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磁共振成像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磁共振成像
中国医院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磁共振成像

中国医院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戴建平

双月刊

1674-8034

editor@cjmri.cn

010-67113815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95号智能大厦9层

磁共振成像/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磁共振成像》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实用性和原创性,重点报道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内容包括人体各部位磁共振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序列设计和参数优化、磁共振对比剂的优化方案、新型磁共振对比剂的开发与应用、磁共振引导下介入治疗、磁共振物理学、磁共振成像的质量控制等,以及磁共振成像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该刊接收放射科、影像科、磁共振科、神经内外科、消化内科、心内科、乳腺科、骨科、妇产科、耳鼻喉科、内分泌科、生殖医学科等临床科室磁共振相关稿件,同时接收大学、科研院所、生产企业磁共振相关稿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7 T磁共振成像在脑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虞烽伟黎子龙陈品珍陈伟...
    200-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肿瘤作为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早期诊断和精确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MRI技术在分辨率和对比度上存在局限,导致对脑肿瘤的识别和边界划分存在一定困难.7 T MRI技术能够清晰显示脑肿瘤的微观结构,从而更准确地识别肿瘤类型和分级.此外,7 T MRI在动态监测肿瘤生长、评估肿瘤微环境以及指导手术切除方面也展现出巨大潜力.本文综述了7 T MRI在脑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并探讨了7 T MRI技术在脑肿瘤研究中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脑肿瘤7T磁共振成像超高场强多模态成像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扩散加权成像

    类淋巴系统磁共振成像在脑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梁雪张鑫张冰
    206-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类淋巴系统(glymphatic system,GS)是近年来神经科学领域发现的重要的废物清除机制.随着MRI技术的发展,GS的结构和功能得以在活体中观察和研究.尽管GS损伤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尤其是神经退行性疾病,但其在脑肿瘤中的研究仍相对不足.本综述将详细阐述GS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损伤因素,介绍基于MRI的主要评估技术,并探讨GS在脑肿瘤病理变化中的作用及其在脑肿瘤诊疗中的潜在临床应用,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类淋巴系统磁共振成像脑肿瘤治疗病理生理

    多模态影像学技术在高度近视中的研究进展

    周琳柴华袁颢钰吴晓蓉...
    212-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全球的近视率逐年上升,据估计,全球近20亿人患有近视,其中约10%为高度近视(high myopia,HM).因其不可逆性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HM患者并非只有眼底改变,同时也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目前引起大脑改变主要通过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进行检测,常规的眼科检查和人工智能技术尚无法识别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为此,本文通过揭示HM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旨在提高对HM导致中枢神经系病变认识,并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临床诊疗借鉴.

    病理性高度近视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成像人工智能结构磁共振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

    基于无创成像技术评估心外膜脂肪组织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宋嘉敏李瑞雷丰唐阳阳...
    218-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作为代谢活跃的内分泌器官,可通过炎症、胰岛素抵抗和氧化应激等机制参与介导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无创成像技术量化的心外膜脂肪厚度、体积等参数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风险评估及疗效监测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文将系统地综述基于多模态无创成像技术评估心外膜脂肪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相关性的研究现况,以期在临床实践中为无创成像技术评估EAT提供参考,实现对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干预.

    心外膜脂肪组织心血管疾病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超声心动图

    影像组学预测肝内胆管癌微血管侵犯的研究进展

    马佳美孙柳李晓萌殷小平...
    224-227,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carcinoma,ICC)是肝脏第二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被认为是ICC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像组学从医疗图像中高通量地提取定量特征,客观提供肿瘤内异质性和癌症表型信息,其在术前预测ICC MVI中的重要价值已被证实,但ICC MVI预测模型的最佳影像学方法、影像组学特征、独立预测因子等关键问题仍不明确,瘤周影像组学的研究也尚欠缺.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MRI、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及超声(ultrasound,US)四个方面对影像组学术前预测ICC MVI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促进临床ICC MVI的精准诊疗.

    肝内胆管癌微血管侵犯影像组学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超声

    棕色脂肪磁共振定量成像技术研究现状及应用进展

    刘思恒张莹阿布都外力·艾沙吕衍春...
    228-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肥胖率的上升,肥胖及其相关并发症,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综合征,已成为严重威胁公共健康的主要问题.肥胖的根源在于能量摄入与消耗之间的长期失衡,而脂肪组织,尤其是棕色脂肪(brown adipose tissue,BAT),在能量代谢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与白色脂肪主要负责储存能量不同,BAT通过产热消耗能量,被视为预防和治疗肥胖的潜在靶点.本文详细介绍了当前用于定量分析BAT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包括了水脂分离成像、化学交换饱和转移、磁共振波谱等,探讨了它们在定量BAT体积、脂肪成分及代谢活性中的应用现状.本综述旨在通过梳理和分析当前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各技术的潜力和局限性,并明确未来研究方向,推动BAT相关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肥胖和代谢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助力该领域标准化和临床转化的实现.

    棕色脂肪磁共振成像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水脂分离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