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沉积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沉积学报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沉积学报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刘宝珺

双月刊

1000-0550

cjxb@nlzb.ac.cn

0931-4960916,4960917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382号

沉积学报/Journal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刊载沉积矿物学、沉积岩学、现代沉积、沉积相、古地理、各种沉积矿产、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读者对象为相关专业的科研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华南古大陆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从哥伦比亚到冈瓦纳

    王剑崔晓庄王伟姚卫华...
    1849-1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元古宙—早古生代全球超大陆聚合—裂解深刻影响并约束了华南古大陆的地质演化过程及其资源与环境效应.[方法]以全球超大陆聚散旋回为主线,重点针对华南古大陆元古宙—早古生代的构造格局、形成演化、动力学机制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等内容,力求系统梳理、全面总结与客观评述近年来所取得的最新成果与认识,提升对华南古大陆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的认识与研究水平.[结果与结论]扬子地块古元古代早期经历了与劳伦大陆相似的碰撞事件,显示二者在哥伦比亚(Colombia)超大陆聚合之前即已具有构造亲缘性;尽管扬子地块北缘和西南缘在古元古代中晚期的构造演化存在时空差异性,但与哥伦比亚超大陆的聚合—裂解过程基本同步,与此同时华夏地块仅经历了与超大陆聚合有关的俯冲—碰撞事件;华南广泛发育的前~820 Ma不整合界面,代表了新元古代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解体之后新一轮沉积超覆的起点,随后南华裂谷历经了裂谷幼年期(~820~800 Ma)、裂谷成熟期(~800~720 Ma)、早冰期(~720~660 Ma)、间冰期(~660~650 Ma)和晚冰期(~650~635 Ma)等5个演化阶段;华南古大陆早古生代造山作用响应于冈瓦纳(Gondwana)大陆的聚合,与印度或澳大利亚显示古地理亲缘性.超大陆聚合裂解与雪球地球等地质事件密切相关,而构造—岩浆—沉积作用主导了前寒武纪铁、铜、锰等大型超大型特色矿产资源的形成,盆地隆—坳格局则控制了含油气盆地优质烃源岩、规模性储层及区域性盖层等关键石油地质条件的形成与演化.

    哥伦比亚超大陆罗迪尼亚超大陆冈瓦纳大陆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元古宙—早古生代

    华南新元古代多地体汇聚—拼贴与资源效应

    李军勇王孝磊谷志东黄煜...
    1876-1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新元古代是华南板块演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该时期的岩石记录了丰富的地壳增生、再造和重塑信息,并奠定了华南板块的物质基础.深入研究华南板块新元古代的地壳演化历史对理解华南板块的资源环境效应、全球新元古代超大陆聚合和离散以及后续的生命大爆发等重大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梳理华南板块新元古代早—中期的重要地质记录.[结果与结论]指出华南板块及其周边地区在新元古代可能长期存在海陆格局和多个地体(或微陆块),而地体边界可由一系列的主动和被动大陆边缘岩石单元约束.华南板块在新元古代时期表现出来的与汇聚造山有关的俯冲带物质循环、岩浆和变质记录、增生杂岩、构造变形等关键证据共同表明,华南板块在新元古代早—中期可能存在长期的增生型造山作用和与之相关的多地体向扬子陆块的汇聚—拼贴过程.该增生造山和多地体汇聚过程较早以扬子北部为汇聚核心,随后由于地体拼贴主动大陆边缘逐步向外迁移而扩张,大陆不断增生,最终造就了现今华南板块的大体格局.同时,地体汇聚边界成为显生宙壳幔相互作用和地壳分异的重要地区,很可能在显生宙的成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为研究基底组成特征与显生宙成矿作用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华南板块新元古代俯冲增生多地体汇聚资源效应

    川西金口河新元古代辉绿岩的时代、成因及构造意义

    刘龙宇崔晓庄陈风霖龙训荣...
    1890-19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川西金口河地区出露大量新元古代辉绿岩脉,蕴含扬子克拉通西缘构造演化的重要信息,对理解扬子克拉通早期演化与Rodinia超大陆聚散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对金口河辉绿岩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金口河地区侵入峨边群辉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823.5±9.6 Ma(MSWD=1.3,n=10).金口河辉绿岩属于拉斑玄武岩系列,显示一定程度的Nb-Ta亏损和Eu负异常,兼具岛弧玄武岩和板内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论]金口河辉绿岩可能起源于浅层尖晶石—石榴石二辉橄榄岩的部分熔融,其原始岩浆遭受了俯冲熔体的交代.综合区域相关地质资料,推测其很可能形成于后碰撞伸展环境,与Rodinia超大陆聚合背景下扬子克拉通的最终拼合形成有关.

    新元古代辉绿岩地球化学地幔源区构造环境

    走滑汇聚是华南广西运动的成因?

    张杰徐亚军
    1903-1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华南东南部在早古生代发生了大规模的褶皱造山运动——广西运动.该期造山运动的属性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为了确定华南广西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尝试利用碎屑多矿物U-Pb年代学恢复早古生代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的古地理位置以及相对位移.[方法]重新评估了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下古生界碎屑锆石/独居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数据,并与潜在源区进行对比.[结果](1)扬子西缘寒武系—奥陶系碎屑锆石具有850~750 Ma 和550~500 Ma两期主要的特征年龄峰,以及1 000~900 Ma、1 900~1 800 Ma和2 550~2 400 Ma三个次要年龄峰.扬子西缘550~500 Ma碎屑锆石的εHf(t)值多为正值,指示岩浆源区中大量新生地壳物质的参与,其源区可能为伊朗—土耳其Cadomian岩浆弧.新元古代碎屑锆石主要来自于扬子西缘岩浆岩和下伏新元古界沉积岩的再循环;(2)华夏地块寒武系—奥陶系碎屑锆石/独居石具有1 000~900 Ma和550~500 Ma两期主要的年龄峰,前者对应于印度东北部的East Ghats造山带和东南极洲板块的Rayner造山带,而后者对应于印度东北缘的Kuunga造山带;(3)扬子东南缘志留系碎屑锆石460~410 Ma的年龄峰与华夏地区过铝质花岗岩浆活动的年龄相吻合,大于440 Ma峰值年龄的碎屑锆石则具有与该地区前志留纪样品相似的年龄峰.[结论]物源分析结果表明寒武纪至奥陶纪期间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分别位于印度东北缘和伊朗东北缘,两者的古地理位置沿冈瓦纳大陆北缘斜列分布.晚奥陶世(~460 Ma)响应于冈瓦纳大陆的最终聚合发生斜向走滑汇聚,形成武夷—云开陆内造山带(460~420 Ma).

    广西运动物源分析碎屑多矿物U-Pb年代学古地理重建华南

    华南东部晚古生代岩相古地理及构造指示意义

    朱孝钰孙大亥何文康陈一铭...
    1918-1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经历早古生代武夷—云开造山运动后,华南东部进入晚古生代构造平静期,区域内发生大范围海侵事件并沉积了厚层的上古生界沉积序列.其中,泥盆系—下二叠统空谷阶的地层厚度展布、岩相横向变化等特征对了解华南东部在武夷—云开造山垮塌后的古地貌继承、晚古生代盆地沉降、海平面变化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方法]对区内泥盆纪—早二叠世空谷期地层进行厚度和岩性统计,分别编制了早泥盆世、中泥盆世、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早二叠世亚丁斯克期—空谷期的地层等厚图和平面岩相图,并计算各世期的盆地沉降速率.[结果]武夷—云开造山垮塌之后,华南晚古生代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泥盆纪时期,华南东部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势特征,盆地沉降速率大(约25 m/Ma).第二阶段发生在石炭纪—早二叠世空谷期,构造活动趋于平静,盆地大范围接受海侵,盆地沉降速率小(约10 m/Ma).[结论]晚古生代盆地发生第一阶段沉降主要受控于构造活动,其构造活动机制主要为武夷—云开造山垮塌,并且与华南板块从冈瓦纳大陆裂离所产生的拉张作用也有一定关联.盆地发生第二阶段沉降主要受控于沉积物负载和气候变化,且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气候变化对盆地沉降的影响较大.

    华南晚古生代地层等厚图岩相图盆地沉降

    扬子西缘峨边群碎屑锆石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陈风霖王剑崔晓庄沈利军...
    1936-1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扬子西缘峨边群传统上被认为是华南中元古代晚期的代表性地层单元之一,其沉积时限与物源特征可为重建全球Rodinia超大陆汇聚背景下扬子陆块的中—新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提供重要约束.[方法]对峨边群变质碎屑沉积岩开展了岩石学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获得了峨边群枷担桥组两件变质细粒岩屑砂岩样品的碎屑锆石年龄区间为1 950~900 Ma,主要相对概率峰值为~910 Ma、~1 570和~1 730 Ma,以及次要峰值为~1 130 Ma、~1 390 Ma、~1 840 Ma、~2 500 Ma和~2 550 Ma.最大沉积年龄分别为908±8 Ma(MSWD=0.10,n=5)和905±5 Ma(MSWD=0.52,n=9).[结论]结合区域已有相关资料,峨边群枷担桥组的沉积时限为~910 Ma至~860 Ma,其主要沉积物源来自扬子西缘南侧的古—中元古代岩浆岩,推测可能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微陆块拼合的构造背景,与Rodinia超大陆的全球性汇聚过程相关.

    中—新元古代峨边群碎屑锆石物源分析构造环境

    扬子陆块西北缘旺苍地区火地垭群沉积时代、物源及构造意义——来自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约束

    邓奇汪正江宁括步崔晓庄...
    1948-1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火地垭群是扬子陆块西北缘前寒武纪重要的地层单元,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石墨矿含矿层位,但其沉积时代、物源及形成的构造背景长期存在争论.[方法]对旺苍地区火地垭群上两组的绢云千枚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结果与结论]获得碎屑锆石的年龄范围为832~988 Ma,集中分布于832~843 Ma、855~883 Ma、895~936 Ma 和952~973 Ma 四个区间,最大沉积年龄为837.6±6.0 Ma(MSWD=0.60,n=5).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将旺苍地区火地垭群的沉积时代限定为910~835 Ma,而非前人长期认为的中元古代;物源主要来自周围的岩体,主体方向为东(南)和西北;综合沉积时代、物源、碎屑锆石年龄及区域地质特征,旺苍地区火地垭群上两组形成于接收双向物源的弧后盆地,是Rodinia超大陆聚合晚期在扬子陆块西北缘的响应.

    火地垭群沉积时代物源锆石U-Pb定年扬子陆块新元古代

    扬子陆块北缘大洪山地区莲沱组物源分析——来自沉积学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

    李夔洲侯明才赵子霖迟宇超...
    1958-1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扬子陆块北缘大洪山地区莲沱组是华南新元古代中期重要的地层单元,其形成时期和Rodinia超大陆裂解具有耦合性,与第一次雪球地球Sturtian冰期启动时间具有先后性,但其沉积时限和物源仍需进一步研究.[方法]对该区域莲沱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古流向和砾石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研究区莲沱组沉积时限为800~714 Ma,碎屑锆石年龄显著峰值为2 500 Ma、2 000 Ma、880 Ma和820 Ma,次要峰值为780 Ma;物源来自下伏地层打鼓石群和花山群沉积的再旋回以及扬子陆块北缘的太古代—新元古代岩浆岩,主体来自研究区北东方向.[结论]鄂西地区、鄂东南至赣西北地区、鄂西南至湘北地区和鄂北大洪山地区主体具有相似的太古代、古元古代和新元古代碎屑锆石年龄峰值,根据扬子陆块北缘—东南缘岩浆岩分布特征,指示扬子陆块区域上莲沱组物源主体具有北—北东向供给,进而揭示该时期扬子陆块北缘—东南缘具有北高南低、北陡南缓的古地理格局.

    扬子陆块新元古代莲沱组碎屑锆石古流向

    大别地区构造与地壳演化——来自河流碎屑锆石U-Pb-Hf同位素的制约

    汪子祺田洋金巍邓新...
    1971-1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与方法]为系统揭示大别地区经历的岩浆构造热事件及地壳生长历程,对大别地区3条不同河流碎屑沉积物中的锆石开展U-Pb-Hf同位素分析.[结果]锆石U-Pb年龄可分为4组:2 676~2 424 Ma、2 035~1 812 Ma、890~748 Ma、140~120 Ma.锆石Hf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亦可分为4组:3 371~3 241 Ma、2 470~2 329 Ma、1 858~1 751 Ma和1 132~1 072 Ma.[结论](1)大别地区记录的岩浆活动可大致分为9个阶段,分别为4.00~3.00 Ga、2.90~2.40 Ga、2.10~1.80 Ga、0.90~0.70 Ga、0.14~0.12 Ga的"爆发期",与3.00~2.90 Ga,2.40~2.10 Ga,1.80~0.90 Ga,0.70~0.14 Ga的"平静期";(2)大别地区主要经历了4期构造热事件,分别发生在新太古代晚期(~2.50 Ga)、古元古代中期(~2.00 Ga)、三叠纪(0.24~0.20 Ga)与白垩纪(0.14~0.12 Ga);(3)大别地区主要经历4期显著的地壳生长,地球形成初期约4.4~4.1 Ga地壳初始生长、4.0~2.8 Ga地壳快速生长累积、2.6~2.0 Ga持续地壳生长与2.0 Ga以来地壳缓慢生长,大别地区2.7~2.4 Ga的岩浆活动十分强烈,说明该时期地壳再造事件也十分普遍;(4)~2.0 Ga之前大别与黄陵地区岩浆、变质、地壳生长事件存在明显差异,表明在此之前两者更可能为独立的微陆块.

    大别地区碎屑锆石U-Pb-Hf同位素地壳演化岩浆变质事件

    江南造山带中段新元古代构造演化——来自碎屑锆石U-Pb和Lu-Hf同位素的启示

    蔡欣豫王伟田洋
    1986-20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厘定湖南地区新元古代沉积地层的沉积时代、物源和构造背景,是理解江南造山带中段构造演化过程的关键要素.[方法]开展野外考察并采集6件江南造山带中段冷家溪群、板溪群的碎屑岩样品,通过研究碎屑锆石形态、微量元素以及U-Pb和Lu-Hf同位素组成,并结合已有的碎屑锆石数据与可能的源区特征进行对比,限定沉积地层的物源组成及盆地构造演化历程.[结果]冷家溪群形成于852~825 Ma,板溪群形成于820~720 Ma.冷家溪群、板溪群最主要的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为920~790 Ma,冷家溪群还包括1 750~1 620 Ma、2 500~2 450 Ma的年龄峰值,板溪群包括1 950~1 790 Ma、2 420~2 330 Ma的年龄峰值.Hf同位素特征显示冷家溪群主要接受来自扬子地块的物源,板溪群在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拼合之后开始沉积,除了扬子地块的物源可能还有来自华夏地块的沉积物供给.[结论]冷家溪群沉积于沟弧盆体系下的弧后盆地,在825 Ma后弧后盆地关闭,伴随沉积地层内发育的强烈褶皱以及大量S型花岗岩侵入褶皱基底中.板溪群沉积于碰撞后伸展作用并发育陆内裂谷的构造背景,同裂谷岩浆作用集中发生于780~760 Ma,裂谷作用于板溪群沉积结束逐渐减弱.

    新元古代江南造山带冷家溪群板溪群碎屑锆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