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重庆理工大学

石晓辉

月刊

1674-8425

023-62769495

400050

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重庆市一级期刊,教育部优秀期刊。主要刊登有创造性、探索性、开拓性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报告、重要学术问题的评述和学科前沿的综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农业服务规模化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基于322家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典型案例分析

    柳岩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规模与服务规模是推进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两种重要途径,基于322家典型案例分析发现,各地区都在积极探索把以"土地流转"方式联农带农逐渐转变为以"经营托管"方式联农带农.在典型案例中,种植类合作社(占比40%)和农机合作社(占比15%)以"生产托管"方式联农带农,不断尝试通过节约劳动型的机械技术和节约土地型的生物、化学和信息技术扩大服务规模,依托"N+服务"模式,使服务逐步延伸到耕、种、防、收、烘、储、销等农业生产全过程;养殖类合作社(占比约20%)采用"技术+服务"方式逐步形成"统一综合服务+分户饲养+拓展种植"的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提高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调研案例发现,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不足、服务效率低、服务水平低的情况普遍存在,仅依靠市场自身发展扩大农业服务规模、提升农业服务效率和水平的能力和空间有限,还需在增服务、增效率、提水平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夯实推进农业服务规模化发展的政策基础,转变农业生产运营模式和服务模式,探索土地规模化与服务规模化协调发展机制,稳步扩大农业服务规模,打造新型农业社会化组织队伍,促进农业发展提质增效.

    农业服务规模扶持政策农业提质增效典型案例"三农"

    内化到外化:中国共产党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演进理路

    侯爱萍许九悦
    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识,是立足于人民的精神需要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条件,其时代意蕴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追求中得到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得以推进,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加以升华,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价值引领、舆论引导、产品供给、共享机制和数字赋能等层面接续实现共同富裕的总体目标赋予经久不息的原动力和安如磐石的内聚力.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道路中由内化到外化,由理论到实践,按照"内在生成—关系联结—实践外延"的演进逻辑,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向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多重维度、追求向度和践行力度.

    中国共产党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精神文明演进理路

    《共产党宣言》视阈下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溯源

    周迪杨娇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理论渊源来自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蕴含的基本思想为"建党精神"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是"建党精神"的重要理论支撑."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了《宣言》科学真理与价值旨归的统一,"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宣言》"最近目的"与"最终目标"所蕴含的理想愿景与革命追求,"英勇斗争、不怕牺牲"反映出《宣言》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包涵着《宣言》实现全人类解放价值追求的逻辑必然.

    《共产党宣言》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路线逻辑

    刘云彬
    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核心领导者、伟大塑造者.党的百年奋斗征程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种"能"与"行"体现在实践上即表现为我们党所形成与坚持的4条路线:党的组织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重要主体保障;党的政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正确方向保障,党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底层方法保障,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运行程序保障.

    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群众路线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逻辑、科学体系与时代意义

    庞炜孟献丽
    3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全新的视野审视了我国文化的创新发展,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它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深刻的形成逻辑,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传承和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汲取吸收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宝贵经验.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包含科学的文化领导论、文化价值论、文化主体论、文化使命论、文化方法论等内容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指导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注入了时代内涵,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思想指引,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中国思想,具有重大时代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数字经济、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郑小碧伍佳慧
    4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已日益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关键驱动因素.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熵值法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利用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13—2019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探究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从区域异质性来看,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强于上游、中游地区;产业升级在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显著的中介效应且其占比为34.77%,这充分说明促进产业升级是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产业升级的中介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下游地区最强,上游地区次之,中游地区产业升级中介效应不明显.门槛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存在双门槛效应,当跨越门槛值后影响效应呈递增趋势,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呈现非线性边际效应递增特征.

    数字经济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升级长江经济带区域异质性

    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影响碳生产率?

    白雪阚梦仲
    67-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发展逐渐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碳生产率进行测度,运用中介效用模型、空间面板模型、门槛模型揭示数字经济发展对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对碳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区域异质性;(2)研发强度和环境规制在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传导机制中具有明显的中介作用;(3)数字经济促进碳生产率提高的同时也存在空间溢出效应;(4)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正向促进作用因消费结构水平的不同而存在门槛效应,两者间的关系会随着消费结构水平高低变动而发生变化.研究结论可为精准评估数字经济的减排效应、加速释放数字经济时代的碳生产潜力、统筹制定差异化的数字赋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数字经济碳生产率研发强度环境规制消费结构

    金融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以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为例

    章晓英徐雅涵
    8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需把握好城镇化这一战略基点.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包含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综合体,需要大量资金支持.金融集聚因其资源的流动性,能够优化资金配置,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因此,探究金融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基于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面板数据,构建指标体系测算金融集聚与新型城镇化水平,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金融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集聚显著促进了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银行业集聚在促进本省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对邻近省市新型城镇化发展产生了抑制作用,证券业集聚的作用正好与之相反;保险业集聚能促进本省市新型城镇化发展,但对邻近省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无明显影响.因此,政府应不断完善相关政策,畅通区域金融资源流动,合理引导资本市场资金流向,鼓励创新区域金融结构类型及拓展区域金融产品功能,使金融集聚更好地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

    金融集聚新型城镇化空间计量模型空间效应长江经济带

    财政环保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健康人力资本的实证检验

    张文爱雷鹏
    92-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健康人力资本的视角下,通过构建城乡二元经济模型,分析财政环保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理论关系,并基于2007—2020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和PVAR模型对财政环保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间的理论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财政环保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有着先扩大后缩小的影响,最终抑制城乡收入差距,并且方差分解表明财政环保支出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PVAR模型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间有着非线性影响关系,财政环保支出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表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经济的增长可以以绿色的方式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并不是相互冲突的;合理使用财政环保支出这一工具,能够有效实现环境保护与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的目标.

    财政环保支出城乡收入差距PVAR模型健康人力资本绿色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对产业融合的影响研究

    蔡起华卢家帆
    104-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基础设施作为经济发展的先行条件,能够改善区域营商环境,是促进产业融合的重要抓手.为评估农村基础设施对产业融合的影响,以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和西藏)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和产业融合的发展水平,实证检验农村基础设施对产业融合的作用效果和机制.结果表明:(1)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对产业融合具有促进作用;分地区来看,农村基础设施对产业融合的正向影响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显著,在中部地区不显著;分农村基础设施种类来看,经济类基础设施和社会类基础设施对产业融合的正向效应均显著,但经济类基础设施的促进效果更明显.(2)农村基础设施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来推动产业融合.(3)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和产业融合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特征,农村基础设施对本地区产业融合具有正向效应,对周边地区产业融合具有负向效应.因此,为推动中国农村产业融合进程,政府应加紧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因地制宜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础设施的资源配置功能,增强地区间的有效交流与合作.

    农村基础设施产业融合影响效应资源配置效率空间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