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长江大学

张昌民

月刊

1673-1409

xb_zkb@yangtzeu.edu.cn

0716-8060971

434023

湖北省荆州市南环路1号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Journal 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深井钻井用可酸溶加重材料制备及性能评价

    张德山王金树
    8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重晶石加重的高密度钻井液体系因不溶性固相含量高,存在易固相沉降、流动性差、污染储层等问题.国外微锰在高密度钻井液体系中表现出优异的沉降稳定性、流变性和储层保护效果,但因成本高,限制了其在国内的应用.以软锰矿为原材料,制备了一种超微球型可酸溶GCMn-01加重剂,测试了加重剂的组分含量、粒度分布、微观形态、圆球度、磁性及酸溶率等基本性质,对比分析了不同密度微锰加重钻井液体系性能.结果表明,超微球型GCMn-01加重剂球形度高、表面光滑、分散性好,其各项性能与指标同进口 Micromax微锰加重剂相当,与水基聚磺钻井液配伍性高,可制备1.6~2.4 g/cm3不同密度钻井液体系,有效疏通储层的裂缝通道,降低储层损害程度.

    四氧化三锰加重剂可酸溶钻井液深井

    海上低渗高含水气藏基于可动水的产能评价方法

    王琴王攀荣张骞唐慧敏...
    95-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海西部乐东区低渗气藏原生含水饱和度高,探井测试水气比高、层间差异大、孔隙水的赋存状态和可动条件不清,产水气井产能认识不准确.通过气水驱替与核磁共振实验,明确了靶区不同物性岩心可动水赋存特征和变化规律,建立可动水饱和度预测模型,提出了基于可动水产出的产能评价方法.研究表明,低渗气藏储层孔喉半径小,可动水主要赋存在较大的微米级及亚微米级孔喉内;可动水饱和度与驱替压力梯度呈指数正相关关系,Ⅰ类岩心可动水饱和度的的主控因素是渗透率,Ⅱ类岩心主控因素是渗透率和驱替压差;可动水孔隙度与岩心孔隙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与岩心渗透率呈对数式正相关关系,极限驱替压差下Ⅰ类岩心可动水孔隙度在8%左右,Ⅱ类岩心则明显偏低,为4.2%~6.2%,且受渗透率影响较大.基于可动水产出的产能评价方法在乐东区探井应用效果好,可合理指导乐东区开发井产能研究.

    低渗气藏高含水饱和度可动水驱替压差气水两相稳态产能

    钻井液对致密砂岩储层伤害表征及机理分析——以库车坳陷迪北段阿合组储层为例

    陈锐陈绍宁梁睿寇双锋...
    104-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致密砂岩储层是我国重要的油气接替领域,有着丰富的资源量.但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复杂,在钻完井及开采过程中极易受到伤害,导致储层渗透率下降,并最终影响油气的流动和产量.以库车坳陷迪北段阿合组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利用铸体薄片、XRD等测试,在明确砂岩矿物组分、孔渗特征和储集空间类型的基础上,开展钻井液伤害评价实验,并结合微米CT原位扫描技术,分析钻井液伤害前、后的砂岩孔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砂岩平均渗透率为0.92 mD,平均孔隙度为5.84%,孔隙类型以微孔隙为主;钻井液对该储层伤害程度整体偏低,平均伤害率为20.2%.通过机理分析表明,钻井液对储层造成的伤害类型主要为水敏伤害,黏土矿物和砂岩孔喉形态是钻井液对储层造成伤害的主要因素,黏土矿物中的伊/蒙混层含量和储层喉道类型决定了钻井液污染伤害程度.研究结果对于阿合组致密砂岩储层的高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库车坳陷致密砂岩钻井液伤害评价阿合组微米CT原位扫描

    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池塘环境因子优化试验研究

    魏红波肖楚康张恒阮国良...
    113-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池塘生态养殖是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主要养殖方式.为促进优质、高效的养殖生产,采用单因子试验法在江苏高淳地区选择连片养蟹塘口进行了 5个生态养殖环境因子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从扣蟹到成蟹的养殖过程中,采用漂白粉消毒后,在环沟和坂田分别种植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和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e)并在4月中旬投放田螺(Viviparidae,175~200 kg/667 m2),可明显提高水草覆盖率(可达约60%)、改善养殖水质指标(氨氮显著下降)并显著提高养殖成活率(P<0.05);扣蟹的最佳养殖密度为1000只/667m2;采用水车式增氧机增氧是最适宜的增氧方式,可有效保证溶氧的稳定性并提高中华绒螯蟹的抗应激能力.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池塘养殖环境因子

    EM菌发酵兔粪浸出液对小球藻生长及生化成分的影响

    罗静波陈树睿
    120-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 EM厨余堆肥菌发酵处理的兔粪浸出液对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生长及蛋白质、可溶性糖、叶绿素等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兔粪浸出液处理组中,7%浓度组小球藻在第12天时达到最大现存量,为1.06×107个/mL,而对照组最大现存量只有6.45×106个/mL;7%浓度组的小球藻与对照组相比生长差异表现明显.5%、7%浓度组在第8天时其藻细胞密度已接近对照组的最大现存量,分别为6.02×106个/mL和6.80×106个/mL,表明适宜浓度的兔粪浸出液处理对小球藻的生长有刺激作用.低浓度组中3%浓度组的小球藻生长不理想,但蛋白质积累最高,含量达到17.31 mg/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6%浓度组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为332.7 mg/L,其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3.19、1.58 mg/L和0.57 mg/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EM菌兔粪浸出液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生长生化成分

    铜和锌对泥鳅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的影响初步研究

    余文斌郑淑娟罗静波
    126-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铜和锌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遗传毒性,在通过急性毒性试验测定铜和锌对泥鳅48 h的半致死浓度并求得对应的安全浓度基础上,分别设置6个铜处理组(Cu2+浓度为0.00、0.02、0.04、0.08、0.10、0.20 mg/L 的硫酸铜溶液)和 7 个锌处理组(Zn2+浓度为 0.0、0.2、0.6、1.1、3.0、5.0、7.0 mg/L的硫酸锌溶液)对泥鳅进行染毒,并分别在染毒后第1天、第3天和第6天时采血制片,研究了铜、锌对泥鳅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泥鳅经硫酸铜和硫酸锌染毒后,其红细胞微核率较对照组都有一定变化,硫酸铜和硫酸锌都能不同程度地引起泥鳅红细胞微核率的升高,而且具有明显的剂量和时间效应.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微核率与硫酸铜和硫酸锌的浓度呈正相关;但当浓度过高时,微核率反而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

    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红细胞微核率遗传毒性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