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林学钰

双月刊

1671-5888

jdxbdxb@jlu.edu.cn

0431-88502374

130026

长春市西民主大街938号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Earth Science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力求以繁荣和发展地质学科科技与教育事业为重点,推动科技事业发展,培养新生力量,把期刊办成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本刊主要刊登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测绘科学等学科领域中的最新科研成果。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为中文地质学类核心期刊,被国内外10余家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收录和摘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刊,其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在综合类期刊中居于前列。本刊连续多年被吉林省评为一级期刊,多次获国家、省部级优秀科技期刊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川西南峨眉山玄武岩中蚀变绿泥石的成分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任杰郗爱华郑江武浩宇...
    877-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火山岩和碎屑岩储层中普遍发育大量绿泥石,影响着物性.为查明火山岩中蚀变绿泥石的成因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本次工作选取川西南峨眉山典型剖面、ZG1井、ZG2井以及YT1井等系列玄武岩样品进行岩相学研究和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玄武岩中绿泥石大致可分为显晶质、隐晶质和微晶3种结晶类型,总体上属于富铁种属的铁斜绿泥石(辉绿泥石)和铁镁绿泥石,形成于富铁的还原环境;隐晶质与微晶和显晶质绿泥石分别受到岩浆期后热液和来自深部的多期次构造热液叠加蚀变的控制,形成主要表现为Fe2+对Mg2+的成分置换,反映流体具有从碱性向弱酸性-中酸性过渡的变化规律.绿泥石的形成过程对火山岩储集空间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岩浆期后热液的充填—结晶充填减少了火山岩原生孔隙并降低储层物性,对火山岩储层起到破坏性作用;多期次构造热液的溶蚀—迁移—沉淀则产生了新的微孔,对火山岩储层起到建设性作用.

    绿泥石微区成分分析峨眉山玄武岩火山岩储层川西南地区

    辽西兴城娘娘顶地区花岗质片麻岩形成时代与变形样式

    赵佳奇宋志伟田志远王虞舜...
    890-9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辽西兴城地区出露的大面积花岗质岩石遭受了强烈的韧性变形改造,其独特的变形样式为研究华北克拉通东北缘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兴城娘娘顶地区出露的花岗质片麻岩塑性变形特征显著,矿物拉伸线理均以低角度向NNE倾伏,整体表现出上盘向SSW的逆冲型韧性剪切变形.最新的花岗质片麻岩中锆石U-Pb年代学结果显示,其原岩形成时代为(169.5±1.6)Ma,为中侏罗世.典型变形岩石的石英EBSD(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流变学参数估算,指示变形岩石古差异应力值为13.8~17.7 MPa,应变速率为1.16×10-16~2.20×10-14 s-1,变形温度介于350~450 ℃之间.综合研究认为该期变形为发育于中浅部地壳层次绿片岩相的缓慢变形,与晚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早期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闭合的远程效应和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叠加影响有关.

    辽西地区花岗质片麻岩锆石U-Pb年代学EBSD流变学参数古太平洋板块

    泥石流危险范围Laharz修正模型及其应用

    文海家胡吉威张辉向学坤...
    905-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泥石流危险区研究涉及触发条件、物源与地形等多种因素,需要开发快速、有效的方法进行危险范围分析.本文基于Laharz基本原理,以泥石流样本为数据基础拟合得到修正模型,并以重庆市巫溪县杨家湾沟为例,采用修正的Laharz ArcGIS工具包,在不同降雨重现期条件下对泥石流堆积范围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1)采用修正参数使Laharz模型统计量参数的和方差(SSE)和均方根误差(RMSE)减小,确定系数(R2)增大,拟合优度得到明显提高;2)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结合现场调查推算的物源体积,在ArcGIS平台采用Laharz工具包可快速模拟不同降雨重现期(10、20、50、100 a)条件下的泥石流堆积范围,并且模拟泥石流堆积宽度与现场调查堆积范围接近,大部分重合;3)采用Laharz修正模型与传统的FLO-2D软件模拟进行对比,其中最远冲出距离、最大堆积宽度和堆积面积在两种方法下模拟结果的差值比率分别在10.00%、15.00%和20.00%量级,采用两种方法模拟结果与实地勘查结果也相近,表明Laharz修正模型具可靠性.

    泥石流Laharz修正模型危险范围降雨重现期

    低频性沟谷型泥石流水动力学冲蚀启动机制及动态监控

    徐兴华肖双粟冯杭建吕庆...
    919-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位于浙江省西部衢北地区的杨家泥石流是典型的水体冲蚀形成的低频性沟谷型泥石流.结合杨家泥石流所处的地质环境背景,首先在分析其分区特征、类型和成因机制,评价泥石流易发性及危害程度的基础上,利用统计分析方法确立暴雨强度指标;然后采用力学计算和极限平衡分析理论,构建强降雨作用下冲沟水动力学冲蚀启动模型,确定临界径流深度;再构建降雨—泥水位—流量相结合的递进式分层次综合预警体系;最后于2012年10月在杨家泥石流冲沟开展单沟泥石流远程自动化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实施远程监测控制和预警.研究表明:杨家泥石流冲沟呈小流域封闭状,汇水区、形成—流通区和堆积区分区特征明显,杨家泥石流是由特大暴雨激发的、低频的、一次性爆发规模为小型的稀性水石流,为中易发泥石流;冲沟形成区松散物源地表径流深度超过1.0 m时,处于临失稳状态,松散物质易被冲刷侵蚀,可将此临界径流深度作为是否冲蚀启动泥石流的有效判据,并结合暴雨强度指标(R<2.8)和泥石流洪峰流量(Qd=31.83 m3/s)确定泥石流综合预警指标;监测期间(2012-10-26-2022-10-10)研究区最大降雨发生于2019-06-19,经计算R=2.4<2.8,冲沟区处于安全雨情,沟道泥水位未达到地表径流的警戒限值,不具备泥石流形成启动的水动力条件,沟内流量(最大值为1.70 m3/s)正常,未达到洪峰流量,未有泥石流发生或沟道堵塞等不良现象,此期间冲沟区较为稳定,再次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小.建立以水动力学冲蚀启动特征参数为主的综合监测网络体系,可作为低频性沟谷型泥石流系统防灾控制的技术方法.

    低频性沟谷型泥石流水力冲蚀临界径流深度远程监测综合预警

    温度和湿度对文物砂岩修复材料强度的影响

    王常明徐巧宣吴迪王卿宇...
    933-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寻求一种合适的修复材料对砂岩质文物进行有效修复及保护,本文选取环氧树脂、水硬性石灰5%、水硬性石灰12%等3种修复材料分别对砂岩试样进行修复,并设定在不同恒温温度、冻融循环次数和饱和条件下测定砂岩试样的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研究修复后的砂岩试样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强度和耐久性.试验结果表明:短时期(10余d)内,黏结岩样受温度影响并不显著;在饱和条件下,岩样的力学强度随着饱和度的增大呈现降低的趋势;使用环氧树脂黏结的试样抗拉与抗剪强度均高于2种水硬性石灰,水硬性石灰12%的黏结强度高于水硬性石灰5%;多次冻融后,环氧树脂黏结岩样的抗拉强度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相对于其他两种材料,环氧树脂黏结具有更好的耐久性.

    温度湿度文物砂岩修复材料力学强度

    水平层状岩隧道荷载计算公式修正方法及其应用

    解仁伟
    943-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适用于水平层状围岩隧道的围岩荷载计算方法,指导实际隧道工程施工,采用理论推导的方式,结合数值模拟荷载-结构法计算模型,对水平层状围岩隧道的开挖工法和初期支护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1)水平层状围岩隧道塌落拱顶形成岩梁结构,基于此提出了针对水平层状岩隧道的围岩竖向荷载计算公式修正方法.2)基于掌子面力学平衡稳定分析模型,考虑塌落拱顶岩梁作用效应,通过计算得到了铜川隧道一号斜井工区水平层状砂岩、泥岩的岩梁极限厚度分别为1.7和2.3 m,当岩层厚度大于极限厚度时,岩梁可代替超前支护起到拱顶加固作用;同时计算表明Ⅲ、Ⅳ级围岩采用全断面法代替原来的台阶法施工,掌子面稳定系数满足规范要求.3)铜川隧道一号斜井工区Ⅲb型、Ⅳa型和Ⅳb型初期支护参数优化后,钢支撑最大间距分别为1.8、1.6、1.6 m,相应的截面最小安全系数分别为1.65、1.63、1.57,均满足规范中的安全系数控制基准要求.

    水平层状岩荷载计算施工工法初期支护参数优化

    降水和地下水开采对通辽市科尔沁区潜水位的影响

    束龙仓张彤豪澈丽木格刘圣昱...
    954-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变化环境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潜水位动态演化过程识别是当前我国乃至全球水资源领域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为了分析多影响因素下的潜水位时空动态变化,以降水和地下水开采为例,基于通辽市科尔沁区2016年1月-2019年12月实测地下水位动态数据,采用Mann-Kendall(MK)趋势检验和栅格代数法分析了区域潜水位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利用交叉小波分析、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和多元线性回归法进一步量化分析了不同区域降水和地下水开采对潜水位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科尔沁区潜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均降幅为0.36 m,中部和西部地区潜水位下降较为严重;根据潜水位差值空间分布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潜水位基本平衡区、下降区和严重下降区,其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88%、49.65%和40.47%;基本平衡区的潜水位受降水因素影响显著,受地下水开采变化影响极小,下降区和严重下降区潜水位受地下水开采的影响相较于降水影响更大.

    通辽市科尔沁区潜水位动态降水地下水开采交叉小波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收录证书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966页

    山东日照地区不同类型含水层地下水位多年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杨鹏张寿川郭本力杨崇敬...
    967-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条件下沿海地区地下水与海水呈现动态平衡,但地下水超采会破坏二者间平衡关系,进而引发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地下水动态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呈现非平稳信号变化特征,传统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无法从多角度准确描述时间序列动态变化特征,基于时间域和频率域分解的小波分析方法为探究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提供了便利条件.利用山东日照地区不同类型含水层3 口监测井1996-2015年间地下水位和降雨量监测数据,应用连续小波变换法和小波相干分析法开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含水层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周期特征存在差异,获水监测井(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地下水位呈现年际、4~5 a和11 a周期变化,莒县地震办监测井(基岩裂隙含水层)和东莞中学监测井(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含水层)地下水位均呈现11 a周期和14 a强趋势项变化,总体而言,该地区降雨量呈现年际周期、4~5 a周期、11 a周期变化以及14 a强趋势项变化;降雨量周期变化是导致不同类型含水层地下水位呈现年际周期变化和多年周期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同含水层地下水位对降雨量响应时间存在差异是造成其呈现不同周期变化特征的主要原因.

    地下水动态连续小波变换小波相干时滞性日照地区

    石棉尾矿场地土壤污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李英钧宋泽峰杨悦锁邓亚男...
    980-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厘清石棉对土壤环境的污染风险,为进一步治理及减缓石棉污染危害提供技术支撑,本文针对青海省祁连县小八宝石棉尾矿库矿区场地土壤环境中石棉组分和相关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空间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场地土壤中的主要矿物组成包括石英、斜绿泥石、蛇纹石、铁韭闪石、钠长石等,其中蛇纹石被确定为石棉的特征矿物;在典型垂向和横向剖面土壤中,不同来源的重金属元素质量分数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特点,其中CaO分布趋势与蛇纹石矿物相关,土壤中重金属Cr表现出与石棉矿物相似的分布特征;在垂向和横向剖面的样品中Cr质量分数均超过建设用地风险管制值(二类用地78 mg/kg),特别是在石棉尾矿渣堆处Cr质量分数远超出建设用地风险管制值.石棉的环境胁迫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造成较大影响.

    土壤石棉矿物重金属迁移转化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