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城市规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

吴良镛

月刊

1002-1329

cityplan@china.com;bjb@planning.gov.cn

010-58323851;58323859/60/67

100037

北京海淀区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北配楼111

城市规划/Journal City Planning Review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管,是我国城市规划界创刊最早、发行量大、权威性最强的刊物。《城市规划》杂志创刊于1977,1999年改为月刊,杂志采用大16开,正文96页。《城市规划》杂志的读者遍布全国各地和10多个国家,订户数量始终居规划行业所有期刊之首。《城市规划》杂志拥有实力雄厚的编委队伍和具备良好素质的编辑队伍,栏目设置丰富多彩、印刷精美。杂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社会效益首屈一指。目前,《城市规划》杂志是建筑科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国家认定专业期刊,而且是建筑科学、地理学国家中文核心期刊。近年来,先后被纳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引索引来源期刊、建设部建筑科技文献综合数据库源期刊、国际建设科技文献数据库(ICONDA)来源期刊。《城市规划》杂志屡获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嘉奖。1995年、1998年、2001年三度被评为建设部优秀期刊一等奖,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并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双效期刊。是读者心目中最好的城市规划类杂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规划信息

    3页

    中华古都营城智慧的创新探索——北京老城总体城市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王建国吴晨杨俊宴陈薇...
    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京老城是东方古都的杰出代表,北京向来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古都历史文化保护仍然面临来自社会、经济、城市定位及交通方式变化等诸方面的压力和挑战.针对东方古都的杰出代表——北京老城,设计通过对北京老城东方营城智慧挖掘探索的研究主线,强调中轴线统领作用的"一轴带两翼"总体布局.在保护与发展并重的规划引导下,设计凝练了北京老城何以杰出的营城智慧——山水格局的自然调和、都城规制的礼制大成、理想城市的市井生活,揭示了北京老城历史传承的重大价值.在此基础上,通过传统城市设计与数字化城市设计技术方法的综合运用,设计进一步诠释了北京老城形态构成的内在规律特征,形成了"营城八法"的北京老城空间解析及价值体系,并最终指导了北京老城空间形态及环境的设计营造.

    北京老城历史文化总体城市设计数字化城市设计活力营造

    双循环背景下城市群的空间重构与规划应对——基于新国家空间理论

    鲁亚楠施德浩张衔春许顺才...
    16-2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新国家空间理论,构建了"资本循环-空间建构-规划应对"的分析框架,审视由"外循环"向"双循环"转变过程中城市群的空间重构需求,提出相应的规划编制策略.研究发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城市群在全球、国家和区域尺度均面临多重挑战.现阶段中国19个国家级城市群在经济循环中需担任不同的角色:成熟型城市群参与外循环,发展型城市群驱动内循环,培育型城市群组织微循环.为实现城市群空间重构,3种类型的城市群需有不同的国家空间工程构建逻辑和规划传导原则,以及国家空间策略部署途径和规划编制重点.本文的研究结果填补了空间规划服务于国家新发展格局的理论空白,从城市群角度为双循环战略提供重要理论和规划支撑.

    双循环城市群空间重构新国家空间空间规划

    "兼容型城镇化"与"新三元结构"——一种解释和分析中国新阶段城镇化的新视角与新框架

    贺旺
    2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转移人口正在经历从远距离迁徙向近域流动转变,从满足家庭生计需要向更高质量发展转变,从公共服务不足向城乡公共服务兼容共享转变.从"人的城镇化"出发,提出"兼容型城镇化"的概念,即动态生活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生产生活方式具有城乡双栖、工农兼业特征,同时享有城市和乡村公共服务的城镇化形态.兼容型城镇化还具有灵活就业、就地非农化、职住空间耦合等特征.这一现象受到城乡二元制度框架下的"推拉均衡"机制、以家庭分工合作为基础的城乡兼容型家庭机制、以文明素质提升和社会跃迁为表征的人的现代化机制的共同作用.案例分析表明,兼容型城镇化包括以特大城市功能外溢为基础的就地兼容型城镇化和以县城为载体的就近兼容型城镇化两种模式.当前,城乡之间呈现出以兼容型城镇化为特征的"新三元结构",引导和促进这个"第三元"健康有序发展,有利于协同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兼容型城镇化城乡双栖工农兼业新三元结构

    社会资本视角下社区规划转型挑战与应对——以广州H社区为例

    赵楠楠刘玉亭王世福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治理的推进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城市大型社区中的社会网络发生重构,地方知识、邻里依恋、社会准则、共同行为等社会资本要素不断积聚.但是,社区规划实践存在制度缺陷与条件缺位,面临社区治理"倒逼"压力.以广州市H社区在"控规调整"中产生的主动式公众参与行动为切入点,通过访谈与问卷调查,深度考察社区规划过程中社会资本的作用特征与规划诉求.实证显示,在规划触媒作用下,大型城市社区中社会资本的作用逐渐突显,表现为公众参与的主动性与社区应对规划干预的能力显著提升,揭示出公众参与机制"错位"与基层治理制度"门槛"等现实问题.因此,深入推进社区规划机制转型,需要创新公众参与机制以适应社区诉求、完善地方知识众筹平台以培育社会资本、深化社区规划师制度以补位基层治理缺口,最终形成多元主体理性协作下的社区规划新模式.

    社区规划社会资本公众参与控规调整地方知识社区治理

    保障性大型社区发展类型与差异——基于人口密度和POI实时数据

    张玲玲王嘉莉徐俊丽
    4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通过城市多源数据手段获取全国范围内五大城市保障性大型社区的人口密度与P0I密度数据,探讨当前社区发展之间类型特征和差异,探寻利用大数据方法监测保障性大型社区发展状况的可行途径.数据结果显示:保障性大型社区的人口增长与人口结构变化之间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人口增长整体在放缓,负增长社区在增多;社区发展目前可以划分为三类,类型与城市归属之间有一定关联,各类型社区建成环境之间存在着差异.

    保障性大型社区社区发展人口密度POI密度

    时空行为视角下道路拥堵机制与策略研究——以上海翔殷路隧道为例

    胡杨王德任熙元陈子浩...
    5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道路拥堵是时间与空间交织形成的复杂问题.在城市空间格局基本定型的背景下,从往往被忽视的时间维度切入,有望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并促进可持续发展.以上海翔殷路隧道为例,利用手机信令数据,从时空行为视角深入剖析道路拥堵的形成机制,并提出"因时因地"的缓堵策略.研究发现,人群活动产生的交通流在局部路段存在复杂的时空叠加和时空转换关系.多组不同出发地和目的地的交通流,经过时间和空间等效转换后发生流量叠加,且叠加后的总流量超过道路承载能力,从而形成拥堵高峰.针对这一问题,根据不同人群出行模式的时空特征,提出刚性错峰和弹性引导等差异化策略,通过多情景设定评估不同策略的优化潜力,为缓堵政策制定提供多情景参考.基于时空行为特征的分析方法和策略思路不仅为道路拥堵治理提供借鉴,也可推广应用于理解和解决城市中的其他复杂问题,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时空行为交通拥堵时空叠加时空转换

    设施需求视角下城市盲道系统构建途径研究——以视障人群为例

    张森苏艳刘晓阳潘海啸...
    6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颁布,开展无障碍设计精细化研究成为提高城市无障碍环境品质的重要发力点.研究突破无障碍设计作为辅助设计的传统思路,以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盲道为对象,从视障人群的活动规律及设施需求特征出发,探索城市盲道系统的构建途径与设计方法.通过随机森林模型、引力模型,开展了视障人群设施需求分析及活动区域预测,从设施构成、活动类型、盲道布局三方面对天津市中心城区的盲道系统进行识别与评估,结合居住地与高相关性设施的引力路径,提出盲道优化布局方案及构建策略,旨在引导城市无障碍设施格局优化,为城市开展空间层面无障碍规划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撑.

    视障人群公共服务设施活动特征引力路径盲道系统

    面向碳中和的自行车出行战略及规划设计研究——基于4个国际大城市的实践解析

    孙婷刘浦佳吕飞
    7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自行车消耗不可再生能源有限,碳排放为零,国际大城市将其纳入日常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积极应对日常出行的碳减排问题,先后制定自行车出行战略与规划、自行车指南或标准,通过优化街道空间环境、培养出行习惯,使得自行车在中短途、甚至长途出行中发挥重要作用.选取哥本哈根、巴黎、纽约、伦敦4个国际大城市作为自行车交通发展与规划设计的代表,解析国际大城市自行车出行战略及目标、核心内容、实施监测与评估,从自行车道、交叉口、停车设施及标识等方面解析自行车出行设计指南或标准.从明确面向碳中和的自行车发展目标、构建自行车发展框架及指南、提升自行车在地区通勤中的作用、培养自行车出行偏好4个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自行车出行交通战略规划设计碳中和国际大城市

    城市医疗设施系统网络韧性研究与规划对策——以郑州市主城区为例

    王纪武沈雨嫣毛旦毅王辰昊...
    90-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高风险阶段,医疗设施系统韧性对于保障不确定压力扰动下的城市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以郑州市为实证,研究城市医疗设施系统韧性的规划方法.首先,基于设施间协同作用的级联性和有向性特征,厘清城市医疗设施之间的韧性协同机制,并构建医疗设施系统的空间有向网络;其次,结合不确定压力的空间扰动特征,应用承载力—负载分配模型,分别模拟"点状压力"和"多源面状压力"作用下的网络韧性变化,发现结构相对复杂的子网络内对网络韧性影响较为显著的设施多分布于设施布局较为分散的区域,而结构相对简单的子网络通常缺乏稳定性;随后,识别出"联系加强型""结构优化型""重点提升型"3类影响网络韧性的重要医疗设施并分析其分布规律、关键韧性协同机制及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规划对策.研究方法与内容对提升我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系统韧性的规划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医疗设施系统复杂网络韧性响应情景不确定压力韧性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