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传媒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传媒论坛
传媒论坛

半月刊

传媒论坛/Journal Media Form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内事实核查平台的商业模式研究——以腾讯较真查证平台为例

    何远展陈柳廷杨佳妮
    4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事实核查是指媒体为了确保发布的内容准确无误,设立的专业核查部门或是以调查事件真实性为目的的新闻样式。针对国内空白的"事实核查平台如何保持资金独立"的研究问题,将从经济效益的角度阐述国内事实核查平台难以发展的原因。在新媒体蓬勃发展和虚假新闻泛滥的背景下,讨论事实核查式新闻未来的商业发展方向,期待通过可观的经营模式实现国内事实核查新闻的独立和持续发展。

    事实核查知识付费腾讯较真查证平台

    建构、传播与塌房:社交媒体时代偶像明星人设营销的危机与对策

    张宸睿王晓晖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设本质上是符号,能帮助人们快速识别和记忆;人设营销本质上是一种符号消费现象,能够帮助偶像实现粉丝的获得、维持和增加,其传播过程可以分为"大众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三个阶段。社交媒体时代,明星人设营销迎来新的危机:人设营销的主动权发生从偶像到粉丝的转移,"人设拟剧"的"前台"和"后台"界限更加模糊,粉丝狄奥尼索斯式狂欢的加剧对偶像人设有着更强的破坏力。解决上述危机,须坚持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基于双向互动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塑造贴近明星自身实际的人设,并在危机发生时及时发挥偶像对粉丝的正向引导作用。从偶像的终生发展来看,人设营销非长久之计,偶像应提升专业能力,以实现营销卖点从人设到实力的转变。

    社交媒体偶像明星整合营销传播人设营销

    融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纪录片传播策略研究

    马凯
    5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传播环境和体系的重塑,少数民族纪录片为增强国际传播能力,须结合国内外纪录片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趋势,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审时度势,择善而从。从文化贴现、产业发展、微影像、从业人员意识和技术等方面分析和展现目前少数民族纪录片的现状与困境。同时,在文化间性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体系、微纪录片以及融媒体发展趋势等方面研究和探讨更适合少数民族纪录片的传播策略。

    少数民族纪录片融媒体传播传播策略

    《声生不息·港乐季》:以音乐建构集体记忆,促进文化认同

    刘双双
    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声生不息·港乐季》是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推出的一档音乐综艺节目。该节目从致敬港乐经典出发,唤起了观众对港乐的记忆,掀起了全民唱港乐、庆回归的浪潮。以该节目为主要研究案例,在集体记忆理论视域下,从记忆的唤起、建构、定位等角度探讨其对内地与香港人民开启文化交流新模式、建立深层文化认同,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作用。

    集体记忆文化认同粤港澳大湾区《声生不息·港乐季》

    论有声语言节奏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刘梦真
    6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信息传播中,有声语言的节奏对传播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节奏不仅影响信息的传递,还影响听众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以近年三位具有代表性的主播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在直播带货时的语言节奏,研究用截然不同的语言节奏和风格进行直播带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一定场景下,选择适合的语言节奏能够加深听者对信息的理解,加强信息传播效果。

    有声语言语言节奏传播效果教育

    应用型新媒体人才培养的创新之道

    杨慧霞
    6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传媒业带来了重大的挑战和全新的要求,其影响无疑是广泛、深刻且长久的。从高等传媒教育来看,坚定开展立德树人工程是传媒事业的守正之道。从教者要基于媒介融合的维度,探索复杂媒介环境中媒体的本体价值,重塑媒体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影响力。在教育实践中创新人才培养的观念,探究融媒、自媒环境下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为传媒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新媒体应用型人才创新培养

    新文科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与探索

    董雨虹曹敬波
    66-6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论是基于宏观的教育战略需求考虑还是从中观的专业建设角度思考,新文科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都存在着必要性。调查发现,现阶段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体系普遍存在着通识教育课程过于教条、专业基础课程过于局限、专业方向课程过于陈旧的问题。以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回应新文科建设的要求,回答好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质量、内涵发展这一时代命题,需要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设计上充分考虑交叉性、融合性、逻辑性和系统性。

    新文科课程体系广播电视编导教学改革

    符号学视域下的节气文化传播研究——以赣南T村为例

    陈清容孔利利
    6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节气文化诞生于乡村并形塑着乡村,在城乡变迁和技术迭代中,节气文化传播面临着挑战。从符号学的角度切入,围绕赣南T村,以蹲点观察以及深度访谈法展开研究。从符号的文本、编码和流通等角度探究节气文化传播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图景。节气与符号的双轴关系凸显了乡村美;符号的衍义使节气文化突破时空界限;符号在双轨流通中弥合了价值冲突。发挥它们的力量有利于让当代人的精神生活植根于深厚的文化之中,留住乡愁乡情,推动节气文化的传播并凝聚乡村振兴的力量。

    乡村振兴节气文化传播符号学

    场景理论视域下海南疍家非遗短视频传播

    郑丹胡冬智
    7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疍家文化是海南海洋文化的特色代表之一,成为海南发展民俗文化、渔业产业的重要版块。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推进,疍家文化基于新媒体技术和内容传播特点开始融合,从而在场景诠释上呈现消费导向、信息转化与沟通重塑,内容生产由传统的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疍家文化以短视频为载体传递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呈现出生活方式场景化、文化阐释符号化、人物形象英雄化的特色,出现消费化导向,扩展了海洋文化的媒介传播更新路径。

    疍家文化场景新媒体短视频

    编辑部新来的年轻人:《新青年》转向中陈望道的知识交往与编辑策略

    魏代萍褚金勇
    77-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青年》杂志的社会主义转向中,陈望道担当着核心的角色,承受着编辑部改组中的各种人事关系压力。他一边与《新青年》编辑部北京同人相交恰,一方面又要团结组织上海编辑部作者写稿编杂志,形成了这一阶段的《新青年》杂志既包容北京旧同人,又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新旗帜的编辑特色。这种编辑策略,借助旧北京同人的知名度和稿件质量维持了《新青年》社会影响力,使得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更加广泛,有力地践行了以报刊建党的编辑办刊原则。

    陈望道《新青年》知识交往编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