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财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财经研究
财经研究

谈敏

月刊

1001-9952

cjyj@mail.shufe.edu.cn

021-65904345

200434

上海市武东路321号乙

财经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重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潜在比较优势与重点产业政策效果——基于企业僵尸化的视角

    杨冉贾真赖明勇
    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点产业政策是引导企业实现特定经济社会目标、明晰潜在转型路径和推动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2001—2015年中国海关数据,从行业相似度视角测度了潜在比较优势,然后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考察了重点产业政策偏离潜在比较优势对企业僵尸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当重点产业政策偏离潜在比较优势而产生政策扭曲时,会形成"僵尸企业"诱发效应。考虑央地关系的结果表明,中央和地方同时支持形成的重点产业政策扭曲对企业僵尸化的正向影响最大,而仅地方支持的影响最小。异质性分析显示,重点产业政策偏离潜在比较优势的"僵尸企业"诱发效应在国有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融资约束较大的企业中更加显著。机制检验表明,重点产业政策与潜在比较优势的偏离从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两个方面加剧了企业非效率投资,并通过挤出正常企业和挤入"僵尸企业",阻碍正常企业进入和"僵尸企业"复活等方式扭曲了企业进入退出机制,最终加深了企业僵尸化程度。文章拓展了重点产业政策经济效应评估的视角,丰富了"僵尸企业"影响因素的研究,为减少产业盲从行为并唤醒因势利导的产业发展意识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产业政策"僵尸企业"比较优势投资效率企业出清

    地方金融机构发展的经济效应研究——基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视角

    张珩陈萱玮罗剑朝
    1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新的奋斗目标。作为经济发展的血脉,金融对于助力"提低扩中"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以农信社为切入点,深入讨论了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对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并检验了Kuznets效应论对地方金融机构是否成立。研究发现,地方金融机构发展不仅会显著缩小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会对经济距离相近县域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Kuznets效应论对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并不成立,这与地方金融机构"下沉"服务的积极性较高以及对"非活跃"的农村居民服务门槛较低有关。机制分析表明,地方金融机构发展会通过改变金融支农力度和中间业务创新来影响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法人股持股比例和贷款定价较低的地方金融机构,以及所处县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和资金外流程度较低地区的地方金融机构,其发展能够显著缩小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文章的研究对于通过建立地方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机制、包容性金融服务体系和"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保障体系来缩小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地方金融机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共同富裕

    生态转移支付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基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经验研究

    杨秋月刘萧萧李佐军
    3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转移支付有助于缓解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文章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3—2020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考察了生态转移支付影响受偿地区碳排放水平的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显著降低了试点地区的碳排放总量,这有助于推动该地区绿色低碳发展。与非试点地区相比,该政策的实施使得试点地区的碳排放平均降低约1。90%。第二,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该政策能够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低碳技术创新水平来降低试点地区的碳排放水平,即结构优化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第三,该政策的碳减排效应在资源匮乏地区和资源丰富地区无明显差异,但该政策对经济落后地区碳减排的影响更为显著。第四,成本和收益分析结果表明,尽管生态转移支付政策需要付出高额的财政成本,但这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进而推动试点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文章的研究结果为健全生态转移支付制度、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理论依据与经验支撑。

    生态转移支付碳减排产业结构优化低碳技术创新低碳经济发展

    市场一体化与企业异地创新合作——基于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实证研究

    王巍姜智鑫
    49-63,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国家层面的城市群发展规划有利于提升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和资源配置能力,为企业合作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章以201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复实施的十个国家级城市群发展规划为研究背景,利用双重机器学习方法和中国企业专利申请数据识别城市群发展带来的市场一体化效应对企业合作创新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后,同一城市群内城市对的企业合作创新水平和创新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市场一体化对企业合作创新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异质性分析显示:由于产权性质和行业特征的不同,市场一体化对企业异地创新合作的影响在国内企业组别中更为明显,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的异地合作还有待提升。路径检验表明: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实施能够通过协调城市间利益目标、减少产业同质化竞争等路径促进企业开展创新合作。机制分析显示:中心城市引导能够进一步强化国家级城市群建设对企业异地合作创新的促进效应。基于实证结果,文章提出了应充分利用城市群发展机遇、大力促进企业开展异地合作创新、加强市场整合、降低企业合作成本等政策建议。

    城市群合作创新市场一体化双重机器学习统一大市场

    放松市场准入管制与企业跨地区投资——基于负面清单制度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白俊袁勋乔君
    6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地区投资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增长,更能推动地区平衡发展,但是市场分割和贸易壁垒成为阻碍资本自由流通的障碍。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作为放松市场准入管制的主要载体,促进了市场准入的充分性和公平性,打破了地区壁垒,对资本跨区域流动产生影响。文章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实施作为切入点,探讨放松市场准入管制对企业跨地区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促使企业进行跨地区投资。机制检验表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通过提供更多投资机会、降低地区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促进当地市场竞争来提高企业跨区域投资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负面清单制度与企业跨地区投资的正向关系在交易成本高、政府干预程度高的情况下更加显著。同时,负面清单制度通过促进企业进行跨区域投资来提高企业创新和减少企业非效率投资,这也有助于当地经济增长。文章不仅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实施效果提供了新的参考与经验证据,而且剖析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与企业跨地区投资之间的作用机制,对于促进我国高质量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理论意义。

    放松市场管制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企业跨区域投资

    高速公路能否促进乡村振兴?——基于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的研究

    杨羊吴胜男张学良
    79-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民增收是事关我国城乡协同发展、推动并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经济问题。在"乡村振兴、交通先行"的政策背景下,文章使用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以及OpenStreetMap数据考察了高速公路对农村家庭收入的影响。结果发现,高速公路对农村家庭收入有显著提升作用,且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高速公路提高了沿线地区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和其他基础设施的配套水平,进而带来了农村家庭增收。异质性分析发现,高速公路增收效应主要来自工资性收入,这一结论从侧面验证了高速公路促进非农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此外,由于我国农村往往具有劳动力过剩特征,且非农产业发展存在规模经济,因此村庄人口规模越大,高速公路的增收效应越明显。最后,高速公路对低收入家庭、中西部地区家庭的增收作用更为明显,这表明高速公路可降低农村地区的相对贫困和促进区域间农村协调发展。文章的政策含义在于,为进一步巩固扶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可达性是一个可行策略。

    高速公路家庭收入乡村振兴千村调查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促进农民增收了吗?——基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闵继胜陈靖雯
    94-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试点的准自然实验,利用CHARLS微观数据库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试点情况数据,采用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倾向得分匹配等方法,深入分析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对农民的增收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可以促进"兼业化农民"的家庭平均增收2。7%。机制分析表明,仅仅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无法增加"兼业化农民"的家庭收入;其与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相结合,也难以促进"兼业化农民"家庭增加收入;现代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提升了"兼业化农民"家庭的农业经营收入。异质性分析表明,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对于"非农就业农民"家庭增收的效果优于"兼业化农民",并且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提升了"非农就业农民"家庭的工资性收入,而在不同家庭要素禀赋的农民之间,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增收效果差异明显。文章的研究科学评估了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为正在试点的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提供了政策启示。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兼业化农民"家庭收入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

    银企ESG一致性与贷后企业策略性ESG行为

    王嘉鑫刘雪娜于鑫雨周泽将...
    109-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致性理论指出,主体间的双向一致有助于信息交换的帕累托改进,进而影响其行为选择策略。近年来,ESG行为呈现出形式上顺应迎合而实质上复杂多样的态势。现有文献大多聚焦于单一主体视角下的ESG需求和供给问题,而鲜有文献在贷前贷后情境下理解银企ESG一致性与企业策略性ESG行为的关系。文章研究发现,贷前银企ESG一致性能够显著抑制贷后企业ESG"言行不一"的行为;与ESG"漂棕"相比,贷前银企ESG一致性更能抑制企业贷后ESG"漂绿"。机制分析表明,贷前银企ESG一致性能够发挥"资金效应"和"治理效应",约束贷后企业的策略性ESG行为。异质性分析表明,贷前银企ESG一致性对贷后企业策略性ESG行为的抑制作用在不同的产权属性、企业对银行贷款依赖度以及银行规模下存在差异。文章还发现,与贷前银企ESG象征性一致相比,贷前银企ESG实质性一致对贷后企业策略性ESG行为的影响更大。文章的研究不仅为理解银企借贷关系框架下企业的策略性ESG行为提供了新视角,而且对于监管部门完善ESG信息披露制度、推动银企协作共助ESG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ESG一致性策略性行为"漂绿""漂棕"银企关系

    ESG榜单对企业融资成本冲击的异化效应

    刘柏卢家锐
    124-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现有文献主要从事后角度探讨ESG绩效的经济后果不同,文章聚焦于ESG事前投资预期如何影响企业融资成本。文章借助2015年商道融绿首次发布ESG榜单这一具有"自然实验"性质的冲击,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这种软监管所引致的ESG事前投资预期对企业股权和债务融资成本的异化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由于不同类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利益导向不同,第三方ESG榜单降低了上榜企业的股权融资成本,但提高了其债务融资成本。作用机制检验表明,ESG榜单通过减小长期股价风险和促进长期发展投资而降低企业的股权融资成本,但通过增加短期偿债风险和降低短期经营绩效而提高债务融资成本。进一步研究发现,风控能力较强和外部信息环境较好的企业不仅能享受ESG榜单冲击所带来的股权融资红利,还能规避债务融资成本方面的负面影响。同时,ESG榜单能够倒逼企业加快融资结构转型,扩大股权融资规模,减少对债务融资的依赖,并整体上改善上榜企业的融资困境。文章填补了ESG事前投资阶段的文献空白,也为ESG中国化实践初期如何协调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冲突提供了经验证据。

    ESG榜单ESG事前投资预期股权融资成本债务融资成本双重差分模型

    国有股东委派董事可以引导民营企业善待员工吗?

    钱爱民肖亦忱朱大鹏
    139-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于当前民营企业"反向混改"积极推进和ESG实践蓬勃发展的大背景,文章以2010—2020年存在国有资本参股的A股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国有股东委派董事对民营企业善待员工的影响、机制及边界条件。结果发现,国有股东委派董事显著提升了民营企业的员工责任分数,有利于民营企业善待员工。机制分析表明,国有股东委派董事通过提供资源支持和增加社会关注促进民营企业履行善待员工的社会责任。异质性分析表明,上述结果在管理层短视程度较高、行业集中度较高以及劳动密集度较低的样本中更加显著。进一步考虑国有股东的异质性特征发现,当国有股东为战略型投资者以及与民营企业位于同一注册地时,其委派董事对民营企业善待员工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文章从董事会层面混合治理的视角厘清了国资参股促进民营企业善待员工的机制和作用条件,为民营企业通过制度设计实现"高质量"混合以及借助"反向混改"的契机改善ESG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国有股东委派董事反向混改善待员工E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