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测绘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测绘科学
测绘科学

张继贤

双月刊

1009-2307

niu@casm.ac.cn

010-88217815

100039

北京市海淀区北太平路16号

测绘科学/Journal 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测绘局主管,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主办的高层次测绘类一级学术和技术核心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和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科技精品期刊,并被国际6大检索机构之一的俄罗斯《文摘杂志》收录。刊登的主要内容包括:大地测量学同相关学科的综合研究、卫星导航定位研究、数字摄影测量、遥感图像处理的智能化研究、遥感器原理和技术、风格的理论及其技术、测绘网络和虚拟技术、地图和地理的理论和技术、地图数据的符号化和可视化研究、3S技术及其集成的理论和应用、基础地理信息的综合分析与集成应用、矿山测量、海洋测量、激光扫描技术和应用、地图印刷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及与测绘相关领域的研究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TLS点云的单木精细化重建方法研究

    李忠凯王成习晓环张合兵...
    113-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升单木模型的重建精度,该文提出一种基于点云连通性的单木精细化重建方法.首先,利用最短路径结合点云连通关系生成单木的初始骨架;然后,根据相邻点的位置关系优化骨架;最后,使用圆柱拟合与树叶模拟的方法,实现高精度的单木模型重建.采用不同树种、不同密度的点云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模型重建的平均绝对偏差小于5 cm、均方根误差小于0.15 cm;模型的树高、胸径与真实值相比R2达0.99以上;与Adtree方法相比,平均绝对偏差减少55.14%、均方根误差下降23.95%,模型数据量降低49.51%,表明本方法重建的单木模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稳健性.

    地基激光雷达点云骨架提取单木重建点云连通性

    一种三维点云语义分割的深度特征提取方法

    武斌王远哲丛佳赵洁...
    123-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当前三维点云语义分割中存在的几何信息丢失、局部特征提取不足以及局部上下文信息利用不充分等关键问题,该文提出一种融合点云曲面特征与空间视觉信息的语义分割模型,采用双池化策略和自注意力机制,增强模型对点云数据的深入理解.首先通过曲面与空间视觉局部特征提取模块精确捕捉局部几何结构和空间布局,随后利用双池化融合自注意力局部特征聚合模块高效整合局部特征,强化对点云全局信息的捕捉能力.在公开的S3DIS数据集上进行实验评估,结果显示,模型的平均交并比精度达到了 71.35%,与其他模型相比有明显提升,在参数数量和计算效率上也进行了优化,在计算资源有限的环境下实现高效的点云处理,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模型在提升分割精度的同时兼顾计算效率,为三维点云语义分割的的实用化和广泛应用提供新的可能.

    点云特征提取特征聚合注意力机制语义分割

    融合多尺度特征的河道型水库网箱养殖信息提取研究

    林万强陈芸芝
    133-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制定适合河道型水库的网箱养殖信息提取方法,实现水库网箱养殖自动化精准提取,该文基于"U"型编解码结构,顾及多尺度特征信息,通过引入残差单元(RU)、高效多尺度注意力(EMA)、改进级联多尺度卷积(MCP)以及嵌入多尺度特征(IAC)等模块改进深度学习网络构建EAMRNet模型,以闽江流域水口库区为研究区,开展水库网箱养殖信息提取研究.结果表明,EAMRNet模型提取的交并比(IoU)、召回率(Recall)、精准率(Precision)、F1分数(F1-score)分别为 80.26%、90.94%、87.23%、89.05%,相比于 UNet、ResUNet、DeepLab V3+、TransUNet、HRNet 等 5 种经典模型精度评价结果,精度均为最高.同时,将EAMRNet模型应用于提取闽江流域水口库区2019年-2023年网箱养殖信息,经提取结果统计,闽江流域水口库区网箱养殖面积从2019年的333.965 2 hm2减少至2023年的156.771 3 hm2,总体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综上,改进后的模型在水库网箱养殖提取任务上具备较高的提取精度,该研究可以为当地养殖管理部门进行养殖动态监测及合理规划养殖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河道型水库多尺度特征水库网箱养殖深度学习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1966-2019年党河流域冰川变化遥感监测

    李振林秦翔刘宇硕
    146-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党河流域冰川变化对下游水资源的显著影响,而现有研究缺乏的问题,该文研究使用2次冰川编目数据,结合多源卫星遥感影像,使用人工矢量化方法,对1966-2019年间党河流域冰川开展变化监测,同时以扎子沟29号冰川为例,研究其较为详细的变化过程.显示党河流域内冰川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区,阿尔金山冰川占小部分,研究时段内党河流域总体呈现退缩趋势,但扎子沟29号冰川出现2次冰川前进现象.党河流域内共分布冰川341条,总面积为221.69 km2,1966-2019年冰川呈现退缩趋势,冰川条数增加5条,冰川总面积减少了 38.05 km2,相对每年减少0.28%.扎子沟29号冰川末端前进、退缩交替出现与祁连山区冰川普遍处于加速萎缩的趋势不同,其原因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祁连山党河流域扎子沟29号冰川遥感冰川变化

    不动产登记交易价格数据分类及其监管量化研究

    张俊逸贾文珏孙中孝张倩...
    15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不动产登记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本文探讨了不动产登记数据库中的住宅交易数据的处理与分类方法.以S市住宅交易价格指标为例,形成了基于核密度估计等统计学方法为基础的数据清洗、处理、分类的技术方法.①在剔除极端值、重复值和特殊值后获得与地区实际最相近的主体数据,主体数据包括低概率数据、市场行为数据、非市场行为数据.②针对市场行为数据,提取并计算交易价格均值,与中介机构公开房价数据信息进行比对,大部分区域的数据差异在15%以下.定量分析证实不动产登记数据库中数据更加权威有效.本研究探索提出基于核密度估计与二阶差分相结合进行不动产登记数据处理分类的技术流程,可为分析挖掘全国不动产登记数据信息并进行量化监管提供方法基础.

    数据质量提升核密度估计不动产登记城市住宅价格

    基于地球剖分网格的面状地理实体时空标识编码方法

    曾艳艳张奎周燕迪张科伟...
    166-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目前各种标识不统一而导致的时空信息无法互通互认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地球剖分网格的实体外包与内接网格共同定位的时空标识计算模型.该模型所计算的地理实体时空标识可实现智慧城市中地理实体的唯一标识确定、不同地理实体的空间关联.同时以北京市朝阳区左家庄街道为试验区,将该文所提出的算法与外接矩形算法、面重叠算法进行了比较.试验证明,该文所提出的算法可唯一标识实景三维地理实体,同时数据关联效率明显优于面重叠算法10倍,数据关联成功率100%,可有效支撑实景三维地理实体时空标识赋码,对于实景三维实体数据管理与服务具有参考.

    剖分网格地理实体时空标识实体关联

    淮河流域地表温度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董世杰安慧吴海林
    175-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以河流流域为单元的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研究较少的问题,该文基于MOD11A2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和显著性检验分析了 2001-2020年淮河流域年、季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特征;运用相关性分析研究了地表温度与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利用残差分析计算相应贡献度.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年均地表温度为15.88 ℃,升温区面积占比大于90%;2001-2020年淮河流域的气温、NDVI和降水量与地表温度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51,0.544和0.416,耕地面积和建筑用地面积的决定系数R2分别0.452和0.317;根据残差分析结果,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淮河流域整体地表温度变化的贡献度分别为53.2%和46.8%.研究发现:淮河流域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季节差异较大;气候因素对淮河流域地表温度的影响较大且是多数城市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协调淮河流域环境保护和城镇发展提供参考.

    地表温度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淮河流域

    基于FLUS模型的后备适宜建设用地开发模拟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马妍黄程熹
    189-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后备适宜建设用地在人口集聚、产业布局和城镇发展方面的重要性,该文以福建省为例,在评价其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潜力的基础上,通过耦合FLUS模型多情景分析未来后备适宜建设用地的开发走势.研究表明:福建省后备适宜建设用地资源呈现"内陆优于沿海"的特征;而建设用地扩张模拟预测结果在自然增长及限速发展情景下,至2035年分别呈现"海陆协调共进"与"福州、漳州两极化"的扩张特征;2020-2035年后备适宜建设用地开发走势表现为"开发整体可载,内陆走势优于沿海,限速发展情景走势优于自然增长情景".研究结果为推动福建省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决策参考.

    福建省后备适宜建设用地FLUS模型用地模拟评估

    合肥市主城区热环境驱动因素的空间非平稳性分析

    王爱张迅刘少婷郑仁节...
    202-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缓解城市热暴露难题,需要探究城市热环境及其驱动因素在空间上的特征关系,该文采用合肥市主城区2022年夏季landsat9遥感影像、百度建筑和城市热力等多源数据,基于ENVI、ArcGIS等分析平台,建构了地表温度与驱动因子之间的回归模型.研究发现:①研究区内地表温度(LST)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其中高-高聚类主要分布在工业区、高密度商品房和混合住宅区,以及大面积硬质铺地区域;低-低聚类主要位于城市边缘区,以大型公园、水体以及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区域为代表.热风险区域在主城区内分布范围广泛,其中经开区热风险区域在该行政区域内占比最大,其次为瑶海区,庐阳区热风险区域占比最小.②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发现所选9个驱动因子与LST均存在显著相关性,而去除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后的模型通过共线性检验(VIF<7.5)且解释程度最高.由于城市地表覆盖性质、地域功能表征以及用地开发三维指向等方面的复杂性,各驱动因素的空间分布差异性明显.③空间特征关系,除夜间人口(NP)外,各因素均表现出与地表温度之间的负相关性,水体指数(MNDWI)、植被指数(NDVI)具有显著的热环境缓解效应,且MNDWI、NDVI对LST作用的区域差异图存在相似性.全局贡献力度,MNDWI对LST的影响力最大,NDVI次之,NP的影响力最小.局域影响效率,相较于热环境集中的区域,MNDWI、NDVI在以中低温为主的片区对LST的作用效率都会有所减弱,而容积率FAR、NP对LST局域作用效率正好与之相反.

    地表温度热环境驱动因素空间非平稳性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