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雷寒

月刊

0253-3626

cyxbbjb@126.com

023-68485032

400016

重庆市渝中区医学院路1号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重庆医科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学专业性学术刊物,已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文摘》、《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全文收录。通过论著、临床研究及短篇报道等栏目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相关内容。为了更好地反映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及医药信息,欢迎从事医学卫生事业的人员踊跃投稿,并优先考虑属国家、省、市科研基金项目的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脑白质病变与帕金森病患者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杜静吴铁妤严孙宏席春华...
    558-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运动症状、认知功能和情绪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PD患者123例,应用年龄相关的白质改变(age-related white matter changes,ARWMC)量表评估患者头颅MRI影像学的脑白质病变程度,根据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轻度WML组(46例),中重度WML组(77例);使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定量表第三部分、Hoehn & Yahr(H-Y)分级量表评定运动症状及疾病严重程度,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估PD的认知功能,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定情绪状态,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功能状态.比较两组患者的运动症状、认知及情绪评分等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PD患者的WML与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中重度WML组的高血压发生率(41.6%vs.23.9%,P<0.05)高于轻度WML组.中重度WML组的H-Y分级高于轻度WML组[2.5(1.5,3.0)vs.2.0(1.5,2.5),P<0.05],UPDRS-Ⅲ评分高于轻度WML组[(34.0±16.5)vs.(24.09±11.04),P<0.01].此外,中重度 WML组的MMSE评分低于轻度 WML组[24.0(18.5,27.0)vs.26.0(23.8,27.0),P<0.01],Barthel得分亦低于轻度 WML组[(77.4±17.4)vs.(83.5±11.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ARWMC总分与HY及UPDRS-Ⅲ得分呈正相关,与年龄亦呈正相关.ARWMC总分与MMSE得分及Bar-thel评分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重度WML损害与认知障碍有相关性(回归系数β=1.072,95%CI=1.078~7.918,P=0.035).结论:WML与PD运动障碍、认知功能损害及生活质量下降相关.

    帕金森病脑白质病变运动障碍认知障碍

    抗癫痫发作药物的应用进展

    邓小琳周东洪桢
    563-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癫痫是神经系统中第二大常见疾病,在我国有超过900万的患者.尽管目前已经有超过20种抗癫痫发作药物,仍然有大约1/3的患者对抗癫痫发作药物治疗表现出耐药性.近年来,癫痫治疗领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引入了新的抗癫痫发作药物,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这些药物不仅在控制癫痫发作方面发挥着作用,而且在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改善.本文旨在综述近15年来上市的抗癫痫发作药物,以提升临床医师对新上市抗癫痫发作药物的了解,并加深对它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认知水平.

    癫痫难治性癫痫抗癫痫发作药物

    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治疗进展

    陈天懿赖伊杰张小小刘伟...
    570-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癫痫患者中,药物难治性癫痫一直占据相当比例.这部分患者在经过精确的评估后或可通过外科治疗的手段达到发作缓解.本文阐述了难治性癫痫的术前神经电生理和影像评估方法,并结合最新临床研究进展,针对不同类型癫痫总结手术治疗方案,补充阐述了无创治疗方法,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癫痫外科治疗未来发展趋势.

    难治性癫痫神经诊断技术神经外科手术

    偏头痛急性治疗药物新进展及优化策略

    胥小诺董亮周冀英
    57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偏头痛患者的急性治疗旨在快速缓解头痛和伴随症状,是偏头痛防治主要的手段之一.近年来偏头痛急性治疗药物取得了一些新进展,目的是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过度使用急性治疗药物和急性治疗效果不佳是偏头痛慢性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不同的急性治疗药物对偏头痛慢性化的影响可能不同.偏头痛的急性治疗仍有很大的优化空间,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急性治疗效果,预防偏头痛慢性化.本文对偏头痛急性治疗的现状、策略以及急性治疗与偏头痛慢性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偏头痛偏头痛急性治疗治疗策略偏头痛慢性化

    常见3种神经痛的机制与治疗进展

    许鸿嘉张烨张庆硕韩晓旭...
    583-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经痛指由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而导致的剧烈疼痛.神经痛的特点为具有强烈的痛苦感和慢性发作,给患者造成极大的身心折磨,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因此,探究神经痛的机制及规范诊疗方案十分重要.目前神经痛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等多种方式.本文对目前神经痛新机制及新治疗方案进行综述,以加深临床医师对神经痛新进展的认识.

    神经痛发病机制治疗进展

    多发性硬化疾病修正治疗进展

    谭红梅全超
    58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疾病修正治疗(disease-modifying therapy,DMT)是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缓解期减少复发、改善预后的标准治疗.目前多种不同作用靶点和机制的DMT药物已在国内获批上市.随着对MS疾病机制的认识不断加深,对MS治疗目标的不断提高,多种新型药物也在积极开展临床试验,以追求更佳的疗效,更好的安全性.本文将对国内已获批DMT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试验结果进行介绍,并对几种新型DMT药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多发性硬化疾病修正治疗无疾病活动证据

    水通道蛋白4抗体阳性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防复发治疗

    郭守刚
    593-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主要以视神经炎和横贯性脊髓炎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NMOSD的发病主要由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抗体引起,具有高复发、高致残的特点,每次复发都可能导致神经损伤和残疾逐步累积,因此应尽早使用有效的预防复发的药物,从而减少复发率、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目前,随着对NMOSD致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新兴治疗靶点单克隆抗体药物不断涌现.本文主要就AQP4抗体阳性的NMOSD的慢性期防复发治疗展开综述.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水通道蛋白4靶向药物

    多发性硬化的治疗进展

    王茜陆正齐李蕊
    597-6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 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脱髓鞘疾病,随着人们对MS发病机制了解的深入,MS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近年来,新上市的疾病修饰治疗(disease-modifying therapy,DMT)药物层出不穷,临床研究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治疗策略及目标也在更新.本文主要对近年来新上市的DMT药物的作用机制、疗效以及安全性进行综述,此外对治疗策略、治疗目标以及正在研发的新药也做了简要介绍,以期为临床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多发性硬化治疗进展疾病修饰治疗

    重症肌无力的免疫靶向治疗进展

    戴廷军焉传祝
    603-6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由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特异性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MG的传统免疫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虽然这些免疫抑制剂对大多数MG患者有效,但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仍为MG治疗中的难题.此外,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剂通常起效较慢,且存在骨髓抑制、增加感染及肿瘤发生的风险.随着多种新型靶向生物制剂的涌现,MG的治疗进入分子免疫时代,为患者和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本文重点综述了分别作用于MG病理生理过程中不同靶点的3类新型生物制剂,包括B细胞耗竭剂、末端补体C5抑制剂以及新生儿Fc受体(FcRn)抑制剂等.与传统的免疫制剂相比,此类靶向药物在MG治疗中的副作用更少,起效更快,而且具有潜在的长期持续疾病缓解能力.

    重症肌无力免疫治疗B淋巴细胞补体新生儿Fc受体

    放射性脑损伤的治疗进展

    程锦萍李红红唐亚梅
    610-6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放射治疗在控制头颈部肿瘤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同时,对周围正常脑组织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引起放射性脑坏死和认知功能下降,其发生率最高可达9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人员近年来在多个层面上对放射性脑损伤的潜在病因进行了探索,通过筛查和鉴定不同干预靶点,为预防和治疗放射性损伤提供了新的策略.本文对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发展机制进行了综述,并回顾了现有的药物及非药物干预手段,提出了目前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放射性脑损伤发病机制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