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重庆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重庆医学
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
重庆医学

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

徐永柱

旬刊

1671-8348

cqyx@cqwsj.gov.cn

023-63604477

400014

重庆市渝中区长江一路30号广璐大厦4楼

重庆医学/Journal Chongqing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通过全国各地邮局公开发行的直辖市级(省级)综合性医学科技期刊,现为月刊,128。目前同国外30种杂志建立了互换刊物关系。《重庆医学》杂志立足重庆,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快、准、精、广地报导医学领域的新成果、新动态、新技术、新经验。《重庆医学》助你用知识发明创新,用知识开拓市场,用知识创造财富,用知识改变命运。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鸢尾素激活PGC-1α、UCP-1促进噬脂和褐变抑制ACHN细胞增殖和迁移

    熊绍风熊小伟彭国平王昆...
    321-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鸢尾素对肾细胞癌的影响及PGC-1α、UCP-1在其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测定鸢尾素对人肾细胞腺癌细胞(ACHN)PGC-1α、UCP-1蛋白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qRT-PCR)方法检测鸢尾素对其自噬相关和褐变相关mRNA的影响;采用油红O染色检测鸢尾素对噬脂的影响;采用凋亡试剂盒检测鸢尾素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采用划痕实验检测鸢尾素对细胞的愈合和修复能力。结果 鸢尾素能够上调棕色化相关蛋白(PGC-1α、UCP-1)及mRNA(PGC-1α、UCP-1、PRDM16)的表达并激活自噬相关mRNA(Beclin-1、LC3Ⅱ、P62)的表达(P<0。05);鸢尾素能够促进噬脂,抑制ACHN细胞增殖、细胞迁移运动与修复能力(P<0。05)。结论 鸢尾素能够通过激活PGC-1α、UCP-1促进噬脂和褐变进而抑制ACHN细胞增殖和迁移。

    鸢尾素ACHN细胞脂质褐变噬脂PGC-1αUCP-1

    槲皮素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塑的改善机制研究

    罗建朱彬刘应才范新荣...
    328-332,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槲皮素(Que)对大鼠心肌梗死(MI)后心室重塑的保护作用及对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 将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MI组和Que组,每组各10只。MI组采用结扎左前降支构建模型,Sham组只穿针不结扎,Que组在MI后予以槲皮素100 mg·kg-1·d-1喂养。喂养28 d后,予以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马松(Mas-son)染色测定心肌纤维化程度,ELISA法观察大鼠血液循环中TNF-α和IL-6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检测心脏组织中TNF-α和IL-6表达水平。结果 MI组较Sham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短轴收缩率(LVFS)下降,左心室心肌纤维化程度升高,循环中及心脏组织中TNF-α和IL-6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ue组较MI组LVESv缩小,LVEF及LVFS上升,左心室心肌纤维化程度下降,循环中及心脏组织中TNF-α和IL-6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ue可明显改善大鼠MI后左心室重塑,其机制可能与其减少炎症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释放相关。

    槲皮素心肌梗死心室重塑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

    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危险因素研究

    苏冠旬王世东李佳玥张华...
    333-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并发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148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心血管自主神经反射试验(CARTs)作为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DCAN)的诊断标准,根据是否发生DCAN分为DCAN组(96例)和非DCAN组(52例),收集两组一般资料、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 hPG)、空腹C肽(F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心率变异性指标[NN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NN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心率变异性指数(HRV-index)、高频功率(HF)、低频功率(LF)、极低频功率(VLF)],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T2DM并发DCAN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非DCAN组比较,DCAN组年龄更大,病程>15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比例更高,FCP、SDNN、RMSSD、HF、LF、VLF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FCP、LF是DCAN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中,年龄每增加1岁,T2DM患者发生DCAN的风险增加4。3%(OR=1。043,95%CI:1。006~1。080);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发生DCAN的风险是不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2。577倍(OR=2。577,95%CI:1。003~6。622);FCP每增加1个单位,T2DM患者发生DCAN的风险降低24。0%(OR=0。760,95%CI:0。586~0。988),LF每增加1个单位,T2DM患者发生DCAN的风险降低0。2%(OR=0。998,95%CI:0。995~<1。000)。结论 应及时筛查和评估DCAN以改善T2DM患者预后。

    2型糖尿病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危险因素心率变异性心血管反射试验

    肺脏超声在诊断NRDS及规范指导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封在李杨明杰雷嘉朱丽宏...
    339-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肺脏超声(LUS)在诊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新生儿短暂性呼吸增快(TTN)及规范指导NRDS患儿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3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德宏医院出生的217例胎龄<34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LUS检查,当LUS检查结果为NRDS时,及时进行PS治疗,之后使用LUS监测肺复张情况决定是否再次使用PS治疗,评价LUS的监测效果。结果 217例早产儿中诊断为NRDS 55例(25。34%),诊断为TTN 37例(17。05%)。37例TTN患儿LUS监测发现2例(5。40%)转变为NRDS,12例(32。43%)转变为ARDS。55例NRDS患儿使用LUS监测指导PS治疗,第1次PS治疗后22例(40。00%)仍有肺不张,第2次PS治疗后8例(14。54%)仍有肺不张,第3次PS治疗后3例(5。45%)仍有肺不张,第4次PS治疗后无肺不张。结论 LUS适用于检查、诊断、监测NRDS、TTN,并能规范指导NRDS患儿PS治疗。

    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湿肺肺脏超声肺表面活性物质肺泡复张

    NICU危重新生儿父母决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吴静张先红魏璐朱小川...
    34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危重新生儿父母决策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1至2023年3月该院181例NICU危重新生儿父母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决策参与量表及决策冲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71例(39。2%)父母期望与医生共享决策,但实际决策中112例(61。9%)为被动决策。危重新生儿父母决策冲突得分为(34。43±14。21)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胎龄<32周、产重低体重、有先天性疾病、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及以下、非主干家庭、重度治疗负担是危重新生儿父母决策冲突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医护人员应针对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提高父母决策质量。

    危重新生儿父母决策参与决策冲突影响因素横断面研究

    电视胸腔镜外科手术治疗创伤性血气胸的疗效观察

    黄卫唐秀宏胡成刚田铸...
    349-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外科手术(VATS)治疗创伤性血气胸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创伤性血气胸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开胸组和VATS组,每组25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肺功能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血清炎症因子及创伤应激因子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开胸组比较,VATS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胸引流管留置时间、ICU入住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胸腔闭式引流量更少,肺总量(TLC)、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值流速(PEFR)、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水平更高,术后第1、3、5、7天VAS评分、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和术后第7天P物质(SP)、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神经肽Y(NPY)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术后并发症,出院后随访6个月,无死亡。结论 与开胸手术比较,VATS治疗创伤性血气胸更有优势。

    电视胸腔镜外科手术创伤血气胸炎症因子应激

    62例门诊针刺促宫颈成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唐冬梅赖德利周胜兰曾小燕...
    354-358,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门诊针刺促宫颈成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12月于该院产科门诊评估,中医科行针刺促宫颈成熟后成功经阴道分娩孕妇62例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按产科指征入院,未行任何措施促宫颈成熟且成功经阴道分娩的孕妇6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孕妇产时情况、新生儿结局,以及试验组刺前后宫颈Bishop评分。观察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针刺后宫颈Bishop评分较针刺前明显升高(P<0。05)。两组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会阴侧切、宫颈裂伤及阴道血肿比例均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使用缩宫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产程、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时长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体重及新生儿窒息比例均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针刺1个疗程的孕妇新生儿体重、使用缩宫素比例均明显低于针刺2个疗程及以上的孕妇(P<0。05)。试验组无一例孕妇发生晕针、血肿、皮下出血、针刺部位疼痛等不良反应。结论 门诊针刺能有效促宫颈成熟,降低缩宫素使用率,且使用后无严重不良反应。

    门诊针刺宫颈成熟Bishop评分妊娠结局

    肿瘤最大径对完全切除术后胸腺瘤远期复发的预测价值

    崔莹珊丁叔波
    359-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肿瘤最大径对胸腺瘤完全切除术后患者远期复发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7年8月在该院行完全切除术的90例胸腺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术前CT测量的肿瘤最大径,分别按临界值4、5、6、7、8、9 cm分组。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无复发生存(RFS)情况,log-rank法进行差异性检验,选出可能对复发有影响的临界值行Cox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5、10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89。3%、78。8%,5、10年疾病特异性生存(DSS)率分别为96。2%、88。1%,5、10年RFS率分别为89。2%、83。0%。肿瘤最大径≤5与>5 cm患者的5年RFS率分别为95。7%、85。3%,≤8与>8 cm患者的5年RFS率分别为91。8%、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临界值为8 cm)、年龄和Masaoka-Koga分期是RFS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肿瘤最大径>8 cm的胸腺瘤完全切除术后复发风险较高。

    胸腺瘤肿瘤最大径复发预后危险因素

    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及影响因素分析

    欧阳梦婷吴雪卿冯佳梅瞿文超...
    365-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NLM)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的基本情况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该院乳腺科门诊及住院的174例NL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明疼痛量表(BPI)、欧洲生活质量协作组癌症核心量表(QLQ-C30)、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进行问卷调查,观察NLM伴或不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人口学资料、疾病特征、生命质量和疼痛情况。结果 174例女性NLM患者平均年龄(33。47±5。49)岁。27例(15。5%)为焦虑状态,7例(4。0%)为抑郁状态,31例(17。8%)为焦虑抑郁状态。NLM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在功能领域(身体、角色、情绪、认知和社会)水平更低,在症状领域(疲劳、恶心呕吐、疼痛、失眠、食欲、经济)持续负担较高,在整体健康状况领域较差,以及疼痛干扰评分较高(P<0。05)。结论 NLM患者存在一定的焦虑或抑郁状态,并与疼痛和生命质量相关。

    非哺乳期乳腺炎焦虑抑郁疼痛生活质量

    集束化干预在中下段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管理中的应用

    邵琼洁景鹏宇谷仲平屈妍...
    371-374,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集束化干预在中下段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胸腔外科2021年3-12月中下段食管癌切除术后行肠内营养患者10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54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肠内营养干预,试验组采用集束化肠内营养干预。治疗1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营养状况[BMI、前白蛋白(PA)、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试验组(9例)发生喂养不耐受少于对照组(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PA、Hb分别为(205。37±63。14)mg/L、(111。06±23。33)g/L,高于对照组的(176。33±70。23)mg/L、(101。23±21。73)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住院时间[(18。45±4。63)d]短于对照组[(23。78±5。0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中下段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管理中实施集束化干预,可降低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和临床结局。

    集束化干预食管癌肠内营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