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采矿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采矿技术
采矿技术

周爱民

双月刊

1671-2900

ckjs@263.net

0731-88631209

410012

湖南长沙市麓山南路343号

采矿技术/Journal Mining Technology
查看更多>>《采矿技术》是国家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于2001年公开出版的刊物,它由长沙矿山研究院主办,是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采矿学术委员会的会刊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采矿信息网的网刊,以服务矿山,推广先进实用的技术,沟通、传播国内外信息为宗旨,具备实用性强、信息量大、影响面广的特点。实用性强。《采矿技术》以“服务矿山,推广先进实用的矿山技术和装备,沟通、传播国内外矿业信息”为宗旨,交流发表的论文除知名专家的综述性和论述国家重点攻关项目成果的文章外,70%以上是反映矿山一线科技人员技术创新成果的文章,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信息量大。《采矿技术》正刊为双月刊,版面为大16开,设有地质与测量、经营管理与矿业动态、资源开采与综合利用、信息技术与机电装备、安全环保与灾害防治、爆破与岩土施工技术,以及信息园地等主要栏目,年发表论文数量200篇以上。影响面广。《采矿技术》是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采矿学术委员会的会刊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采矿信息网的网刊,植根于广大矿山企业,是矿山采矿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互相探讨、交流、学习的重要园地,素有矿山企业自己的专业性刊物的良好形象,拥有学会委员和信息网理事等特定读者群,他们都是矿山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或生产技术主管,因而历来为矿山企业所重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小煤柱留设方法探讨及发展趋势分析

    李硕森徐青云赵晓渝孙浩杰...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矿开采过程中,留设区段煤柱的宽度不仅影响采煤的安全性,还会对采煤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近年来,煤矿多采用沿空掘巷留设小煤柱综放开采技术,煤炭资源回收率显著提高.对区段煤柱应力分布规律、留设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等进行了探讨和分析.通过分析区段煤柱应力分布规律,提出区段煤柱的留设原则,建立力学理论模型,对小煤柱留设方法的适用性和稳定性进行分析,找出目前小煤柱护巷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举措.在未来发展趋势上,小煤柱留设主要体现在优化设计技术、智能化技术应用、绿色煤矿建设和安全生产管理改革等方面.小煤柱的留设需要从实际情况和合理性出发,选择合适的留设方法,并应用新技术,提升小煤柱留设的整体效益.

    小煤柱应力分布力学模型留设煤柱发展趋势

    帕鲁特金矿井下全无轨开采技术优化研究

    刘大可张浩强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帕鲁特金矿井下采用了全无轨开采技术,该技术具有基建速度快、生产效率高、基建投资少等优点.针对井下现有的无轨开采技术现状,分析了其在运输、通风、排水系统及施工组织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对应的优化改进方案,主要包括错车道+倒车硐室的联合布置、斜坡道信号灯安装、通风构筑物及措施巷道的设计、泄水钻孔设计、高效无轨设备引进、采场结构优化、提高车辆燃油效率等,并以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为指标对车辆设备进行了可靠性评价.优化后的方案使得井下各大系统均更高效、安全地运行,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为其他类似矿山开采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全无轨开采采矿工艺系统优化可靠性分析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及覆岩运动规律研究

    许波
    1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掌握综采工作面来压规律及覆岩运移特征是矿井安全高效绿色开采的重要前提.以某矿为技术背景,研究了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及覆岩运动规律.根据矿岩物理力学试验结果,按照组合梁理论,确定矿层基本顶所承受的载荷为 259.97 kPa,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为 10.50 m,周期来压步距为 5.19 m.工作面开采后,上覆岩层持续下沉,工作面四周矿层内形成竖直应力积聚区,应力积聚范围最终稳定在切眼后方 27.0 m和工作面前方 21.0 m.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为40 m,峰值随着工作面推进逐渐向矿层内部转移.应力系数集中在 1.5~2.5 之间,峰值点距工作面为 1.5~2.5 m,为工作面超前支护提供了依据.工作面采动形成的下沉盆地随着工作面的推进不断扩大,竖直最大下沉值不断增加,最大下沉位置不断前移,下沉盆地边缘超前工作面 50 m.研究结果可为深部煤层综采工作面的矿压显现、覆岩运移规律提供参考及技术支撑.

    深部矿区综采工作面破断距离矿压显现覆岩运动

    基于岩体质量评价的深部斜坡道机械化支护技术研究

    李小松武鹏杰赵承佑刘鹏鹏...
    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深部破碎围岩的永久性巷道支护,以谦比西铜矿主斜坡道支护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岩体质量评价的全机械化自动支护技术.针对破碎岩体开展节理裂隙调查分析、岩芯质量和岩石力学参数测试,并利用RMR法和Q系统对岩体质量进行分级评价,根据分级结果采取机械化自动支护措施.结果表明:谦比西铜矿主斜坡道围岩为石英岩,节理密度为 4.03 条/m,具有互相穿插切割优势节理面,850 m以下的深部岩体明显更为破碎、RQD值和岩体力学参数更低;深部岩体的RMR法和 Q系统分级结果均为Ⅲ级,主要采用"素喷"或者"管缝锚杆+锚索+钢网"或者"锚杆+喷浆"联合支护方式,局部光面爆破效果不佳、较破碎的区域需要喷浆、锚索加强支护;支护设备采用Sandvik DS411、DS421 全自动锚杆、锚索台车作业,极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和安全性.

    岩体分级深部斜坡道破碎岩体巷道支护机械化自动支护

    丁集矿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无煤柱开采技术研究

    罗勇任帅肖殿才高翔...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淮南矿区矿井存在采掘接替紧张、掘巷成本高等问题,如何快速降低掘巷成本、提高掘巷效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丁集矿 1452(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利用块体力学平衡法,对切顶卸压沿空留巷围岩结构力学模型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相应的巷旁支护阻力计算公式.对于深部高应力厚煤层,除切缝外,还需要对上覆主关键层通过"深孔弱化爆破"方法,主动增加切顶短臂岩梁的厚度,使巷道顶板的悬顶能留得住、悬得稳,同时又使冒落顶能充分垮落、碎胀和压实,对巷道顶板起一定的支撑作用.提出了上断下裂技术,明确了"上断下裂"切顶爆破参数设计方法.上断孔和下裂孔分别采用双囊袋、单囊袋配合封孔剂进行封孔,取代了传统的炮泥封孔.封孔剂具有高强度、快速凝固的优点,缩短了封孔时间,提高了封孔强度.对矿压进行了实测分析,工作面前 3.8 m处离层位移值达到最大,为 457 mm,大量变形集中在锚杆 2.8 m范围内,随后离层逐渐闭合;巷道帮部变形非采煤帮侧要大于挡矸墙侧,其中非采帮最大变形量达到 420 mm,挡矸墙最大变形量达到 201 mm.监测结果表明,"上断下裂"切顶方法在丁集矿达到了较好的留巷无煤柱开采效果.

    切顶卸压沿空留巷"上断下裂"切顶方法块体力学平衡法无煤柱开采

    丁集矿西三采区首采面煤巷的支护设计

    潘辉任帅潘明胜肖殿才...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淮南矿区深井巷道围岩合理支护是保证矿井持续安全高效开采的重要保障,如何建立"多、快、好、省"的支护方式至关重要.以丁集矿西三采区首采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现场监测等方法确定并验证适合该首采面的合理支护策略,可为淮南矿区同等地质条件下的巷道支护提供技术参考.根据综合柱状图可得巷道顶板为复合顶板,依据巷道围岩地质力学评估结果与围岩分类标准,综合评定 1632(3)轨顺、运顺围岩为Ⅳ类稳定性较差岩层.通过理论结算得出:轨顺设计顶帮锚杆长度为 2.5 m,顶板锚杆间排距为 0.75 m×1 m,设计帮部锚杆间排距为0.85 m×1 m、锚索长度为 6.3 m、间排距为 1.05 m×1 m时能满足支护要求.由不同支护方案模拟得到巷道应力、位移云图和塑性区分布情况,经综合比较,确定方案一(2.5 m锚杆+6.3 m)的支护效果最好.现场监测表明:顶帮部锚索载荷最大为 78 kN,之后基本趋于稳定;巷道底鼓量最大为 150 mm,帮部最大位移为 50 mm,顶板离层值最大为 42 mm,整体变形量较小,支护效果较好.

    深部岩体支护方式联合支护数值模拟首采面

    阿尔登铅锌矿主运输系统优化研究

    高龙罗佳
    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输系统是矿山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阿尔登铅锌矿在生产过程中逐步向深部开采转移,现有的运输系统已经接近于满负荷运行,亟需进行优化.通过对矿山主运输中段现有运输情况进行分析和计算运输能力,发现当前运输设备的运输能力与运输量存在较大差距.参考相关的研究成果,得出合理列车的组成和数量.在保证当前运输系统正常使用的前提下,设计出了盲斜坡道改造方案、溜井优化方案、主斜坡道方案及竖井改造方案,并优化了运行线路.运输能力校核结果表明,优化的运输系统能满足当前矿山的运输需求,同时为以后的运输系统改造提供了基础.

    运输系统电机车运输深部开采优化设计

    深部巷道围岩蠕变机理及大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刘兴全
    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青顶矿区受成矿条件、资源储备等因素影响,已经进入深部开采,而在深部巷道中出现了围岩大变形破坏的情况.为保证安全高效生产,通过实地踏勘分析了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建立了以西原模型为基础的巷道围岩计算力学模型,从而揭示了巷道围岩产生大变形破坏的机理,进而提出了适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的有效控制技术.结果表明:深部巷道围岩节理发育,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巷道围岩出现明显的塑性变形;基于西原模型推导求得深部巷道围岩变形解析解,从机理上进行了揭示.在深部巷道围岩的长期承载过程中,围岩内应力小于发生变形破坏临界值,巷道变形以弹性变形为主,但仍有部分区域会发生蠕变.当应力值远高于临界值,围岩开始发生塑性变形,围岩变形逐渐变大,但随着采矿活动的进行,应力逐渐向深部传播,巷道位移最终趋于稳定.通过对巷道蠕变及大变形机理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提高围岩体强度和限制巷道围岩体大变形的巷道围岩控制思路.研究结果对实现安全高效生产有重要指导意义,并可为类似条件下的深部巷道变形机理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巷道围岩变形机理西原模型力学解析变形控制

    某矿山厚大矿体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孙书彬江国建孙胜彭跃金...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某铅锌矿采用浅孔留矿嗣后充填两步骤回采厚大矿体,针对矿房和矿柱的宽度不合理的情况,采用FLAC3 D软件对不同厚度的矿体、不同宽度的矿房和矿柱进行模拟研究,建立了 5 组不同的研究方案,并对不同方案的稳定性评价指标和综合满意度进行了线性分析.结果表明:采场稳定性评价指标均随着矿房、矿柱宽度的增大而劣化,适当减小矿房、矿柱尺寸可以有效降低采场顶板及两帮的位移量,保持采场围岩稳定;随着矿体厚度的增加,矿房、矿柱尺寸随之减小,与矿山现场情况吻合,理论计算及数值模拟给出了相应矿体厚度的矿房、矿柱尺寸;模拟发现上盘千枚岩顶板存在不稳定因素,建议对上盘千枚岩顶板进行锚杆网支护,以确保安全高效回采及降低矿石贫化.

    浅孔留矿嗣后充填采场结构参数FLAC3D数值模拟

    巷道小煤柱稳定性分析及应力分布特征研究

    李俊
    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几年,浅部煤层煤炭的开采量已难以满足国家资源需求,深部煤层开采逐渐成为资源开发的重点.然而随着煤层开采深度的增加,为承载上部岩层荷载,煤柱尺寸随着埋深逐渐增大,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为提高巷道小煤柱稳定性,以山西西山煤电鸿兴煤业为研究区,开展了 5.8 m小煤柱巷道稳定性因素分析和应力分布特征研究.通过在工作面设置观测站,观测记录煤柱应力分布及形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巷道或工作面开挖后,采煤活动引起的上部荷载使煤柱屈服,煤柱两侧部分成为主要的承载部分,并且会在工作面的上端形成了一个 L 形高应力区域,当煤柱从弹性状态转变为塑性状态时,会发生较大的变形和破坏.

    小煤柱巷道稳定性应力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