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草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草业科学
中国草原学会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草业科学

中国草原学会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侯扶江

月刊

1001-0629

cykx@lzu.edu.cn

0931-8912486

730020

兰州市嘉峪关西路768号

草业科学/Journal Pratacultur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草业科技与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的园地,旨在沟通国内外草业科学信息、推进草业科学研究,培养草业科学人才。内容以中国草业科学为主,兼顾世界草学精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寒区'青引1号'燕麦种子产量对氮、磷、钾肥的响应

    刘慢刘文辉刘凯强贾志锋...
    345-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青藏高原高寒地区施用氮、磷、钾肥对'青引 1 号'燕麦(Avena sativa'Qingyin No.1')种子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青引 1 号'燕麦为研究对象,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分别设置氮磷钾单施试验,其中氮肥水平为(N0、N30、N45、N60、N75、N90 和N105)、磷肥水平为(P0、P15、P30、P45、P60、P75 和P90)、钾肥水平为(K0、K10、K20、K30、K40、K50 和K60).以确定最佳施肥水平,明确不同肥料对燕麦种子增产的效果,完善该品种在种子生产过程中的肥料管理技术,为青海地区燕麦种子生产中肥料的施用配比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分别以60、60 和50 kg·hm-2处理时种子产量最高,分别达 4 358.6、6 285.0 和 6 729.1 kg·hm-2,以钾肥对燕麦种子增产效果最为明显;氮肥可显著提高燕麦小穗数、穗长和千粒重,磷肥可促进燕麦有效分蘖、粒宽和单序籽粒重增加,而钾肥则有助于有效分蘖数、粒长、粒宽、单序籽粒重和千粒重提升;氮、磷、钾肥单施水平下以粒宽和小穗数对种子产量直接效应最大,小花数和粒宽通过对其他产量性状的间接作用对种子产量产生增益效果.高寒地区'青引 1 号'燕麦种子生产中,钾肥的施用可有效提高'青引 1 号'燕麦种子产量.

    施肥水平燕麦高寒地区通径分析氮磷钾回归分析产量性状

    半干旱地区燕麦种子产量及其相关农艺性状

    景芳边芳任生兰刘彦明...
    35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选取 19 个燕麦(Avena sativa)品种(系)的产量相关性状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以及聚类分析,探讨甘肃中部半干旱地区燕麦种子产量影响因素并筛选综合性状优良的燕麦种质。结果表明:燕麦种子产量为 3 283。33~5 833。33 kg·hm-2,其中'Cinskinaly'的产量最高。种子产量与千粒重、成穗数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单株穗粒重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株高显著负相关(P<0。05);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穗粒数、单株穗粒重、千粒重是决定种子产量的重要因素。聚类分析将 19 份燕麦材料析划分为 4 个类群:第Ⅰ类可作饲草资源加以筛选利用;第Ⅱ类适合作高产抗倒伏产籽型品种;第Ⅲ类为优选裸燕麦材料;而第Ⅳ类生产适应性和田间表现差,可直接淘汰。筛选出综合表现较佳的两个裸燕麦品系'201006-01-01-9''201003-06-5'和 1 个皮燕麦品系'201113-03-05',可提升到甘肃省区域试验。

    燕麦品种(系)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灰色关联度评价聚类分析

    不同农艺措施与发草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

    何斌张敏王彦龙刘颖...
    371-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发草(Deschampsia cespitosa)适宜播种量、施肥量和行距,本研究采用 3 因素 5 水平的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播种量、磷酸二铵施用量及行距对发草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为发草的实际种子生产和高效原种扩繁提供技术支持与理论依据.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播种量、施肥量及行距处理下,第 2 年种子产量以播种量 22.5 kg·hm-2,磷酸二铵施用量 150.0 kg·hm-2,行距 30.0 cm的组合模式最高,产量为 130.78 kg·hm-2.从各产量构成因素与种子产量相关性来看,种子产量与穗宽、每生殖枝小穗数、每生殖枝小花数和每生殖枝结实数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穗长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通过多元回归及通径分析关系模型发现,穗宽、每生殖枝结实数、小花数、小穗数及千粒重对种子产量增益明显.在种植过程中可适当调整栽培技术,增加发草穗宽、每生殖枝结实数和小花数来提高发草种子产量.

    发草播种量施肥量行距栽培技术种子产量产量影响因素

    干旱胁迫对甘草幼苗光合特性及根系吸水的影响

    常乐乐范子晗梁昊枫李哲...
    382-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为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作物。土壤水分是限制甘草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研究其抗旱适应性表现对甘草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聚乙二醇 600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研究胀果甘草(G。inflata)和乌拉尔甘草(G。uralensis)幼苗的光合特性和根系吸水能力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干旱胁迫 7d后胀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幼苗地上部干重和根系干重均显著降低,其中地上部干重分别降低 56。10%、62。50%,地下部干重分别降低 16。67%和28。57%,而根冠比均有所增加。干旱胁迫均造成了胀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的降低,与对照相比,其下降幅度分别为 41。73%、67。22%,62。21%、75。38%,66。02%、82。60%。干旱胁迫下甘草幼苗荧光特性也被显著抑制(P<0。05),其中胀果甘草幼苗的光系统Ⅱ潜在活性(Fv/Fo)和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 21。94%和 9。09%,乌拉尔甘草幼苗的Fv/Fo和Fv/Fm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 35。10%和10。39%;胀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幼苗的光化学淬灭系数(qP)在 15%PEG胁迫下分别降低 17。65%和 27。27%。干旱胁迫降低了两种甘草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水势,其中胀果甘草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降低 11。07%,叶水势降低19。54%;乌拉尔甘草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降低 13。91%,叶水势降低 62。56%。干旱胁迫抑制了两种甘草的根系生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减少但增加了总根长,其中胀果甘草根系显著小于乌拉尔甘草,但胀果甘草干旱胁迫下整株根系水力学导度降幅小于乌拉尔甘草。说明在受到干旱胁迫时,胀果甘草可以保持较高的光合作用优势,同时其根系较小具有更高的根系效率,通过更强的根系吸水能力提高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具有更强的抗旱能力。本研究可为补充完善甘草耐旱性理论提供依据,并为人工栽培及旱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策略。

    甘草干旱胁迫光合特性根系水力学导度抗旱性

    紫花苜蓿/饲用玉米/高丹草彼此间的化感效应

    刘旵旵师尚礼何龙王文娟...
    394-4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饲用玉米(Zea mays)、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互为受体材料,在不同浓度(0、12。5、25、50、100、150、200 mg·mL-1)植株水浸提液处理下,测定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相关指标,旨在探究三者间的化感效应关系,为轮作、混播或间、套作生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3 种作物相互间均具有化感效应,其效应因受体植物种类、受体器官、组织浸提液浓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供试浓度范围内,饲用玉米水浸提液浓度 25、50 mg·mL-1 分别是促进紫花苜蓿、高丹草生长的最佳浓度,且均对种子活力的促进效果最佳,综合化感效应指数(SE)分别为 0。074、0。092;紫花苜蓿水浸提液浓度 50 mg·mL-1 是促进饲用玉米生长的最佳浓度(SE = 0。027),且对胚根生长的促进效果最佳,紫花苜蓿水浸提液对高丹草均为抑制效应(SE<0);高丹草水浸提液各浓度对紫花苜蓿、饲用玉米均为抑制效应(SE<0)。综上,紫花苜蓿宜与饲用玉米,不宜与高丹草轮、套作或混播;饲用玉米可作为高丹草的前茬作物,不宜作为后茬;以饲用玉米作为主要收获对象时,也不宜进行套作或混播。

    水浸提液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轮作间作化感效应饲草

    不同种植密度与氮肥互作对红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毋玲玲魏玉杰宿翠翠张兆萍...
    404-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引黄灌区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最佳种植密度和适宜氮肥施用量,本试验选用红花'甘红 1 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施氮量,副区为种植密度,设 3 个施N水平(45、90、135 kg·hm-2)和 4 个种植密度(株行距分别为 30 cm×60 cm、25 cm×60 cm、25 cm×50 cm、27 cm×40 cm),研究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红花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种植密度显著影响红花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氮素积累量随着两者的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籽粒产量、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氮素积累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受交互作用影响显著,干花产量对种植密度反应敏感。其中,施氮量 90 kg·hm-2、株行距 25 cm×50 cm条件下,HSYA含量最高,其余指标在施氮量 90 kg·hm-2、株行距 25 cm×60 cm条件下趋于最大。综合考虑产量、品质、氮素利用协同提高,在引黄灌区红花种植最佳施氮量为 90 kg·hm-2,种植密度以株行距 25cm×50 cm或 25 cm×60 cm为宜。

    引黄灌区农艺形状氮素积累氮肥利用率株行距羟基红花黄色素A种子含油率

    氯酯磺草胺与甲咪唑烟酸复配防除香附子效果及对紫花苜蓿安全性

    苏旺苍杨慕菡薛飞孙兰兰...
    416-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氯酯磺草胺与甲咪唑烟酸应用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田的可行性,在温室和田间测定了氯酯磺草胺和甲咪唑烟酸复配对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的防效和紫花苜蓿的安全性。温室试验表明,氯酯磺草胺和甲咪唑烟酸复配对香附子具有很好的防除效果,两者按有效成分用量比 1꞉2~1꞉4 配比对香附子株高和鲜重的共毒系数分别介于 131。54~150。46 和 152。84~180。25,呈明显增效作用,其中 1꞉3 的比例配伍的增效最为明显,对紫花苜蓿和香附子之间的株高和鲜重选择性指数分别为 1。86 和 1。56。两地田间试验表明,氯酯磺草胺和甲咪唑烟酸(17。50 + 52。50)~(25。00 + 75。00)g·hm-2 复配处理对郑州和兰考两地的香附子株防效分别为 78。5%~88。5%和 82。1%~90。8%、鲜重防效分别为 83。4%~92。7%和 84。7%~93。6%,增产率分别为 28。8%~35。1%和 30。5%~38。3%,显著高于氯酯磺草胺和甲咪唑烟酸单用,且避免了单用氯酯磺草胺和甲咪唑烟酸的药害问题,提高了对紫花苜蓿的安全性,表明甲咪唑烟酸和氯酯磺草胺复配可有效防控香附子,对紫花苜蓿的安全性较好,具有良好推广应用前景。

    株高鲜重药害防效增效共毒系数选择性指数

    外源激素对干旱胁迫下黑麦草生理特性的影响及抗旱性评价

    刘亚西毛芮杨梦含刘金平...
    425-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不同外源激素对干旱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生长发育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本试验采用盆栽法设置对照(CK1)、干旱胁迫(CK2),以及干旱胁迫加 4 种浓度外源激素处理,即 50 μmol·L-1 褪黑素(MT)+干旱(T1)、0。1 μmol·L-1 油菜素内酯(EBR)+干旱(T2)、10 μmol·L-1 脱落酸(ABA)+干旱(T3)、200 mg·L-1 赤霉素(GA3)+干旱(T4),分别测定各处理下多年生黑麦草叶片相对含水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物酶活性以及内源激素含量,并用隶属函数法进行抗旱性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天数的增加,黑麦草相对含水量降低,相对电导率、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MDA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加,可溶性蛋白(SP)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增加后减少。在干旱胁迫第 9 天,与干旱组(CK2)相比,4 种外源激素处理下黑麦草相对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相对电导率、Pro含量、SS含量、MDA含量和SOD、POD活性降低。干旱胁迫下,黑麦草内源玉米素核苷(ZR)、GA3、ABA、生长素(IAA)含量均增加,施加外源激素后黑麦草内源GA3 含量增加,ZR和ABA含量下降,除T2 处理外其余激素处理下IAA含量下降。隶属函数分析黑麦草抗旱性强弱为CK1>T4>T3>T2>T1>CK2,表明施加外源激素提高了黑麦草的抗旱性,效果最佳的是T4 处理。研究结果可为外源植物激素在黑麦草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外源激素黑麦草干旱胁迫生理特性隶属函数法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紫花苜蓿内源激素及碳代谢的调控效应

    李浩天隋晓青杨静王鑫尧...
    437-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烯效唑(S-3307)和胺鲜酯(DA-6)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内源激素及碳同化物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为叶面施用S-3307、DA-6 的适宜浓度和紫花苜蓿高产栽培方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试验以'新牧 4 号'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研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S-3307(25、50、75、100 mg·L-1)、DA-6(20、40、60、80 mg·L-1)对紫花苜蓿花荚脱落及叶片和小花内源激素、碳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S-3307、DA-6 调控作用显著,随着喷施浓度的增加,可有效增加紫花苜蓿小花数、结荚数,降低其花荚脱落率;叶片及小花内源脱落酸(ABA)、玉米素核甘(ZR)和赤霉素(GA3)含量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同时促进叶片及小花可溶性糖、淀粉的积累,与喷施清水对照相比,S-3307 可提高叶片蔗糖含量,有利于改善源库关系。综上,叶面喷施适宜浓度的S-3307(75 mg·L-1)、DA-6(60 mg·L-1)可显著提高紫花苜蓿内源激素含量及碳同化物的代谢能力,降低紫花苜蓿花荚脱落率。

    脱落同化物DA-6紫花苜蓿S-3307源库

    放牧与舍饲牦牛日增重、瘤胃发酵和血液参数对比

    刘红山马志远裴成芳吴刀知才让...
    448-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对比研究放牧与舍饲饲养模式对育肥牦牛日增重、瘤胃发酵和血液参数的影响,本研究选取 12 头年龄相同(4 岁)、体重相近(202±5。2 kg)、健康状况良好的去势公牦牛,随机分为 2 组,即自然放牧组(NG)和舍饲组(HF)。NG组牦牛采用传统的草地放牧育肥模式,HF组牦牛采用现代短期舍饲育肥模式。结果表明:1)HF组牦牛平均日增重较NG组显著提高了 36%(P<0。05),其提高。2)NG组牦牛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浓度以及乙酸/丙酸均显著低于HF组(P<0。05)。3)NG组牦牛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和血小板数均显著高于HF组(P<0。05),而白细胞数和平均血红蛋白量却显著低于HF组(P<0。05),其余血液生理与生化指标均不受育肥模式的影响(P>0。05)。4)NG组牦牛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极显著高于HF组(P<0。01),其余抗氧化指标在两组间无差异(P>0。05)。综上所述,与传统放牧组相比,短期舍饲育肥可改善牦牛瘤胃发酵功能,提高其日增重,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和肥育效果;然而,放牧组牦牛血液组织中具有更高的携氧与抗氧化能力,表明其对高原环境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牦牛育肥模式平均日增重瘤胃发酵血液参数抗氧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