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禹阶

双月刊

1673-0429

csdzs@cqnu.edu.cn

023-65362785

400047

重庆沙坪坝区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属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反映本校学术研究成果,以促进学校教育和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同时择登外校。选校注重学术观点的创新、研究领域的拓展,研究方法的更新以及对重大政治经济问题的深入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创建大学校长学的探索

    孟东方
    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校长是现代大学治理的核心主体,创建以大学校长的实践经验与内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的学科体系,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聚焦新形势、新现象、新要求,开展高等教育学科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大学校长学的创建具有深厚的实践发展与理论探索根基,大学校长学具有"1+1+3"的理论构架,是在分析大学校长学的现实基础、理论根基和学科创建的基础之上,对"什么人能成为大学校长、大学校长发展什么样的大学、大学校长怎样发展大学"这一根本问题的系统回应.大学校长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理论创新与行动实践相得益彰、协同共进的产物.

    教育强国大学学科理论创新实践探索

    学以为己:《论语》论学习之道

    冯兵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语》大量记载了孔子关于学习之道的言论.孔子强调人能弘道,虽然人与人之间存在天赋等的差异,但学习既是可能的,也十分重要.同时,学习最根本的目的是完善自我,成就自己的德与才.而就学习的核心内容来说,从《论语》的记载看,主要是指诗与礼.在学习方法上,《论语》重点提到了学无常师、一以贯之、学思结合等数个方面.在学习态度上,孔子最重视的是好学不厌,而乐学则是其极力推崇的最高学习境界.在这一点上,孔子自身即是典范.《论语》所呈现出的孔子关于学习之道的种种言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学习理论,时至今日仍有借鉴意义.

    《论语》孔子学习之道"为己"

    从陶行知"教育救国"到新时代教育强国:教育的时代使命与担当

    朱桂琴胡琪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在不同时代肩负着不同的责任与使命.近代中国,以陶行知为代表的教育家们开启了"教育救国"运动.新时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因时而生,应运而变.陶行知通过改革乡村教育、建立生活教育体系、推动科学教育下嫁,希望以教育改变社会,挽救国家.在新时代,要以教兴国、以教化人、以教育才、以教立世,建立教育强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分析以陶行知为代表的"教育救国"思想对于新时代教育强国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教育救国教育强国陶行知

    西部地区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对数字素养的影响机制研究

    蔡红梅王茜
    3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数字素养是重塑自身专业价值,推进教育数字化和实现数字战略计划的关键所在.为探讨西部地区幼儿园教师数字素养表现及工作压力对数字素养的作用机制,本文以1036名西部地区幼儿园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幼儿园教师数字素养问卷、工作感受量表及情绪劳动量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幼儿园教师的数字素养呈中等水平,各维度发展不均衡;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总体上负向影响数字素养,其中工作负荷负向预测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和专业发展,但教学自主正向预测教师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专业发展;情绪劳动在工作压力和数字素养之间发挥调节作用.鉴于此,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需要充足的资源支持、提升教师的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荷,并增强教师采用情绪劳动策略的适宜性.

    数字素养工作压力情绪劳动幼儿园教师西部地区

    乡村教师在地化发展:基本内涵与实施路径

    胡娜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破除乡村教师发展路径依赖,促进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教育振兴的核心议题,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在地化教育理论旨在促进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将城乡教育的非均衡性短板转化为差异化特色.根据在地化教育理论,乡村教师在地化发展应立足在地可持续发展、基于在地场域、参与在地互动、回归在地生活.推进乡村教师在地化发展,需要系统迭代乡村教师政策,厚植地方乡土情感;构建"U+G+R+S"教师教育体系,提升在地化教育能力;建构多元在地互动机制,营造良好育人生态;打造数字化网络空间,链接城乡全域资源.

    乡村教师乡村教育在地化教育

    教育数字化转型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逻辑转换与实践机制

    杨霞范蔚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对于"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变革的价值日益凸显.教育数字化转型在价值理念、问题结构、演进动力等方面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支撑条件和行动理据.基于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核心问题和发展机遇的研判,在其逻辑转换的基础上,探索提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机制,即从主体联动机制、融合共育机制以及需求驱动机制三个方面,把协同育人实践各个结构部分链接起来,使它们协调运作而发挥作用,实现协同育人工作的切实落实和实践深化,从而以高效能协同育人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实基础与现实突破口.

    教育数字化转型"家—校—社"协同学生全面发展育人价值主体联动

    京津冀城市群科技金融效率时空演变格局

    李军峰韩佳利
    6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京津冀城市群科技金融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本文基于京津冀城市群2012—2023年面板数据,运用方向性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全局莫兰指数、标准差椭圆和空间马尔可夫链等方法分析京津冀城市圈科技金融效率时空演变和空间格局特征.实证结果显示:京津冀城市群总体科技金融效率呈现"W底"型变化,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京津冀城市内部科技金融效率差距较大,不同城市科技金融效率提升路径存在差异;京津冀城市群总体科技金融效率存在一定的空间协同影响,但大体格局未变;空间因素会影响科技金融效率,城市科技金融效率受原有发展水平影响较大,近邻效应会影响城市间的科技金融效率,邻域类型不同且转移概率不同.本文从效率分解和空间角度为提升京津冀科技金融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对推进京津冀科技金融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群科技金融效率时空演化SBM模型空间马尔可夫链

    人力资本积累与收入差异——来自CFPS的实证

    秦昌才孙世宇
    7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教育进行人力资本积累,是缩小收入差异,解决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措施.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年的微观数据,使用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方法,从全样本、性别、城乡和区域的角度,系统分析条件收入分布下教育收益率的异质性.结果表明,我国大学教育收益率依条件收入分布呈L型形状,两端的低收入与高收入群体具有较高的收益率;这意味着低收入群体通过教育缩小收入差距,高收入群体通过教育扩大差距的"马太效应"同时存在.女性收益率大于男性,其中低收入群体的年度回报率,男性为4.59%,女性为10.62%.除了10分位点的低收入群体,城市收益率都大于农村.东部收益率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而递增,中西部则是递减.

    教育收益率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异质性CFPS

    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两阶段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兼论政府治理的调节效应

    任缙高婷婷
    9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和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实现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关键动力.基于2011-2022年我国30个省份数据,通过测算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和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的两阶段技术创新效率,实证检验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在理论阐释其影响效应和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数字化转型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多维度影响,研究表明:(1)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技术创新效率,尤其在成果市场转化阶段;(2)数字化转型在不同阶段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呈现不同趋势,基础研发阶段呈现"N型"关系,而成果转化阶段呈现"倒U型"关系;(3)考虑到技术创新的外部性问题,从资本要素、公共产品和规则意识三个维度深入剖析政府在数字化转型和技术创新不同阶段中可采取的治理方式和手段.本研究为提高数字化转型对技术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并为解决企业技术创新外部性问题提供了相适配的"政策组合拳"的经验证据.

    数字化转型两阶段技术创新政府治理GPSM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逻辑、目标指向与路径对策

    李明星陈冰
    104-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并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课题.基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探析,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的梳理,研究认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在夯实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公有制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政策调控与市场激励相结合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确保多种所有制经济活力更强、价格机制反应的灵敏度更高、政策引导调控的靶向更准,其目标得以实现,关键则在于要不断提升党和政府执政能力、持续完善要素配置体制机制、更加优化产权权能结构体系、坚持创新服务供给技术平台、聚力营造共建共享营商环境等.

    市场经济体制执政能力价格机制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