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城市观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城市观察
城市观察

顾涧清

双月刊

1674-7178

chengshigc@163.com

020-38483119 87596505

510635

广州市天河区龙口东路363号宝供大厦2楼

城市观察/Journal Urban InsightCHSSCD
查看更多>>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以城市研究为主的高端学术期刊,旨在探索城市科学发展的规律和经验,展现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最新理论和趋势,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新型“百科全书”。本刊立足国家中心城市,依托区域大城市群,聚集全球城市研究智慧资源,着力构建城市发展公共智库。本刊以图书的理念办杂志,每期推出一个专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市创新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关系——基于广州与深圳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关联

    钟韵黄思婷
    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定位之一,广州与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两个核心城市,是大湾区科技创新网络的核心节点.以2007—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联系构建网络,本文在区域的创新网络整体性特征基础上,对网络中广州和深圳两个核心节点城市之间的关联性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基于生物医药创新联系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网络,网络密度不断加大,网络中广州与深圳的双核心地位日趋明显,两个核心城市间的创新合作发展速度快于其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两个核心对周边城市的影响存在差异;由微观创新主体构建的广深创新联系网络呈多中心性,网络结构演化趋势呈复杂化和立体化;在广深双核心的创新联系中,发起创新合作的微观主体积极性存在差异.研究认为,推进城市间创新网络建设,形成良好的创新成长"雨林生态",是培育建设创新联合体的重要支撑.

    城市创新网络核心城市创新关联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联合体

    澳门—珠海极点会展产业协同布局研究

    秦婧翁湉源程明远
    1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会展业作为澳门和珠海两地产业合作的突破点,增强协同合作,不仅是对国家实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的重大发展战略的积极回应,也是实现澳门—珠海极点引领带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区域合作、产业关联等相关理论,通过分析澳门和珠海在会展产业方面的优劣势和发展方向,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从会展产业拓展圈、旅游休闲协同圈和后勤服务联动圈三个圈层对澳门和珠海会展产业的空间布局提出具体的布局建议,作为未来探索澳门和珠海两地其他产业协同布局的参考思路.

    澳门—珠海极点会展产业圈层布局极点活力共链行动

    尺度重构视角下经济技术开发区向综合功能新区转型的空间应对——以烟台黄渤海新区为例

    李福映肖健
    2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鼓励和促进经济技术开发区向综合功能新区转型发展,是经开区空间生产转型的内在需求,也是响应国家对经开区发展定位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尺度重构理论视角,以烟台黄渤海新区为例,总结分析经开区向综合功能新区尺度重构的基本逻辑.研究认为,经开区向综合功能新区转型发展的过程,是一次"尺度上移"的过程,通过赋予更高层级的管理权限,重构区域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以及治理关系,形成产业协作有序的功能板块、更高标准的产城格局以及更加扁平化的治理结构.研究发现,烟台黄渤海新区在建设过程中,面临多空间主体及多政策制度并存的治理难题,其空间呈松散发展状态,以及低水平的产城融合特征.据此,文章提出整合港产功能板块、调整产城关系以及实施渐进性治理机制的治理策略,推动新区高质量发展,打造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功能新区尺度重构空间应对产城融合

    超大城市菜市场演变机理研究——基于广州市的实证分析

    张百献罗加加
    4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广州菜市场空间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Ripley's K函数、负二项回归等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从2005年至2020年广州市菜市场空间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广州市菜市场的空间演变呈现出由老城区逐步向外围区域扩展的特征,与广州多中心网络化空间发展格局高度契合.②不同类别的菜市场呈现出不同的空间集聚特征,其中农贸市场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西部,围绕江南果蔬、黄沙水产等大型市场空间进行布局.生鲜超市则根据人口分布特点呈现"团簇状"的集聚特征.零售菜店则沿城市主要生活道路,呈现出"马路市场"的集聚特点.③菜市场空间布局主要受社会经济、区位条件、土地利用和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农贸市场受同类农产品专业市场及商业地价的影响最为显著,生鲜超市受到人口规模和餐饮店数量影响最为显著,零售菜店受人口总量、商业用地规模、餐饮店数量、社会性基础设施数量的影响最为显著.

    菜市场生鲜超市零售菜店空间演变公共空间

    基于整体性保护理论的历史风貌区活化路径探究——来自深圳清平古墟的实践

    童丹黄靖云朱震龙
    5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风貌区作为现代城市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保护与活化的双重挑战.鉴于历史风貌区的独特性与复杂性,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常常遭遇风貌同质化趋势加剧、保护与发展难以平衡、历史原真性丧失等困境.为有效应对这些矛盾和困境,本文引入整体性保护理念,旨在通过强化历史风貌区全域全要素联动,从"空间""文化""产业""社会"四个维度出发,探索一种既尊重历史文脉、又促进现代功能融合的新型保护与更新模式,并以深圳市清平古墟历史风貌区为例,系统性地阐述以整体性保护为核心的活化更新方法及设计策略.

    历史风貌区历史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更新活化清平古墟

    城投平台担保网络风险传导与影响因素研究

    赵玮嘉朱义鑫
    6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是我国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搜集X省2011—2023年间城投平台担保数据,绘制担保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担保网络的拓扑特征、识别系统性重要机构,再利用QAP回归分析法对担保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验证.研究发现:X省城投平台担保网络具有小世界的特征,担保关系易成为系统性风险的潜在隐患;度中心性和结构洞的差异性正向影响担保关系,企业注册地址和企业产业的相似性正向影响担保关系,企业性质的差异性负向影响担保关系.为防范与化解地方城投平台因担保行为存在的潜在风险,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城投平台担保网络风险传导网络分析法QAP回归分析

    城市基础设施风险影响因素与作用路径——基于20个特大城市案例定性比较分析

    杨雪锋魏双双
    8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特大城市基础设施由于复杂网络的关联性使其脆弱性更加显著,在外部风险冲击下,一旦应对失当,不仅会导致基础设施关联系统产生级联灾害,而且会引发风险外溢等问题.在风险社会的语境下,基于特大城市的发展现状,本文针对复杂关联系统基础设施网络的脆弱性,选取国内20个特大城市基础设施风险事件案例,利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解析特大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关联风险的主体性影响因素,揭示政府应急管理各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作用路径,提出"监管执行—应急能力—主体行为—制度规范"四维安全监管模式,以有效提升其应对风险的韧性.

    城市基础设施风险系统关联基础设施脆弱性多案例定性比较分析应急管理

    从"自力更生"到"多方协作":民间志愿组织发展的实现路径

    欧泽森傅承哲张伟坤
    98-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间志愿组织作为治理主体,在社会治理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其发展壮大却仍受登记注册门槛限制和资源稀缺限制.聚焦G市Z组织的发展过程发现:主体动员为民间志愿组织提供情感激励,为其获得公众的关注和支持筑牢基础;社会组织动员发挥枢纽型志愿组织的培育功能,为民间志愿组织提供资源;行政动员利用共青团的政治属性,为民间志愿组织行使创新治理之举构建更大的活动空间.民间志愿组织的发展过程内嵌于"主体激励动员—社会组织吸纳—行政赋能"的实现路径中,实现与枢纽型志愿组织以及共青团的双向互动,对民间志愿组织发展、塑造多元社会治理主体合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民间志愿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动员

    岭南文化的历史转换与区域特征

    左鹏军
    110-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岭南文化的历史演进,经历了长期复杂的过程.其中,秦汉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晚清民国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几次重大转折,不仅对岭南文化本身产生了巨大作用、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变革、历史文化进程.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整体格局中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的区域文化,形成了突出的个性特征,从边缘与求新、多元与自立、务实与超越、兼容与交融、守成与善变、转换与开放所构成的对立统一关系、形成的张力和场域中,可以认识和把握岭南文化时代与区域特征的思想内涵与外在形态.

    岭南文化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区域特征

    乡村社区生活圈的新内生发展路径研究

    殷成志刘露雅
    117-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重要抓手.本研究基于新内生发展理论,通过对北京市S镇X村的历时性研究,从整合资源基础观点、知识基础观点和能力基础观点的角度解释了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中内生与外生动力融合的新内生发展路径.研究发现: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乡村利用既有资源,在内生与外生主体的交互中进行知识生产,其中组织力发挥了协调整合作用,体现了乡村发展的价值观,进而在乡村社区生活圈的建设中开创了一系列新内生创新举措.这一过程有着前馈效应的特点,前一阶段的发展创新举措丰富了下一阶段的村庄资源,实现了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的新内生发展路径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目标提供了实践范本,推动特大城市远郊乡村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的探索.

    乡村社区生活圈新内生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组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