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长江大学

张昌民

月刊

1673-1409

xb_zkb@yangtzeu.edu.cn

0716-8060971

434023

湖北省荆州市南环路1号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Journal 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中生界断裂体系特征及成因机制

    汤济广李静周旭高永亮...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轮南地区中生界断裂体系特征及其发育机理,通过断裂构造解析法,对轮南地区中生界断裂体系类型、几何学特征及其成因演化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轮南地区中生界断裂体系以张性断裂和张扭性断裂为主;张性断裂体系主要分布在轮西平台区、轮南断垒带及桑塔木断垒带上,断裂规模大,地震剖面上发育"八"字形的断裂组合形式和地堑、地垒构造样式,平面呈NE向和EW向条带状展布;张扭性断裂体系分布全区,断裂规模较小,地震剖面上呈负花状、地堑及阶梯式构造样式,平面呈NE和近SN向雁行式展布;受加里东中期走滑断裂的控制,中生界张扭性断裂发育;受海西期逆冲断裂背斜拱张作用的控制,中生界张性断裂发育;该区断裂体系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依次为加里东中期走滑断裂阶段、海西期逆冲断裂阶段及印支-燕山期张性、张扭性断裂阶段.通过对轮南地区连通寒武系底面至三叠系底面的通源断裂精细刻画,揭示出②号张性断裂带、⑧号和⑨号张扭性断裂带为三大通源断裂发育带,上述3个断裂带中部分断裂由寒武系底面向上一直断到三叠系底面之上,对古生界油气向中生界垂向输导具有建设性作用,为该区中生界油气的有利勘探区带.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中生代断裂体系成因机制

    桂中坳陷下石炭统岩关阶页岩气成藏条件及资源潜力分析

    孟江辉张宁潘仁芳乐涛...
    1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泥页岩厚度、总有机碳含量w(TOC)、储集特征等方面对桂中坳陷下石炭统岩关阶(C1y)页岩气成藏条件及资源潜力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桂中坳陷下石炭统岩关阶为一套台盆相暗色泥页岩沉积,单层厚度普遍为20~30 m,累计厚度通常处于50~250 m;坳陷主体部分w(TOC)大于1.0%,有机质类型为Ⅱ型,镜质体反射率介于1.75%~2.93%,处于成熟-过成熟热演化阶段;石英、长石、黄铁矿和碳酸盐岩等脆性矿物含量平均值高达67%,甲烷吸附能力为0.93~1.25 m3/t.孔隙度和渗透率平均值分别为6.69%和0.144 mD,具备储集条件;泥页岩中发育多种储集空间类型,孔隙类型大多为平板状以及狭缝状孔隙,宏孔与介孔对孔体积贡献率超过80%,比表面积以微孔贡献为主;较大孔隙相对较小孔隙分形维数更大、结构更复杂.综合考虑暗色泥页岩厚度、埋藏深度、w(TOC)和热演化程度等因素,预测桂中坳陷下石炭统岩关阶页岩气有利区主要分布于坳陷北部的荔波地区以及坳陷中部和西南部的罗城-宜州-来宾-上林地区.利用地质资源丰度类比法计算出的桂中坳陷下石炭统岩关阶页岩气地质资源量为(0.36~0.53)×1012 m3.

    页岩气富集条件资源潜力下石炭统岩关阶桂中坳陷

    碳酸盐岩气藏改建储气库可行性综合地质分析——以川东地区WSC石炭系气藏为例

    胡忠贵仝泽彬张娜张伟...
    2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储气库建设是季节调峰和确保稳定供气的重要工程,而开展储气库可行性综合地质分析是储气库评价的基础,国内相关研究较少.基于川东地区WSC石炭系气藏的地质特征和现有勘探生产资料情况,建立了断层发育的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改建储气库的思路和流程.通过对研究区石炭系气藏沉积和储层分布特征分析认为,总体发育以Ⅱ、Ⅲ类储层为主的裂缝-孔隙型储层,储层物性以黄二段下部的1亚段最好,南部的池30-池10-池18井区为最有利储层发育区,区内发育的9条大断层控制了构造圈闭的形态和规模.在储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盖层完整性、断层稳定性和储层稳定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地质分析,认为研究区盖层的遮盖力强、突破压力大、断层封闭性好、储集空间孔隙度渗透率高,综合储层物性特征评价、断层和盖层封闭性的评价结果,认为研究区石炭系气藏的地质条件良好,在地质评价角度上适宜改建储气库.

    碳酸盐岩气藏储气库封闭性综合地质分析

    渝西永川地区DB1井茅一段灰质源岩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程青松王劲松章超张文萍...
    3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渝西永川地区DB1井在二叠系茅口组一段(P1m1)灰质源岩中获得了工业气流.为了明确DB1井P1m1天然气类型,进行了一系列地质-地球化学分析.在对DB1井P1m1灰质源岩和天然气进行系统采样的基础上,首先对样品进行了有机碳分析、热解、镜质体反射率分析和含气量测定;然后,进一步进行了有机显微组分鉴定、天然气组分以及碳同位素分析.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DB1井P1m1灰质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好且处于过成熟阶段;与此同时,P1m1灰质源岩生烃强度大,具有形成规模气藏的物质基础.含气量分析结果表明,DB1井P1m1灰质源岩解析气中损失气占比较高,灰质源岩气以游离气赋存状态为主.天然气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DB1井P1m1试气采集气与岩心解析气组分均呈现油型气特征;另一方面,碳同位素组成一致,表现出正常序列特征.此外,P1m1天然气与P1m1灰质源岩成熟度一致.综合分析认为,渝西地区DB1井P1m1灰质源岩气为自生自储非常规气.

    渝西茅口组一段灰质源岩天然气碳同位素

    电成像测井中基于GA-RF的火山岩岩性识别

    张翔曾鑫肖小玲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利用常规测井资料难以准确识别复杂火山岩岩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GA-RF(遗传算法-随机森林)的利用电成像测井进行火山岩岩性识别的方法.首先,采用灰度共生矩阵(GLCM)方法提取电成像测井图像的能量、对比度、相关性、同质性等4个图像纹理特征,采用Tamura算法提取图像的粗糙度、对比度、方向度等3个图像纹理特征,并建立图像纹理特征数据集;然后,对数据集进行特征融合、降维,并利用ADASYN过采样算法平衡样本集,降低样本集不均衡对算法的影响;最后,通过遗传算法优化随机森林算法的参数,构建基于GA-RF的火山岩岩性识别模型(以下简称GA-RF模型),并与随机森林、GBDT、LightGBM等三种模型进行比较.实例分析结果表明,GA-RF模型岩性识别准确率可达94%左右,准确率高于3种对比算法.该方法有效地提高了火山岩岩性识别的精度和速度,可为样本不平衡问题以及测井方法识别岩性提供借鉴.

    电成像测井火山岩灰度共生矩阵岩性识别

    基于自动正则化的井间电磁成像方法

    高国忠冯晓钰白彦陈涛...
    5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井间电磁技术能够获得井间的高分辨率电阻率成像,对于监测井间流体的变化和提高油气采收率意义重大.采用基于乘积性代价函数的自动正则化高斯牛顿法,实现了严格意义上的2.5维井间电阻率成像.对于层状地层和有电阻率异常体的地层,电阻率成像测试能够实现精确的井间电阻率成像.将正则化参数与每次迭代的数据代价函数联系起来,保证正则化参数自动随迭代次数减小且在噪声水平自动停止,避免了过拟合问题.将井间电阻率成像算法用于西南某区块测量的井间电磁测试数据的正反演,成像结果与两口井的电阻率曲线符合良好,验证了该仪器及其井间电阻率成像算法的有效性.

    井间电磁成像乘积性代价函数自动正则化高斯牛顿法

    非常规油气压裂支撑剂圆度球度快速测定新方法

    许冬进王俊亭姚明熊齐...
    66-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压裂支撑剂性能对储层水力压裂设计至关重要,其中圆度球度是性能参数的重要指标.对于同一种支撑剂而言,其圆度值和球度值越高,抗破碎能力也越强,支撑剂裂缝导流能力就越大.传统的圆度球度测定主要通过人工目测的传统经验方法实现,主观性较强且效率相对较低.基于光学显微镜成像结合计算机图像技术,提出了一种压裂支撑剂圆度球度的快速测定的新方法,即角点曲率半径均值拟合的圆度算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拟合的球度算法.检测结果表明,测定方法在Krumbein-Sloss图版上的检测结果与标准模板结果接近,最大误差仅为3.1%;与传统人工目测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检测结果最大误差仅6%,满足标准要求,同时可以实现大批量的压裂支撑剂圆度球度的快速自动检测,大大降低了实验成本,为现场压裂设计支撑剂性能优选以及降本增效提供技术参考.

    压裂支撑剂球度圆度快速测定非常规油气

    一种新的水平气井临界携液气流速预测模型

    刘自龙刘琳房雨泽廖锐全...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井中积液现象为井筒中液体的回流和聚集,是气井中严重的生产问题之一,会导致产量降低,甚至造成停产.气井积液预测能力对于保证气井正产生产和优化相关生产工艺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及时采取适当的对策防止积液现象的发生,准确预测和识别积液点至关重要.使用空气-水混合物在管径为60 mm的管道中进行了压力为0.2 MPa和0.5 MPa时0~90°倾角的室内实验,分析了在不同角度、压力和液体流量下临界气体流量的变化,随着角度的增大,临界气量先增大后减小,倾斜段是最难携液的井段,且55°倾角是最难携液的角度.在液膜受力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到倾斜气井井壁的液膜分布不均匀,采用SHEKHAR的最大液膜厚度分布关系式进行计算,考虑到气芯中液滴载荷和液膜夹带的平衡,建立了一种新的水平气井临界携液气流速预测模型.利用实验数据和现场数据将新模型与LUO模型、BARNEA模型和LIU模型进行比较,新模型计算结果与现场数据吻合最好,准确率为91%,表明该模型比其他积液预测模型具有更好的性能,可用于对水平气井积液的判断.

    气井临界气体流速积液液膜厚度

    油藏开发非均相智能调驱评价及模拟预测方法

    曹琳张新龙刘伟尹彦君...
    8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储层原生非均质性及次生非均质性导致开发后期形成优势渗流通道,剩余油分布复杂且启动困难.智能微凝胶深部调驱能够通过吸附膨胀实现高渗通道封堵,同时能够差异性降低油水相渗透率实现流度高效调整.基于连接元数值模拟方法,考虑"堵大不堵小"的封堵机理及"堵水不堵油"的驱油机理,建立了智能微凝胶调驱数值模拟方法,实现了油水动态快速计算与预测.通过引入洛伦兹系数等建立了非均相调驱效果评价方法,能够定量评价调驱前后的储层改造效果.概念算例及实际算例应用效果表明,提出的非均相智能调驱评价及模拟预测方法能够定量评价改善开发效果的程度,实现非均相智能微凝胶驱油快速、准确预测,对于现场调驱方案制定具有应用价值.

    非均相智能微凝胶连接元方法调驱模拟

    基于梯度提升回归树的气井油管积液高度预测

    向华夏文龙刘波涛孔梦婷...
    94-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井油管积液高度预测是气藏开发的重要环节,更是排水采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气井开采后期,气井底部会出现积液聚集现象,积液过多会造成气井停产,为了避免停产问题,必须对气井油管积液高度进行预测,但传统石油工程模型预测气井油管积液高度,存在着具体计算需要大量经验参数等问题.提出一个基于梯度提升回归树模型预测气井油管积液高度的方法,以气井的套压、油压、油管下深、油层中深、日产气、日产水、井口温度7种生产数据为特征,采用集成学习方法,结合多个决策树的预测结果,以迭代逐步改进的方式来提高模型的整体性能,从而精确预测气井油管积液高度.通过与32 口井仪器探测实测值、回归决策树和随机森林对比分析,梯度提升回归树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相符,预测效果也最好,平均相对误差仅3.87%,调整后的相关系数R2为0.85.梯度提升回归树模型与现有的油管内积液量和环空积液量预测模型相比较,平均相对误差降低了 1.9%.

    气井积液预测模型机器学习梯度提升回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