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磁共振成像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磁共振成像
中国医院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磁共振成像

中国医院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戴建平

双月刊

1674-8034

editor@cjmri.cn

010-67113815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95号智能大厦9层

磁共振成像/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磁共振成像》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实用性和原创性,重点报道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内容包括人体各部位磁共振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序列设计和参数优化、磁共振对比剂的优化方案、新型磁共振对比剂的开发与应用、磁共振引导下介入治疗、磁共振物理学、磁共振成像的质量控制等,以及磁共振成像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该刊接收放射科、影像科、磁共振科、神经内外科、消化内科、心内科、乳腺科、骨科、妇产科、耳鼻喉科、内分泌科、生殖医学科等临床科室磁共振相关稿件,同时接收大学、科研院所、生产企业磁共振相关稿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心脏磁共振自由呼吸运动校正人工智能电影序列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冉玲平黄璐严祥虎赵赟...
    62-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评估自由呼吸运动校正人工智能(free-breathing with motion correc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FB-MOCO AI)电影序列的图像质量、双心室容积和功能参数,探讨其在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检查中应用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22年8月至2023年5月期间来我院进行CMR检查的心力衰竭患者29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屏气电影和FB-MOCO AI电影序列的心脏短轴面扫描.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对两种电影序列采集的图像进行整体图像质量评分(5分法).测量两种序列的双心室容积和功能参数,包括舒张末期容积(end-diastolic volume,EDV)、收缩末期容积(end-systolic volume,ESV)、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质量(LV end-diastolic mass,LVEDM).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来评估两种序列之间定量数据和定性评分数据的差异.并对两种序列间定量参数做相关性分析.通过Bland-Altman分析来评估从不同序列中获得的定量参数的一致性.结果 FB-MOCO AI电影序列的总扫描时间[(14.3±1.9)s]比常规屏气电影[(79.2±11.4)s]明显缩短(P<0.001).FB-MOCO AI电影[(4.4±0.5)分]的总体图像质量评分与常规屏气电影[(4.3±0.7)分]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3).两种电影序列间所有测量的双心室容积和功能参数以及LVED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并且有强相关性(r值均≥0.94,P值均<0.001).Bland-Altman分析显示,两种电影序列的所有心功能定量参数平均差异均接近于零,且变异范围很小,一致性高.结论 与常规屏气电影序列相比,心衰患者中FB-MOCO AI电影序列扫描时间明显缩短并且提供了相当的图像质量、心室容积和功能指标,有潜力替代心衰患者的常规电影序列应用于临床.

    心脏心力衰竭人工智能自由呼吸运动校正磁共振成像

    基于心脏磁共振晚期钆增强的心肌信号强度异质性对心肌炎患者预后价值的研究

    刘方圆高艳王文先史荣超...
    6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左心室熵在心肌炎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收集自2015年7月至2023年10月山东省立医院临床诊断为心肌炎的患者共56例,分析其临床指标、心脏磁共振参数及左心室熵.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分为预后良好组(42例)和预后不良组(14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评估左心室熵的预测价值,采用生存函数分析(Kaplan-Meier法,K-M)绘制生存曲线,应用Log-rank检验K-M曲线.结果 在随访过程中,14例患者(25.00%)发生MACE,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左心室熵显著增高(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左心室熵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1,敏感度为78.5%,特异度为83.2%.K-M分析显示,左心室熵≥7.805患者的总生存率低于左心室熵<7.805患者(P<0.001).结论 左心室熵对预测心肌炎患者MACE的发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临床更好地评价心肌炎患者的预后.

    心肌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心脏磁共振左心室熵T1mapping磁共振成像

    CMR特征追踪技术在帕金森病患者左心评估中的价值

    岳汛刘铃彭鹏飞蒲倩...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feature tracking,CMR-FT)技术评估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左心结构和功能,并探讨影响其结构和功能的因素.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2年3月至2023年8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的PD患者(PD组)39例,同期招募年龄及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34例,均完成常规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检查.使用专业后处理软件CVI42分别获得左心室及左心房的常规心功能及心肌应变参数.左心室参数包括:收缩末期容积、舒张末期容积、心肌质量、射血分数、整体周向、径向及纵向应变.左心房参数包括:储备期、导管期及泵血期的射血分数、容积、应变及应变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各参数的组间差异.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系数模型分析常规心功能及应变参数与运动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PD组相较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62.01±6.59)%vs.(64.84±4.70)%]及整体的纵向应变[(-17.25±1.57)%vs.(-18.28±1.99)%]均较低(P均<0.05).PD组相较于对照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51.17±16.56)mL vs.(42.56±9.06)mL]、LVESV指数(LVESV index,LVESVi)[(30.44±8.00)mL·m-2 vs.(25.56±5.14)mL·m-2]、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 index,LVEDVi)[(79.31±10.76)mL·m-2 vs.(72.97±12.51)mL·m-2]及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 massi)[41.82(33.11,47.77)g·m-2 vs.33.71(32.27,38.78)g·m-2]均较高(P<0.05).PD组的左心房储备期、导管期及泵血期的射血分数、应变及应变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左心房储备期应变及应变率与统一帕金森评定量表Ⅲ(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 Ⅲ,UPDRS Ⅲ)评分呈负相关(r=-0.409、-0.355,P<0.05).左心房导管期射血分数、应变与UPDRS Ⅲ评分呈负相关(r=-0.326、-0.482,P<0.05)、应变率与UPDRS Ⅲ评分呈正相关(r=0.417,P=0.008).左心房储备期应变、应变率与自主神经症状自评量表(The Scales for Outcomes in Parkinson's Disease-Autonomic,SCOPA-AUT)评分呈负相关(r=-0.535、-0.319,P均<0.05).左心房导管期应变与SCOPA-AUT评分呈负相关(r=-0.319,P=0.048),应变率与SCOPA-AUT评分呈正相关(r=0.359,P= 0.025).左心房泵血期应变与SCOPA-AUT呈负相关(r=-0.342,P=0.033).结论 CMR-FT获得的应变及应变率参数可早期评估PD患者的心功能受损程度.PD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左心房储备、导管、泵功能受损;左心房储备功能及导管功能与运动功能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相关.

    帕金森病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心肌应变左心磁共振成像

    初始T1值及细胞外容积分数对心脏淀粉样变的诊断价值:Meta分析

    王国辉孟莉鲍海华李文昕...
    81-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初始T1值及细胞外容积分数(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ECV)对心脏淀粉样变性(cardiac amyloidosis,CA)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检索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Wanfang Database、CBM、VIP及CNKI中有关探讨初始T1值及ECV对CA诊断价值的文献,检索时间为从建库开始至2022年11月.由2名研究者单独完成文献筛选,提取纳入文献的相关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估.应用Revman 5.3、Stata 16.0和Meta-Disc 1.4软件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和统计分析,进行异质性、发表偏倚分析.使用敏感性分析验证Meta分析结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12篇,共1 045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初始T1值诊断CA的合并敏感度(sensitivity,Sen)、特异度(specificity,Spe)、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PLR)、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NLR)、诊断比值比(diagnostic odds ratio,DOR)、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分别为86%(95%CI:82%~89%)、86%(95%CI:80%~91%)、6.2(95%CI:4.2~9.3)、0.16(95%CI:0.12~0.22)、38(95%CI:19~75)、0.92(95%CI:0.90~0.94);ECV诊断CA的Sen合并、Spe合并、PLR合并、NLR合并、DOR合并、AUC分别为90%(95%CI:83%~94%)、90%(95%CI:83%~94%)、8.8(95%CI:5.3~14.6)、0.11(95%CI:0.07~0.19)、79(95%CI:38~162)、0.95(95%CI:0.93~0.97).结论 初始T1值和ECV对CA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CA的早期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心脏淀粉样变心脏磁共振T1mapping细胞外容积分数Meta分析

    基于MR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肺癌脑转移瘤EGFR基因突变

    李保勋彭雨琴覃尉峰肖芳...
    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T2WI及增强T1WI(contrast enhanced T1WI,CE-T1WI)MRI的影像组学模型在术前无创预测肺癌患者脑转移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多中心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1年10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安徽省立医院进行脑转移瘤手术切除并行EGFR基因检测的肺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共纳入103例患者(118个脑转移瘤),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安徽省立医院80例患者为训练集,共89个脑转移瘤(EGFR突变型49个,EGFR野生型40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3例患者为测试集,共29个脑转移瘤(EGFR突变型23个,EGFR野生型6个).在CE-T1WI图像勾画脑转移瘤轮廓获取感兴趣体积(volume of interest,VOI),将CE-T1WI-VOI复制至配准后的T2WI图像获取脑转移瘤的T2WI-VOI,采用PyRadiomics软件从上述VOI提取脑转移瘤影像组学特征,采用mRMR和LASSO-logistics筛选影像组学特征,构建EGFR基因突变的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影像组学模型对EGFR基因突变的预测效能.采用校准曲线和Hosmer-Lemeshow test(HL)评价模型校准度.采用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价影像组学模型预测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临床净获益.结果 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脑转移瘤数目、脑转移瘤直径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EGFR突变型及野生型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E-T1WI及T2WI图像上共提取了3 190个脑转移瘤的影像组学特征,最终筛选出了4个基于CE-T1WI图像和5个基于T2WI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预测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模型.该模型预测EGFR基因突变状态在训练集中AUC为0.828,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6.4%、81.6%、70.0%;在测试集中AUC值为0.783,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2.8%、95.7%、33.3%,均表现出较高的预测效能.影像组学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校准曲线显示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的一致性较好(HL>0.05).DCA显示影像组学模型在13.8%~87.2%的阈值范围内具有较强的临床适用性.结论 基于T2WI及CE-T1WI MRI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能够术前无创预测肺癌患者脑转移瘤EGFR基因突变状态.

    肺癌脑转移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影像组学磁共振成像

    基于机器学习的组合模型在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中的价值

    岳文怡张洪涛高珅周娟...
    93-99,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基于机器学习组合模型的影像组学在预测肿块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疗效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到2021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97例接受NAC治疗且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肿块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基于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基于治疗前的动态对比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减影第一期图像上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引入高通或低通小波滤波器和不同参数的拉普拉斯-高斯滤波器对原始MR图像进行预处理.采用基于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分析的特征选择方法进行特征筛选,单变量分析包括F检验、卡方检验和互信息;多变量分析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采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M)、logistic回归分析(logistic regression,LR)三种机器学习分类器进行建模,通过交叉组合,共有12种特征筛选器和分类器的组合方案,训练时采用十次重复的五折交叉验证.使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 在所有交叉组合的方案中,最佳的特征筛选器是单变量分析中的F检验方法,最佳的分类器是SVM模型,该组合共筛选出191个影像组学特征,AUC为0.83[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80~0.86],准确率为 77%(95%CI:74%~80%),特异度为 81%(95%CI:78%~84%),敏感度为71%(95%CI:65%~77%),阳性预测值为67%(95%CI:62%~72%),阴性预测值为85%(95%CI:83%~87%).结论 基于F检验方法和SVM的机器学习组合模型证实了影像组学在预测肿块型乳腺癌NAC疗效中有一定的价值.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影像组学机器学习磁共振成像

    MRI影像组学预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分子分型的价值

    张丁懿黄小华沈梦伊张丽...
    10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MRI影像组学预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Luminal型和非Luminal型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1年4月至2022年12月经病理证实为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的患者149例,均在治疗前两周进行了MRI平扫和增强扫描.收集全部入组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根据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的表达情况将患者分为Luminal型(n=90)和非Luminal型(n=59).以7∶3的比例随机将其分为训练组(n=104)和测试组(n=45).将提取的数据进行降维并筛选影像组学最优特征,基于随机森林法建立三个预测模型,分别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序列模型、动态对比增强(dynamic contrast-enhanced,DCE)-MRI序列模型以及DWI和DCE序列联合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模型的预测性能.不同模型的预测效能采用DeLong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Luminal型和非Luminal型组间、训练组和测试组组间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年龄、ER状态、PR状态、绝经状态、淋巴结转移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WI模型、DCE模型和联合模型在训练组中的AUC分别为0.859、0.839、0.903,在测试组中的AUC分别为0.722、0.798、0.821.DeLong检验显示训练组的DCE模型和联合模型预测效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除此之外三个模型两两比较预测效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MRI影像组学构建的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Luminal型和非Luminal型,并能为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临床治疗方案的决策提供帮助.

    乳腺癌磁共振成像分子分型影像组学联合模型

    基于LI-RADS v2018及MRI特征对肝细胞癌CK19表达的风险预测及预后评估

    鲁梦恬瞿琦徐磊张继云...
    107-113,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2018版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iver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version 2018,LI-RADS v2018)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细胞角蛋白 19(cytokeratin 19,CK19)表达的术前预测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20例术前接受MR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HC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包括CK19阳性组59例,CK19阴性组161例.将患者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K19阳性表达HCC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列线图评分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模型诊断效能,绘制校准曲线、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校准性能和临床适用性.计算患者的列线图得分并进行高低风险分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比较不同亚组患者的总体、早期及晚期无复发生存率.结果 晕状强化(OR=3.432,P=0.045)、环形动脉期高强化(OR=32.073,P=0.017)、靶样扩散受限(OR=12.941,P=0.006)、不光滑肿瘤边缘(OR=4.590,P=0.014)及肝胆期肿瘤-肝实质相对增强比(the relative enhancement ratio,RER)(OR=0.014,P=0.023)是CK19阳性表达HCC的独立预测因素.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84(95%CI:0.823~0.930)、0.748(95%CI:0.625~0.846),校准曲线、决策曲线显示模型的校准性能和临床适用性较好.CK19阳性与阴性组的总体无复发生存率、高与低风险组的总体、早期及晚期无复发生存率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晕状强化、环形动脉期高强化、靶样扩散受限结合不光滑肿瘤边缘、肝胆期增强定量参数可对HCC的CK19表达进行术前风险预测,并有助于评估HCC术后复发.

    原发性肝细胞癌细胞角蛋白19预测模型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磁共振成像

    多参数MRI影像组学在术前预测胰腺导管腺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曾飘娥曲超崔景景修典荣...
    114-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联合常规MRI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多参数MRI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并与建立的常规MRI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比较预测效能,探索基于ADC图影像组学的附加价值.材料与方法 218例PDAC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纳入临床及常规影像特征构建临床影像学模型.提取常规MRI图像(T1WI、T2WI、动脉期图像及门静脉期图像)及ADC图的影像组学特征.在训练集中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筛选出与LNM最相关的特征用于模型构建.构建基于常规MRI影像组学模型(影像组学模型1)和联合常规MRI和ADC图的影像组学模型(影像组学模型2).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模型预测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模型间的AUC值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 临床影像学模型、影像组学模型1、影像组学模型2术前预测LNM的AUC值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分别是0.741和0.674、0.818和0.702、0.854和0.839.影像组学模型2术前预测LNM的AUC值高于临床影像学模型(训练集P=0.009,验证集P=0.023)及影像组学模型1(训练集P=0.044,验证集P=0.04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影像组学模型1的预测效能与临床影像学模型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训练集P=0.095,验证集P=0.759).三个模型的校准曲线均显示预测值与实际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显示影像组学模型2比影像组学模型1和临床影像学模型具有更高的净效益.结论 联合常规MRI及ADC图构建的多参数MRI影像组学模型具有术前预测PDAC患者LNM的潜能,且其效能优于常规MRI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影像学模型.

    胰腺导管腺癌淋巴结转移影像组学磁共振成像表观扩散系数

    子宫性不孕的多参数MRI、MR-HSG及临床特征分析

    王洁段娜王绍娟胡旭宇...
    12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子宫性不孕(uterine factor infertility,UFI)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共振子宫输卵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hysterosalpingography,MR-HSG)及临床特征,并建立预测UFI模型.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12例仅有UFI患者临床、MRI与MR-HSG影像资料,并随访中西医治疗后的妊娠结果.统计比较随访后不孕及已孕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年龄、饮食、月经周期等)、性激素及子宫异常(子宫肌瘤、宫腔粘连、瘢痕子宫、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息肉、宫颈纳氏囊肿等)差异.先后通过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UFI的风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输入法构建临床参数模型、临床联合MRI及MR-HSG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模型效能,并采用DeLong检验比较模型间AUC值差异.结果 经治疗后随访不孕组86例,已孕组226例,两组间年龄、月经周期不规律、子宫多发肌瘤、瘢痕子宫及宫腔粘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年龄(OR=0.822,P<0.001)、子宫多发肌瘤(OR=0.540,P=0.002)及宫腔粘连(OR=0.367,P=0.036)是UFI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模型(年龄+子宫多发肌瘤+宫腔粘连)预测UFI的AUC为0.809,显著高于单独年龄模型(P<0.05),与年龄+宫腔粘连、年龄+子宫多发肌瘤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子宫多发肌瘤、宫腔粘连是UFI的危险因素,联合模型预测妊娠结果具有临床价值.

    不孕症子宫肌瘤宫腔粘连磁共振子宫输卵管造影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