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城市规划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城市规划学刊
同济大学
城市规划学刊

同济大学

董鉴泓

双月刊

1000-3363

upforum@shtel.net.cn

021-65983507

200092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702室

城市规划学刊/Journal Urban Planning Forum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为办刊特色,以刊登城市规划学科最新研究动态为主,致力于推进中国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有机融合推动城市更新财政的可持续

    唐代中
    8页

    第十二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综述

    《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
    10-15页

    城市更新十二诀

    吴志强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更新作为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工作内容,不仅涉及建筑的物理改造,更关系到街区活力的再生、历史文化的保护、经济模式的优化以及城市生命的可持续繁荣发展.基于笔者及其团队多年的城市规划与更新实践经验,提出"城市更新十二决"——一套综合考虑人文关怀、技术应用、政策支持和市场动力的城市更新策略.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这些策略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效果与遇到的挑战,力求为城市更新领域提供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城市更新以人为本精细为要人才配置AI赋能虚实相生

    对地方债的再认识与化解建议

    仇保兴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地方政府庞大债务的形成源于发展的需求和投资的冲动.地方债的问题既是发展派生出来的问题,也是体制问题.应在坚持投资中性的理性基础上展开地方债的分析,地方债务化解过程应基于地方推动政府各类相关改革和制度创新.总结我国地方债务增加的中长期因素,指出当前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特征,深入比较中西方城市资产管理模式以及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提出地方层面债务风险综合化解对策和中央政府层面助推地方债务良性化解的若干建议.

    地方债投资杠杆化解对策建议

    数字孪生技术背景下城市人口底数的精准映射:创新技术框架与规划运用展望

    伍江张逸平袁也汤舸...
    2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孪生是实现国土空间智能规划的基础.与传统的工程技术孪生不同,城市数字孪生因其对象中存在动态复杂的人口社会因素,一直以来在人口底数方面缺乏足够的映射精度.这使得目前的数字孪生技术较难提供精准的人口信息以支持城市规划决策.梳理城市数字孪生发展概况及其技术难点,总结当前主流的人口映射方法及其问题,围绕"真实空间、真实人口、真实需求"的逻辑,提出精准映射城市人口底数的创新技术框架.该框架融合以各类政务数据为主的大量数据源,构建面向政务服务需求的人口底数数字化平台.该项技术有助于实现高颗粒度的城市人口分析、精细化的社区公共品供给以及高质量的国土空间规划.

    城市数字孪生人口底数精准映射创新技术框架规划运用展望

    多学科比较视角下的高铁与跨尺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热点、特征与未来方向

    刘雪丽侯丽刁弥
    38-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铁与跨尺度区域协调发展是多学科学术研究与实践中的共性热点难题,需要多学科知识和技术的融合支撑.超越既有研究议题构建的思路,将规划学、地理学、经济学、交通学等4个学科的比较分析作为主线,采用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分析近20年中文核心期刊上高铁与城市区域跨尺度空间研究的热点、特征与困境.结果表明4个学科研究呈现4方面共性特征:研究理念从注重效率提升过渡到兼顾多维价值,研究内容根植于增长主义发展阶段和各学科自身研究框架构建学术议题,常态化阶段伴随研究逐步深化产生广泛学术争辩,研究方法经历了研究类型的拓展和研究数据的细化.由于研究时序、分析尺度、学科角色、知识体系等方面的原因,现阶段4个学科融合不足,阻碍了高铁与跨尺度区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此,有针对性地提出突破学科分工后未来可能创新的4个理论性研究方向和5个实践性研究方向.

    多学科比较综述高速铁路跨尺度区域协调发展

    "变"与"不变":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制度的政策演进

    唐寄翁郐艳丽石楠
    4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制度对于规范乡村建设行为发挥了重要管控作用,但现实中乡村建设管理问题依然频发.运用内容分析法,以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政策文本为分析对象,基于间断均衡理论框架梳理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制度的政策演进历程,指出在政策图景和政策场域相互作用下,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制度经历了从简易化管理到规范化管理,再到综合性空间管制的管理逻辑理路演变.国家围绕"多规合一"进行的行政体制与执行机制探索改革,在短期内缓解了规划管理之间的矛盾,但未能从本质上解决空间治理制度的"分治"问题.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制度的政策执行问题是复杂性、系统性空间治理制度的体制、机制问题共同作用导致.提出未来可从优化央地管理体制,优化部门协作机制,建立全生命周期用途管制制度,加强规划许可制度的政治性与法理性等方面进行制度优化.

    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制度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政策演进多规合一间断均衡理论

    面向全生命周期的混合用途双层管制体系探索

    程遥韩胜发李继军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城镇空间开发利用进入精细化发展阶段,单一用途开发向混合用途开发成为必然趋势.在混合用途管制实践中,既有体系对于应对混合用途"规建管"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复杂性表现出了一定的不适应性,存在有效的精细化管制工具缺乏、"规建管"环节动态反馈机制缺失、规划管理程序相对僵化等问题.基于这一认知,提出响应混合用地"规建管"全生命周期管理需求,建构土地用途与建筑功能相衔接的双层管制体系;建立单元与地块分层详细规划编制和管控体系,理顺应对土地"规建管"不同阶段用途管制需要做出的响应和预留的接口,完善用途管制对应的正向传导和逆向反馈机制.

    混合用途用途管制全生命周期双层管制

    面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苏州古城人口容量调整与优化

    阳建强杨梓含
    6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阶段苏州古城面临人口老龄化、人口密度过高、人口素质偏低,以及人居环境难以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等挑战,过去基于单一传统风貌保护目标所采取的人口总量控制策略难以适应当下古城保护发展面临的复杂局面.针对苏州古城人口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立足古城传统风貌保护与社会活力提升双方面需求,围绕古城保护发展整体协调、人口结构调整与优化以及宜居生活环境营造等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从人口规模预测、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分布调控、居住空间调整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分布调控等方面,提出古城人口容量调整优化方案与技术路径,以期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和精细地引导古城人口容量管控.

    人口老龄化人口容量社会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保护苏州古城

    面向城市更新的城市设计公众参与数字平台探索——以南京阅江楼片区为例

    杨俊宴张钟虎史宜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本价值观的导向下,公众参与对于城市更新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对于如何洞察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多元主体和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如何精准研判现状问题和多元诉求,如何加深公众参与的深度,仍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城市设计的公众参与提供了新的形式和途径,阐述目前调研、分析、设计和成果感知阶段的公众参与瓶颈,探索建构一种面向城市更新的城市设计公众参与数字平台,通过数字技术辅助公众数据实时采集、集成分析与模拟展示,从而提升公众意见采集、传导、转译和成果感知能力,并以南京阅江楼项目为实证样本,阐述公众参与数字平台的架构、功能及实践反馈.

    公众参与数字平台城市更新城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