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重庆理工大学

石晓辉

月刊

1674-8425

023-62769495

400050

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重庆市一级期刊,教育部优秀期刊。主要刊登有创造性、探索性、开拓性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报告、重要学术问题的评述和学科前沿的综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分布式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王强梁奎王志勇尚泽明...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永磁电机故障诊断与驱动整车容错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从考虑电机绕组短路和永磁体退磁的故障角度,阐述了基于信号提取和智能辨识的典型诊断策略,梳理了不同诊断方法的技术难点;在整车容错控制方面,依据转矩转移、控制分配、智能控制等容错技术的适用场景,探讨了不同控制算法的逻辑架构及优缺点;展望了分布式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故障诊断及容错控制关键技术的发展方向.

    分布式电动汽车永磁同步电机故障诊断容错控制技术

    考虑速度差特性的网联车辆弯道跟驰模型

    秦严严廖小丽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网联车辆在弯道的跟驰特性和稳定性条件,在纵向控制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速度差、弯道半径和汽车最小转弯半径等因素的影响,建立网联车辆弯道跟驰模型.使用线性傅里叶展开式对所提模型的线性稳定性进行理论分析,得到了网联车辆弯道跟驰模型的稳定性判别条件.根据所提模型稳定性判别条件,分析各关键参数对模型稳定性的影响.将改进模型与LCM、IDM和IDM改进模型在跟驰场景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速度差权值λ>0.9和弯道半径R>200 m时,交通流处于稳定区域,且稳定性随着λ和R的增大而增强;改进后的网联车辆弯道跟驰模型具有较小的车头间距且各跟驰状态下表现良好.

    跟驰模型网联车弯道稳定性分析数值仿真

    自主车辆前馈NMPC路径跟踪控制方法研究

    刘凯李浩然许述财孙川...
    1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弯道等大曲率场景中,车辆转向系统的迟滞和车辆模型的线性化会导致转向不足和稳态误差,从而影响自主车辆路径跟踪精度和响应速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路径跟踪框架.该框架在弯道等大曲率场景,触发前馈控制控制器,输出理想转角序列,提前使转向机构到达最优转角附近;随后将引入排斥目标函数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器优化求解出的最优控制序列作用于车辆,刷新理想转角序列.搭建自主车辆实验平台,在不同场景下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与忽略滞后的传统模型预测控制相比,前馈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器跟踪精度和响应速度方面的性能有所提高.特别是在弯道等大曲率场景中,所提出的框架将横向均方根误差降低了近30%.

    自主车辆转向迟滞前馈控制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路径跟踪

    电动汽车充/换电装置的选址定容改建优化策略

    胡丹丹寇竞泽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电动汽车在快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在改建现有设施的思路下,以现有的加油站和停车场作为候选地点,基于M/M/a排队系统,通过构建充/换电装置选址定容模型,将需求分配和充电站定容融入遗传算法进行仿真求解.优化的目标是最小化换电站建设总成本、充电站建设总成本、未覆盖需求的总惩罚成本以及用户排队时间总成本之和.在算例中对单位惩罚成本、充电桩功率、覆盖范围、单位换电站建设成本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公共充电站内安装的充电桩并不是功率越大越好,应同时兼顾经济性和适用性.同时,政府可以采用补贴等形式鼓励企业建设换电站.

    电动汽车选址定容模型遗传算法改建充/换电装置

    关联用户的电驱动总成效率评价方法研究

    邹喜红肖谕凯苏航洪浩...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电驱动总成效率评价与用户端的关联,提出了基于用户实际行驶工况的效率评价方法.以采集的某型纯电动汽车用户工况数据为基础,基于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采样方法,预测了用户目标里程下的转矩-转速工况点分布.提出了以台架效率数据为驱动建立效率预测模型的方法,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GA-BP)建立了效率预测模型.结合用户目标里程下的转矩-转速工况点分布和效率预测模型,提出并建立了关联用户的电驱动总成效率评价方法.本研究为更加全面了解电驱动产品用户端使用特征、合理评价电驱动总成效率和电驱动总成效率匹配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用户关联电驱动总成遗传算法效率预测效率评价

    考虑多前车位置及分位数速度差跟驰模型稳定性分析

    潘义勇全勇俊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交通流特性对车辆跟驰行为的影响,基于分位数回归方法对跟驰模型进行改进,通过稳定性分析方法利用车头间距描述交通拥堵情况.根据分位数回归方法对模型中的优化速度函数进行改进,并将其应用于考虑多前车位置及速度差跟驰模型,使模型可以通过分位点的变换,在仿真过程中模拟不同驾驶风格的车辆.运用傅里叶变换理论推导出该模型的线性稳定性条件,并通过摄动法求得其修正Korteweg-de Vries(mKdV)方程的解,根据车头间距的扭结-反扭结解描述交通拥堵的变化情况.分析对比考虑不同因素的跟驰模型的稳定性临界曲线,为评估改进模型的有效性,搭建环形车道仿真平台并对改进模型进行数值实验.结果表明:在仿真实验中,随着分位点的增加,改进模型达到稳定状态的平均速度逐渐增加,车速分别为9.57、12.58、14.76 m/s;相比原模型,改进模型能够实现更少的位移波动,位移差最小为1.05 m;在混合模型实验中,随着激进驾驶风格车辆数量的增加,改进模型与多速度差模型相比,车队整体的平均速度达到12.42 m/s,位移波动能够达到稳定状态.

    交通工程跟驰模型多前车位置分位数回归稳定性分析

    面向微型交通标志的ASPC-YOLOv8检测算法

    陈其彬邓涛杨志军汪世豪...
    5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在部分遮挡和复杂背景下的微型交通标志误检、漏检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YOLOv8s的交通标志检测框架.构建空间自适应金字塔卷积模块(ASPC)代替Neck所有Conv模块,设计全新的ASPC2f模块代替部分C2f模块,减少了模型参数量,提升了检测性能;为解决在检测小目标时因尺度不一致而导致的语义信息损失问题,引入小目标检测层,以增强深层和浅层语义信息的有效融合;使用EIOU代替原来的边界框损失函数,提升网络边界框回归性能.经实验,该方法在TT100K交通标志数据集上平均精度均值(mAP)达到89.7%,相较于原模型提升6.2个百分点,微型目标平均精度均值相对提升9.4个百分点,参数量降低2.6 MB.

    交通标志检测小目标检测空间金字塔卷积特征融合

    端部绕组浸没式冷却电机散热结构设计与优化

    张志刚曾辉
    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高功率密度电机散热困难的问题,设计了一种端部绕组浸没式冷却的油冷散热结构,研究了端部绕组浸没式冷却电机的散热结构设计与优化方法.基于传热学及电磁学理论,分析了电机内部热源的分布情况,通过仿真模拟分析了极限工况下油冷电机的温度分布和流动特性;定量研究了油碗、油道结构参数对电机最高温度及油道压降的影响;基于响应面法进行多目标优化试验设计,利用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的遗传算法(NSGA-Ⅱ)得到最优解,并通过仿真模拟验证了优化结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优化后电机最高温度为139.7℃,比优化前的最高温度161.3℃降低了21.6℃,降幅为13.4%.同时,油道压降由65.6 kPa下降至39.3 kPa,降低了26.3 kPa,降幅为40.1%.进行优化设计后,油冷电机的散热性能显著提高,有利于提高电机的工作效率和寿命.本研究对于电机散热结构的设计与优化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价值.

    浸没式冷却温度分布NSGA-Ⅱ算法多目标优化

    一种复合电源纯电动公交车再生制动控制策略

    王喆云郑燕萍陆强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纯电动公交车制动能量的回收效率,考虑电机转速特性与电池充电功率的限制,计算电机在约束条件下能提供的最大再生制动力,结合I曲线确定前、后轮制动力分配,以及摩擦制动力与再生制动的分配比例,提出了一种充分利用电机特性的再生制动控制策略.针对单一动力电池功率密度低、循环寿命短等问题,设计了由动力电池与超级电容组成的复合能源系统,并提出利用实时小波控制策略将需求功率分解成高频成分与低频成分,其中高频功率由超级电容承担,避免动力电池受到冲击,低频功率则由动力电池承担.最后,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仿真模型,在中国典型城市循环工况下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动力电池单一能量源时,电池SOC增加了19.03%,制动能量回收率提高了13.10%;采用复合电源时,电池的电流、功率与电压明显减小,波动更加平缓,电池SOC增加了17.51%,制动能量回收率提高了10.24%,可有效提高纯电动公交车的动力电池寿命与整车经济性.

    纯电动公交车复合能源再生制动滑动窗口小波变换

    自适应时域模型预测控制的轨迹跟踪控制

    陈梓宁童亮李晓东刘艺...
    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自动驾驶车辆轨迹跟踪精度、稳定性和控制器对不同工况的自适应能力,提出了一种模糊自适应预测时域参数模型预测控制轨迹跟踪控制算法.建立车辆运动学模型与模型预测控制器,以实时车速和航向角偏差为模糊输入,通过模糊控制在线优化MPC的预测时域参数和Carsim/Simulink联合仿真,分别在沥青路面和雨雪路面对不同车速的轨迹跟踪控制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车辆在沥青路面下,与固定预测时域参数MPC控制器相比,自适应时域MPC控制器纵向绝对偏差均值在低速和高速下分别降低63.16%、55.28%,有效提高了车辆轨迹跟踪精度.车辆在雨雪路面下,低速或中高速时自适应时域控制器最大质心侧偏角均在1°以内,确保车辆控制的鲁棒性.

    智能车辆轨迹跟踪自适应模型预测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