯一的一本反映包装、印刷、设计方面的公开刊物,是业界人士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把握市场动态、博览行业信息,了解最新实用技术的好帮手。《包装世界》杂志社愿与社会各界合作,携手共进。 读者对象:包装工业、包装印刷、包装设计、化工、食品、医药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管理者、技术人员、业务人员、包装院校及涵盖设计、机械、印刷、工程、电子、科技的专业师生。 主要栏目:政策解读、业内动态(反映国内外包装界的最新市场、方法、需求、开发、趋势、调研等。)、包装论坛(探索业界各方面的现状、发展、举措。)、信息快讯、企业文化、人物风采、群英谱(报道人物先进事迹简单介绍、企业简单介绍)、产业研发(报道新产品、新技术、新专利、新应用)、论文选萃(包含工程、应用、管理、设计艺术、设计作品)、艺术鉴赏。媒体优势:作为世界包装组织亚洲包装中心指导刊物,中国包装核心期刊,浙江省唯一的一本包装方面的杂志,办刊20多年来在包装界深有影响。为了更好的服务企业,应对市场的需求,积极与全国各地自治区、直辖市、省市包装协会合作,立足浙江、面向全国及国外发行市场,是企业宣传报道的舞台,订户掌握信息的好帮手。 发行方式为邮发与自办发行。国内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32-78。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国外邮发代号:BM2680。自办发行(直接订阅):邮局直接汇款到《包装世界》杂志社或银行转帐两种方式,备有正规征订发票,免邮资费,全年定价96元。《包装世界》杂志社联系方式:社址:杭州市杭州市邮电路23号 邮编:310006 电话(0571)85330153 传真:(0571)85330821投稿信箱:bzsjbjb@163.com;bzsj18@yahoo.com.c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利用社交媒体数据分析街道空间活力因素的组成——以上海安福路、永康路街道为例

    王贺亭陈新业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交媒体蓬勃发展,公众已习惯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内容分享实现在线互动与内容评价,由此产生的社交媒体大数据可作为环境行为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数据来源,乃至作为街道空间更新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该文以上海安福路和永康路街道空间为研究对象,从社交媒体中爬取评价数据并提取高频词,以语义解析法(SD法)对街道空间高频词和消费者满意度情感进行分析.通过对比两个相似街道空间中商业活动、街道环境和人的活动相关的高频词对,尝试分析影响街道活力的构成因素,为提升城市街道活力提供依据.

    社交媒体数据获取语义解析法(SD法)街道空间空间活力

    基于生活半径视角的中小城市适老化改造分析

    王清唐晨恒刘琦诗叶洋滈...
    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如何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并进行适老化改造,已成为当下社会讨论的热点,特别是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在面临老龄化程度高问题的同时,也面临劳动力流失、财政支出有限、社会参与不足等问题.该文以老年人生活半径的视角分析老龄人群的行为特点,通过设计问卷调查获取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需求,利用KANO模型中的数据对适老化改造过程中的初步需求进行分类,并定量计算用户需求的重要性,进一步利用AHP模型计算出各设计因素的综合权重.通过结合生活半径内老年群体行为特点、KANO模型和AHP模型,综合分析中小城市适老化改造需求的特点,并提出相关优化方案.

    适老化改造需求特点分析中小城市卡诺模型层次分析法模型

    开放大学服务农村社区老年教育的实践研究

    胡娟罗明凡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于农村教育的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农村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问题备受关注.其中,开放大学在服务农村社区老年教育方面拥有天然的优势,是开放大学面向农村教育的再延续,也是开放大学高质量转型的必然要求,可以保证乡村振兴战略顺利贯彻落实.然而,现阶段,国内关于开放大学服务农村社区老年教育的相关研究及实践应用还非常有限,缺乏可供参考与借鉴的有价值的指导方法与对策,因此,对相关课题进行深入讨论尤为重要.该文立足乡村振兴背景,明确了开放大学服务农村社区老年教育的意义与可行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实践策略,旨在全面提高开放大学服务农村社区老年教育的水平.

    乡村振兴开放大学农村社区老年教育服务措施

    曲艺视域下高职院校弘扬"雷锋精神"创新路径研究

    韩金涛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探讨了在曲艺视域下,高职院校如何创新地弘扬"雷锋精神".通过分析相关理论,探讨了"雷锋精神"的内涵和历史演变、曲艺的定义与功能,以及高职教育的特性和任务.此外,对曲艺在弘扬"雷锋精神"中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当前高职院校在弘扬"雷锋精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基于此,提出了一条基于曲艺视域的高职院校弘扬"雷锋精神"的创新路径,包括曲艺与"雷锋精神"的融合策略、高职院校弘扬"雷锋精神"的曲艺教育模式构建,以及教学实践与效果评估.

    雷锋精神曲艺高职教育创新路径效果评估

    十三行时期广州城市景观的视觉全球化研究策略

    李宏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旨在探讨广州城市景观在十三行时期(18 世纪初期至 19 世纪中期)的视觉全球化研究策略.通过深入分析该时期外销品中广州城市景观变化,以及全球化对城市景观的影响,试图揭示城市景观与全球化的关系.该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图像学研究及城市形态学研究.基于此,提出了几个研究策略,包括分析城市景观中的符号和象征意义,探索城市景观与全球化之间的符号交流;通过视觉分析方法,解读广州城市景观中的全球化现象和表现形式.该研究对于理解广州城市景观的全球化过程及其与全球化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广州城市景观全球化图像学分析

    高校专家型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与培育路径

    王雷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们对教师素养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新的知识观的形成,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地位逐渐被认可.该文以高校专家型教师为研究对象,在分析高校专家型教师与实践性知识概念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梳理了高校专家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基本构成,提出了培育高校专家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具体路径,以期助力高校专家型教师专业化发展.

    高校专家型教师实践性知识培育路径

    乡村振兴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探索

    罗朝安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不仅孕育了中华文明,还是中华民族的根与脉,但在当代中国持续工业化及城镇化的发展浪潮中,农村的发展潜力并未得到充分挖掘,城乡发展差距仍旧比较突出.对此,我国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前者是对"三农"问题的积极应对,旨在有效缓解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现实矛盾;后者则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支撑与重要抓手.二者均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鉴于此,该文在简要分析乡村振兴及美丽乡村的内涵基础上,探讨了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了乡村振兴视域下美丽乡村的建设困境与解决之策,以期能为促进乡村振兴、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乡村振兴美丽乡村路径建设三农

    气管切管患者的非语言交流沟通图板设计策略研究

    刘闯谢琪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旨在研究气管切管患者的非语言交流沟通图板设计策略.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访谈的方法,对气管切管患者的交流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目前市场上已有的一些非语言交流沟通辅具,并剖析了它们的使用优缺点.针对丧失肢体动作信息反馈能力的气管切管患者群体,提出了非语言交流沟通图板的初步设计策略,旨在提高患者与家庭成员、医疗工作者之间的交流效率和信息传递的准确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进程.

    气管切管患者沟通辅具设计策略非语言交流

    音乐专辑的包装设计策略

    宋钰琪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阶段,音乐专辑包装已经发展成为独立于专辑音乐内容之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提升音乐专辑包装的社会适应性,使音乐专辑包装赋能音乐专辑的经济、文化以及艺术功能成为音乐专辑包装设计需要深度思考的重点内容.该文阐释了音乐专辑包装设计的现实价值,分析了音乐专辑包装设计的常用风格,最后提出了音乐专辑包装设计的实践进路.

    音乐专辑包装设计策略

    基于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的高校"微建筑"设计

    高梦飞李依桐金连生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 世纪 90 年代末至 21 世纪初,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高校新校区建设.随着时代发展,在当代高校教育改革发展背景下,大学生的基本需求在持续发生改变,高校校园公共空间已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主要空间载体.该文聚焦于高校公共空间建设,通过分析当代校园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探索"微建筑"在校园建设中的可行性,提出校园"微建筑"设计实践的具体方式,为新时期高校校园公共空间设计提供新思路.

    高校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活力微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