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重庆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重庆社会科学
重庆社会科学

傅剑秋

月刊

1673-0186

023-86856487

400020

重庆市江北区桥北村270号

重庆社会科学/CSSCI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兼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

    韩云波陈思思
    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是新征程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路径,也是当前实现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瓶颈突围的有效途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华民族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实现了夯实意识形态根基、推进体系化建构、全面凸显"中国特色"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文化建设发展规律,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成为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书和路线图,其引领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主要从指导思想、研究内容、研究队伍三个层面来把握;二是着重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要求树立问题导向、强调理论创新、开展调查研究;三是明确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旨归,即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最终指向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征程上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坚持"两个结合",以问题议程四步骤为具体方法,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全面展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打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现实困境,加快打造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意识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全面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研究

    尤春艳张丽杨红
    2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对于推动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发展基础扎实,学术成果丰硕,发展前景大有可为。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要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还存在学科体系设置匹配、布局平衡待优化,学术体系原创水平、支撑发展力度待提升,话语体系"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境地未扭转,科研组织管理平台协同创新体制机制需完善等问题,亟须研究解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为导向、以强化有组织科研为抓手、以提升传播力影响力为重点、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全面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是高校发挥文化传承创新重要职能,为民族复兴培根铸魂、凝心聚力的重要路径。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新发展

    "新村民"赋能乡村振兴的机理与路径研究——基于浙江省青山村的个案考察

    王丹吴杨
    4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农村人才是强农兴农、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新村民"是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群体,是城市精英向乡村流动的一种新现象,是一支具有新技能和新思想的人才队伍,对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浙江省青山村通过"新村民"赋能乡村建设,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的典型。基于浙江省青山村的个案考察,阐释"新村民"何以兴起,探索"新村民"的群体定位,研究"新村民"赋能乡村建设的作用机理与实现路径,从而破解当前乡村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困境,使"新村民"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劲力量。

    乡村振兴新村民人才回流

    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文化建设发展探析

    邓云逄卉一
    5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乡村文化建设存在乡村数字文化设施基础薄弱、农村居民数字化素养层次相对较低、乡村数字技术领域人才匮乏以及农村数字政策有待完善等问题。新质生产力将对推进乡村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发展、加快乡村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拓展乡村文化传播的时空化场域、培育乡村文化发展新增长点和提升乡村文化发展新要素支撑等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中,新质生产力的繁荣发展,必将推动数字技术与优秀乡土文化相结合,加快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催生乡村文化建设新业态,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路径依赖和实践支持。

    新质生产力乡村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双碳"目标下中国清洁能源目标差异再评估——基于Meta文献分析方法

    廖茂林毛梓年王国峰
    6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Meta文献分析方法,对清洁能源生产与消费预测的既有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双碳"目标背景下中国清洁能源发展目标进行再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清洁能源平均生产量将在2025年、2030年、2035年、2050年、2060年分别达到8。94亿吨标准煤(占比34。97%)、12。69亿吨标准煤(占比44。24%)、16。45亿吨标准煤(占比53。50%)、27。71亿吨标准煤(占比81。29%)和35。22亿吨标准煤(占比99。82%)。另外,未来中国清洁能源平均消费量将从2025年的13。31亿吨标准煤(占比26。71%)增长到2030年、2035年、2050年、2060年的17。06亿吨标准煤(占比35。98%)、20。82亿吨标准煤(占比45。24%)、32。08亿吨标准煤(占比73。03%)和39。59亿吨标准煤(占比91。56%)。为实现"双碳"目标,提出进一步深化清洁能源预测与研究、加大系列综合政策实施力度推进清洁能源转型、科学构建清洁能源发展目标的动态调整机制三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双碳"目标清洁能源Meta分析

    共同富裕视域下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能否助推居民生活源碳减排

    宋鹏尹梦蕾张慧敏
    86-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致力于实现的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经济福利和生态福利基础上多层次的共同富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提高全民经济福利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必要环节,而抑制居民生活源碳排放则是面向"双碳"目标增加生态福利的重要方面。以2010-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并选取地势平整度为工具变量,实证研究了城乡收入差距对生活源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居民生活源碳排放越多,且该结论在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仍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居民生活源碳排放的减排作用更偏向于居民生活源碳排放水平较高的地区,更偏向于贫困地区,更偏向于低城镇化地区,以及更偏向于东部和西北等地区,这为因地制宜的生活源碳减排政策提供了依据;机制分析表明,城乡收入差距通过作用于居民能源消费结构清洁度而影响居民生活源碳排放。在新时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应持续缩减城乡收入差距,以降减生活源碳排放和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城乡收入差距居民生活源碳排放共同富裕居民能源消费

    在守正创新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陈应武
    107-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基本内涵和重要保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在守正与创新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守正创新是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规律性的精准把握,守正创新是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价值论的科学认识,守正创新是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实践论的系统总结。具体而言,守正,就是要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传统与文化,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新,就是要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的新要求,勇于开拓新的领域,通过科技、文化和制度的创新,推动中华文明不断进步。

    守正创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国家文化公园投融资机制创新研究

    廖军华郭皙范海芹
    121-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一项宏大的系统文化工程,是我国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弘扬的重大战略决策。此举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创新国家文化公园投融资机制,是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家文化公园投融资机制创新需从强化政府主导、拓宽融资渠道、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运营管理能力、完善法律制度体系等方面努力,形成新时代我国国家文化公园投融资机制创新的强大合力。

    国家文化公园投融资机制创新

    数字技术赋能城市社区合作治理:要素激发、现实制约与优化路径

    周济南
    13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嵌入城市社区合作治理实践为创新社区治理提供了赋能路向。数字技术赋能通过数字关联重构了国家与社会微观层面的关系,促进了城市社区合作治理要素的激发和重组,其赋能主要体现在增量、重塑、整合和效能四个层面,迸发出城市社区合作治理的内生性力量,共同生成了数字技术赋能城市社区内生驱动型合作治理模式。然而,在实践中受理念、结构、过程与目标等因素的制约,亦有呈现"负能"样态之可能,阻碍了城市社区合作治理的智慧化。为此,应以理念跟进,结构再造、过程优化、目标同频为主要优化路径,来提升数字技术赋能城市社区合作治理的效能,促进城市社区合作治理向智慧治理迈进。

    数字技术赋能城市社区合作治理

    作品选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