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许厚泽

月刊

1004-8227

bjb@mail.whlib.ac.cn

027-87198181

430071

湖北省武汉武昌小洪山西区25号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Journ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联合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是全国唯一一份专门研究长江流域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立足长江流域,面向国内外,围绕长江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重大问题,报道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成果,介绍国内外江河流域开发整治和环境保护的最新成就。目前,刊物同时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等收录,同时收录本刊的还包括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及“中国生物学文摘”等其他十多种国内外检索刊物。热忱欢迎广大读者向本刊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

    巫强陈宇超
    229-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其实施对于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升级产生重大影响。基于2005~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显著推动该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该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这种影响通过环境规制、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来实现。异质性分析表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显著推动沿江城市、污染型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但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推动作用不显著;对于非沿江城市,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则显著促进当地产业结构高级化,但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促进效应不显著;对于非污染型城市,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则显著推动当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研究结论为我国进一步贯彻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启示。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产业结构升级双重差分法

    长三角城市群CO2排放时空格局和影响因素

    朱振东齐璇璇贾一越黄蕊...
    242-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三角城市群低碳转型对推动其他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基于夜间灯光数据构建CO2排放反演模型,利用趋势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2000~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县域CO2排放的时空变化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CO2排放较高的县域分布在上海、苏州等大城市的中心区域,低排放县域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但这些县域2011年之后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县级尺度CO2排放空间分布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低-低集聚区域不断减少。人口总量、人均GDP和使用外资总额对长三角城市群CO2排放的影响均为正效应。其中,人口总量对CO2排放影响程度最大。研究结果可为长三角城市群精准实施减排措施和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夜间灯光CO2排放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

    长三角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创新驱动机理及效应识别

    田时中童梦梦
    254-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绿色技术创新如何驱动长三角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有利于加快实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目标。基于多维指标体系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测度长三角41个城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指数,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空间面板和门槛模型,实证检验绿色技术创新对长三角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驱动机理及其效应,研究发现:(1)从基准回归结果看,绿色技术创新显著促进长三角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且存在区域异质性。产业结构升级、政府竞争和人力资本水平在绿色技术创新对长三角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2)从空间效应来看,绿色技术创新对长三角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存在正向空间相关和空间溢出效应。(3)从门槛效应来看,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绿色技术创新对长三角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以上结论,对于加快长三角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和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长三角绿色技术创新绿色低碳循环驱动机理调节效应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创新潜力的分布动态与空间收敛性研究

    郑准陈曦
    271-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科学构建城市创新潜力的指标体系,以2001~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GIS可视化分析、全局空间自相关模型、标准差椭圆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创新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以及马尔可夫链转移矩阵揭示其动态演进趋势,基于变异系数法开展σ收敛和β收敛分析以阐释其空间收敛规律。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创新潜力空间分布上具有方向性、空间关联性与空间扩散性特征,早期区域东部城市创新潜力弱于西部,后期则西部略强于东部,3个省会城市中、武汉和长沙创新潜力呈现明显优势;从动态演化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创新潜力整体呈一体化和均衡化趋势;空间收敛分析显示区域内各城市创新潜力的收敛特征和追赶效应显著。基于研究结论,长江中游城市群应利用创新"增长极"效应,充分发挥武汉、长沙和南昌的创新中心枢纽和辐射作用,合力构建跨区域创新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平台,全面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实现创新潜力向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有效转化。

    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潜力分布动态空间收敛性

    湘赣边区居民生活质量测度及提升路径

    陈勤昌王兆峰
    285-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切实提升湘赣边区居民生活质量,是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方向标",亦是检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色的"试金石"。以"红色摇篮"湘赣边区为考察对象,在共同富裕视角下构建居民生活质量综合评估框架,继而采用熵值赋权法、核密度估计、空间变差函数法勾勒其时空演进特征,并借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明居民生活质量组态提升路径。结果表明:(1)在时序演化上,湘赣边区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由2010年的0。270 3提升至2020年的0。586 0,研究后期居民生活质量增长的绝对差异逐渐敛缩。(2)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西强东弱、北强南弱"的分异性特征,湖南分片区居民生活质量略高于江西分片区,浏阳市、醴陵市、平江县、袁州区、安源区等高值区呈"团簇状"分布,区域内部非均衡性结构特征明显。(3)湘赣边区居民生活质量增长存在经济驱动提升型、政府主导提升型、城镇化—交通双核驱动提升型、经济—资源—政府协同提升型4类路径模型,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两项前因变量为必要性条件。

    共同富裕居民生活质量时空演化特征提升路径湘赣边区

    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效率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研究

    吴冉刘艳孔涵郑朋飞...
    300-3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江经济带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Dagum基尼系数,对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效率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及其区域差异进行分析;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与Shapley值分解对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成因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2010~2020年,耦合协调度表现为上游地区高于下游地区,全流域均不断增加,且下游地区增速快于上游地区;(2)耦合协调度的Dagum基尼系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上、中、下游地区区内差异不断缩小,区际差异不断扩大;(3)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显示,直接效应方面,产业升级和政府财政支出对耦合协调度有显著负向影响;间接效应方面,人均收入和城镇化水平对耦合协调度有显著负向影响,而植被覆盖度有显著正向影响;(4)Shapley值分解显示,人均收入和植被覆盖度是导致耦合协调度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且其贡献率持续增大;城镇化水平的贡献率总体保持稳定。

    耕地利用效率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关系长江经济带

    洞庭湖流域典型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及权衡/协同关系研究

    廖江博毛德华邓美容
    310-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InVEST模型、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在子流域尺度上探究洞庭湖流域2000~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特征,进而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水产出、水质净化、碳存储等三项关键生态系统服务进行权衡/协同分析。结果表明:(1)洞庭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水产出服务和水质净化服务在不断地强化,而碳存储服务在不断地弱化。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空间上亦表现出差异性,2000和2010年水产出东南多于西北,到了2020年,西北部水产出出现最大值;N、P输出量的分布规律大体上上游少于下游,东部多于西部;碳存储则是在洞庭湖区最少,高值集中在上游区。(2)2000~2020年,整个流域两两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处于中度协同水平,并向良好协同水平发展,两两生态系统服务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布格局的差异。(3)洞庭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之间非线性动态关系的形成受到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地形地势与气候变化、土地利用类型与分布格局,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等,且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要大于人文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洞庭湖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InVEST模型洞庭湖流域

    基于政策导向的岷江流域土地利用模拟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王孟超潘洪义高成姚材仪...
    322-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效测度与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制定生态补偿和土地整治政策、提高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以岷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2000、2010、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PLUS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当量法对2030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定量评估,并在充分考虑耕地保护中耕地质量这一关键性指标作为导向的基础上形成政策导向情景,与自然发展情景下的生态服务价值模拟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2030年不同情景下岷江流域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但土地利用变化呈现不同趋势。政策导向情景下建设用地面积增速得到有效控制,林地草地面积由减转增,耕地面积降速明显减缓,并且与自然情景相比有90。94 km2的平均等别以上耕地得到了有效保护,耕地质量得到有效保障;(2)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岷江流域生态服务价值为1 334。59亿元,政策导向情景下其生态服务价值为1 347。65亿元,在空间上整体呈现北部与西南部高,中部与东南部低的态势。政策导向情景下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冷点范围及浓度与自然发展情景相比显著降低,价值损失得到有效缓解;(3)耕地和林地的相互转化是未来岷江流域ESV损益的主要贡献来源,政策导向情景下耕地转向建设用地的贡献率与自然情景相比显著降低,仅为4。3%。研究结果可为岷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提供理论参考与辅助决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PLUS模型多情景模拟岷江流域

    水资源禀赋对水电梯级开发效率的影响路径

    张锦丁雅静
    336-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源禀赋对资源开发效率的影响及其影响路径一直是资源开发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聚焦于水资源,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构建水电梯级开发效率评价方法,并以水电梯级开发效率为被解释变量,以水资源禀赋为核心解释变量,包括径流资源总量和径流空间格局,以水电开发模式为中介变量,包括集约性开发模式和多样性开发模式,共纳入331座大中型水电站,组成了22条流域的面板数据,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水资源禀赋对水电梯级开发效率的影响路径。主要结论为:(1)纳入水电开发的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后,流域间的水电梯级开发效率差异较大,多数流域处于低效率或较低效率,在1996~2020年间案例流域的平均效率为0。258;(2)水资源禀赋显著影响了水电梯级开发效率。径流资源总量产生正向影响,水电集约性开发模式在其中发挥了中介作用。径流空间格局产生负向影响,水电集约性开发模式和多样性开发模式在其中都发挥了中介作用;(3)径流资源总量越丰富,越有利于水电集约性开发。径流空间格局越复杂,越不利于水电梯级开发。集约性开发模式和多样性开发模式在适合的水资源禀赋条件下都能提升水电梯级开发效率。这些结论将为优化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水电开发效率水资源禀赋影响路径中介效应

    植物生长-耐淹权衡策略及其对河岸带自然恢复的启示

    邹航吴胜军马茂华杨军...
    347-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国家江河战略的推进,以长江和黄河为代表的河流的退化河岸带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已成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然而,目前我国对于退化河岸带的生态修复仍未将恢复生态系统过程作为主要目标,因此未能实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提升预期目标。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尚未充分了解河岸带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适生策略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以及其在岸带生态系统自组织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通过综述植物经济学谱特征、适生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河岸带植物生长与耐淹之间权衡策略的独特性及其形成机制。河岸带植物在适应环境变化过程中,通过调整生存策略,以实现在生长和耐淹之间的资源权衡和优化,这是河岸带系统自组织过程的关键因素。因此,提出了基于植物生长-耐淹权衡策略的河岸带自然修复新思路。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基于植物适生权衡策略的河岸带"最小干预"生态修复原则。通过分析植物适生权衡策略及其影响因素,阐明河岸带生态系统自组织过程启动的阈值,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实现岸带的生态修复。最后,在探讨河岸带植物适生策略与岸带自然修复之间的关联基础上,对今后河岸带植物适生权衡策略研究以及自然修复的研究和发展方向提出了几点展望。深入探讨河岸带植物的适生策略及其对岸带自然恢复的启示,有助于促进岸带自然恢复,提高岸带的生态系统质量。因此,对于河岸带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河岸带生态系统植物适生策略植物经济学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