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测绘地理信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测绘地理信息
测绘地理信息

李清泉

双月刊

1007-3817

geo507@whu.edu.cn

027-68753506

430072

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出版大楼

测绘地理信息/Journal Journal of Geomatic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测绘信息与工程》杂志是国家科委批准、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技术类刊物;获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编校质量一等奖(中国高校学报研究会);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二等奖(教育部);全国优秀测绘期刊二等奖(中国测绘学会);湖北省优秀期刊(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湖北省专业技术优秀精品期刊奖(湖北省新闻出版局)。被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JST)等国外数据库收录。本刊读者对象主要为测绘、国土、交通、水利、电信、地矿、勘探、城建规划、冶金、农业、旅游、煤炭、石油、林业等领域的科研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子图回环约束的头盔点云全局一致性优化方法

    杨俨棣李健平梁福逊杨必胜...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慧城市建设亟需高质量的点云数据,移动测量点云的全局一致性优化是影响点云质量的重要方面,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技术由于其时序匹配的性质难以提供全局层面的约束,而高精度惯导成本较高,不利于普及.如何基于低成本惯导获取高质量点云成为当下面临的挑战.为对全局点云一致性进行优化,本文对点云地图进行子图分割,然后根据子图建立子图与子图之间回环约束,并构建基于回环、IMU(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预积分、GNSS差分和激光里程计四种约束的平差方程,实现移动测量点云的全局优化以及轨迹的全局改正.同时本文采用头盔式移动测量系统采集的多源数据对本文算法进行实验验证,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应用潜力.

    移动测量点云处理低成本SLAM

    基于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和U-Net网络的乡村地区不透水面提取方法研究

    余博洋秦淑洁沈定涛李思青...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综合考虑乡村地区高精度不透水面提取的主要难点,选用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影像作为数据源,设计了一种融合阴影去除和U-Net网络的提取方案.首先,针对影像中阴影像素较多产生干扰的问题,通过多级Otsu阈值法检测阴影像素,而后应用线性相关矫正方法进行阴影补偿.其次考虑到乡村地区不透水面分布较零散且占比较少的问题,引入U-Net网络模型提取不透水面.对比实验表明,本文方法能有效克服不透水面样本不足和阴影像素的影响,实现乡村地区小微不透水面的高精度提取.

    无人机影像不透水面阴影去除U-Net网络

    基于差分注意力孪生金字塔Transformer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

    李梦晨吕鹏远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在遥感影像变化检测任务上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其中,基于Transformer的方法可以直接建模影像全局信息,在变化检测领域得到了研究与应用.然而现有基于Transformer的变化检测方法存在仅关注全局信息建模而忽略了局部信息重要性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差分特征融合的孪生金字塔Transformer网络(DSTR).该模型使用孪生金字塔Trans-former结构建模编码器用于多尺度特征提取,使用多层反卷积构建解码器.同时提出一种差分特征融合模块,利用差分注意力机制融合不同尺度双时相特征差异信息,提高模型变化信息提取能力.在两个开源变化检测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该方法相比于目前其他方法取得了更优的检测效果.

    变化检测Transformer方法孪生网络高分辨率遥感图像

    多层级二值模式下的卷积网络高光谱影像分类

    职露胡涛尹宾宾余旭初...
    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如何改善小样本下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的高光谱影像分类效果,结合人工设计特征,提出多层级二值模式下的卷积网络高光谱影像分类方法.该方法先采用多层级二值模式进行高光谱影像纹理特征提取,从不同尺度反映影像的局部细节信息,生成更具鉴别性的特征.以此纹理先验特征为基础,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自动学习与分类.为验证该分类方法的有效性,选取空间分辨率、地物覆盖类型不同的PaviaU和Salinas高光谱影像实验数据,分别对局部二值模式、多层级二值模式、Gabor、GLCM(gray-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进行特征判别能力分析,并针对各特征开展卷积网络分类实验.结果表明,多层级二值模式下卷积网络分类总体分类精度分别达到91.98%、98.15%,优于纯光谱、Gabor等分类.

    高光谱影像分类卷积神经网络纹理特征多层级二值模式局部二值模式

    基于激光和视觉的点位竖向位移测量方法

    庞赞杜庄覃磊唐敏...
    7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位移监测是评估桥梁、隧道及边坡等大型结构体变形状态的主要技术手段,准确的位移监测数据为大型结构体安全运营维护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激光和摄影测量的点位竖向位移测量方法,研制了集成激光和CMOS传感器的数据采集装置,能够接收和发射具有一定方向的激光光束;利用视觉技术将采集到的激光光斑变化转化为待测点的点位竖向位移.实验表明该方法的点位测量误差不超过0.06 mm,能够满足大多数变形监测工程的需要.相对于现有方法,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竖向位移传递性,可以用于距参考点远距离的点位竖向位移测量,特别适用于隧道、涵洞等狭窄空间的变形监测.

    竖向位移量测激光光斑提取摄影测量计算机视觉

    面向铁路三维工程地质模型的自适应虚拟钻孔生成方法

    刘孙瑜朱庆吴浩宇曾浩炜...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提出一种线性空间增强的自适应虚拟钻孔建模方法.该方法面向工程地质平面图、剖面数据和原始钻孔数据的综合应用,基于铁路中线构建二维线性空间向三维空间转换方程,实现虚拟钻孔与多源数据的空间映射,解决了虚拟钻孔布设受到原始钻孔资料空间分布约束的问题;同时设计钻孔间距与地层层数的匹配规则,构建规则阈值约束的自适应分布模型,提取关键特征插值融合形成三维虚拟钻孔序列.典型实验证明本文方法能可靠处理长带状分布的多源数据、精确表达复杂的三维地质结构.

    三维地质建模虚拟钻孔自适应分布多源数据融合

    面向GIS通用交互操作的GISTool设计模式

    张浡聪任福傅轩诚卢玉祥...
    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三维图形界面下的交互操作是GIS应用开发中最通用的组成部分,目前尚没有一种设计模式专门解决GIS中复杂的二三维交互问题,并且,这些交互操作往往还与应用业务领域的地理语义紧密相关.这使得一些GIS开发初学者难以有效地管理GIS系统中复杂多样的交互事件.本文基于工厂模式提出了一种GIS软件设计模式——GISTool,用以将GIS应用系统开发中繁复的二三维图形交互操作抽象出来,实现GIS应用软件开发中交互事件、数据资源、结果显示的低耦合统一管理,并基于该模式开发了地下管网管理分析平台.

    二三维交互设计模式GIS交互设计

    一种顾及拼车意愿的动态共享出行建模方法

    曹旷贾涛
    9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概率的形式引入乘客的拼车意愿,将乘客的共享出行请求聚合成共享出行任务,构建请求-任务-车辆图;设计一个具有多目标的代价函数对请求-任务-车辆图进行求解,得到车辆和请求对应的分配结果.以武汉市江汉区的出租车出行数据进行模型验证,探索了3组不同参数的子模型,分别是平均共享时间最短的舒适出行、平均延迟时间最短的及时出行和车辆总行驶里程最少的低碳出行.结果表明:①无论拼车意愿如何变化,相比及时出行和低碳出行,舒适出行均能够减少99%的共享时间;②随着拼车意愿从0.1增加到1,及时出行的延迟时间相比舒适出行减少了5%~10%,低碳出行的总行驶里程相比于舒适出行每天可以减少50~400 km.实验结果能够为未来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城市共享交通方案提供参考,提高城市出行资源的利用效率.

    城市交通共享出行模型多目标优化拼车意愿任务分配智能交通

    基于公服设施供需耦合协调的村庄分类研究

    詹庆明李淼陈箫羽唐路嘉...
    104-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供需平衡视角,以广东省新兴县为研究对象,构建乡村公服设施配置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公服设施供需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乡村公服设施供需匹配状况进行测度,并提出乡村公服设施布局优化类型和优化策略.结果表明:新兴县公服设施供给系统与需求系统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公服配置水平相对较低.公服设施供需耦合协调度高,中度耦合协调村庄最多.综合公服供需水平和耦合协调的评价结果,提出5种公服设施布局优化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提出差异化的公服设施布局优化策略.

    村庄分类公服设施供需耦合协调乡村振兴

    动态视角下城市形态演变过程对碳排放影响研究

    赵灿焦洪赞洪良
    11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引入景观扩张指数来刻画城市形态演变过程,补充其内在机制分析,构建一套基于空间形态与社会经济因素结合的指标体系,以此分析城市空间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05—2020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总量不断上升,但上升速度有所减缓;城市形态演变过程对碳排放增速存在异质化影响,外向型的城市形态演变会导致更低的碳排放增长速率,内向型的城市形态演变会导致碳排放增速提升;城市形态在不同功能和经济水平中的城市对碳排放存在差异化的影响;城市中常住人口数和城市总面积与碳排放之间关系最为密切.研究主要从动态的角度入手,分析精细化尺度下城市形态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组团式的城市形态更有利于助力低碳导向和气候响应的城市发展.

    城市形态演变碳排放面板数据模型景观扩张指数长江中游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