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城市交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城市交通
城市交通

王静霞

双月刊

1672-5328

zyutc@263.net

010-58323223/1

100037

北京三里河路9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交通/Journal Urban Transport of China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城市交通领域唯一的专业科技期刊,针对学科综合型、边缘型、交叉型等特点,研究、交流城市交通系统、交通工具和交通管理等方面的新技术、新理念,探讨管理体制和政策改革。刊物面向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营等各相关专业的管理科研以及设计、产品制造部门的广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市交通新基建网络建设展望——目标、内涵与路径

    张晓春安健黄泽李正行...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世界一流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已上升成为国家战略,对城市交通而言,从传统基础设施迈向新型基础设施(以下简称"新基建")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探讨了城市交通新基建网络建设的目标、内涵与路径,强调新基建不等同于抛弃传统价值,仍需紧密围绕服务于人的需求、组织城市高效运行、引领生态战略落地、筑牢网络韧性防线、与新业态同频共振、提升行业管理效能等目标推动建设.从设施-运输-信息-能源四网融合、物理-数字-社会三元空间融合、为设施"规-建-养-运"全面赋能、建立全息认知-全视角评估-全场景推演-全要素调控闭环4个维度出发,解析城市交通新基建网络的构建与运行内涵并展望其发展的未来形态.最后,从规划编制方法与技术创新、新基建网络智能体构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与能源跨网融合角度探讨新时期城市交通的发展路径.

    交通治理新基建数字化转型新业态数字孪生交能融合

    公交专用车道规划管理思辨及公共汽电车交通发展纾困

    孔令斌徐康明陈小鸿关宏志...
    1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上半年,公安部推出10项公安交管新措施,其中包括优化城市公交专用车道管理.北京、深圳、青岛、南通等地陆续发布公交专用车道相关管理措施,引发广泛讨论与关注.围绕公交专用车道管理措施背后的原因与调整的依据,公交专用车道本身的规划、管理与使用问题,以及公共汽电车交通运营困境,特邀城市交通行业专家学者和公共汽电车运营管理研究的一线工作人员以笔谈的形式交流观点.在此基础上,探索在城市存量发展阶段如何建立常态化路权变更规则和评估机制,以及公共汽电车交通纾困之路.

    交通治理公共汽电车公交专用车道公交优先路权公平效率政策

    财务约束下的城市公共汽电车交通可持续发展讨论

    王园园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城镇化增长速度减缓、新兴多元化交通方式竞争以及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影响,城市公共汽电车交通发展面临客流下降、企业现金流紧张等问题.从公共汽电车线网规模、车队规模的增长惯性,运营道路环境、企业经营环境以及对企业的激励机制等角度剖析了面临困境的外部和内部原因.指出公共汽电车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逐步向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过渡.为形成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基础,需要从工业化的技术标准、定量的财务测算以及预算约束下的监管机制三个方面对公共汽电车的运营进行规范.最后,针对当下公共汽电车交通发展困境提出了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的建议.

    公共汽电车可持续发展运营政府监管财政补贴

    上海市公共汽电车票制票价优化对策

    房燕
    35-41,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城市公共汽电车运营普遍面临低票价、高补贴的财务困境.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公共汽电车线路的运营特征,探寻超大城市公共汽电车票制票价优化的突破口.以上海市国有公共汽电车企业运营的线路为例,筛选影响票制票价调整的指标并进行重要性排序.分析不同类型公共汽电车线路的平均乘距、线路长度、客运强度、日均运营里程等指标,研判不同票制结构下公共汽电车线路的运营特征.根据公共汽电车线路类型和功能定位提出两种角度的票制票价优化策略,建议基于乘客出行费用与运输服务成本之间的合理比价关系构建政府、企业、乘客三方合理共担的票价机制,同时提出应配套多样化的票价优惠措施实现完整的票制票价优化过程.

    公共汽电车运营特征票制票价上海市

    广州市老幼群体公共交通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

    柴蕾陈澄静高枫庄财钢...
    42-5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交通资源配置公平性对促进以人为本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以老幼人口密集的广州市主城区为例,运用基尼系数、改进潜能模型与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从整体和局部层面探讨老幼群体公共交通资源配置公平性.结果显示:广州市主城区公共交通资源配置整体处于不公平的状态;可达性较好的格网分析单元多分布于城市轨道交通沿线以及人口分布稀疏的黄埔区和番禺区;从儿童的公共交通供需平衡情况看,需求高、供给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天河区、白云区以及黄埔区的城中村和居住区附近;而对于老年人,需求高、供给低的区域集中分布在荔湾区和海珠区.最后,从区域间公共交通资源均衡配置、公共交通系统优化、适老与适幼化公共交通服务完善3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公共交通可达性公平性老幼群体供需平衡老年人儿童广州市

    基于多源数据的公共汽电车运营评估——以重庆市为例

    王月程娜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汽电车交通系统需要评估现状供给与需求两端的问题,以制定合理的优化方案.通过融合公共交通设施静态数据、手机位置数据、车辆GPS定位数据、IC卡刷卡数据、高德地图API路径规划数据等多源数据构建底层支撑体系.以乘客通勤出行为切入点,从设施能力、运营服务、竞争力水平3个维度构建运营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一种公共汽电车运营评估方法来度量公共交通运营服务优劣势并挖掘潜在竞争力.最后以重庆市某片区为例,深入讨论和分析了现状公共汽电车设施及运营中的不足,尤其是便捷性方面的不足明显,体现为步行距离远、运行速度慢、换乘次数多及候车时间长,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策略.

    公共交通公共汽电车多源数据设施运营竞争力重庆市

    需求响应公共汽车交通在雄安新区的实践

    黄黎晨杨春喜郭长明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需求响应公共汽车交通(以下简称"需求响应公交")具有灵活、高效的运行特征,服务更具弹性和适应性,是公共交通转型发展的有益尝试.从支持雄安新区打造交通强国建设先行区、实现"90/80"绿色出行目标等方面回顾需求响应公交的实施背景.阐述雄安新区需求响应公交基本情况,分析其实施效果.从提高运力与客流需求的时空匹配度、创新服务模式改善出行体验、建立人性化的沟通反馈机制等方面总结雄安新区需求响应公交的主要运营经验和启示.最后探讨了需求响应公交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以加深出行群体对需求响应公交的理解和认同,推动数据融合,保障数据安全.

    公共交通需求响应公交转型发展雄安新区

    公共汽电车复杂网络模型构建与特性分析——以淄博市为例

    王连震张国立石凌云杜亚北...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公共汽电车网络特性对于合理优化线路及站点布局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复杂网络理论,使用L空间、P空间和R空间三种建模方法,分别建立公共汽电车加权网络模型,并利用Gephi软件分析网络的节点度、平均路径长度、聚类系数等静态拓扑参数.进而对淄博市公共汽电车网络进行实例分析,并与不同规模城市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淄博市市区公共汽电车站点网络的度分布符合指数分布,不具有明显的无标度特性,公共汽电车换乘网络和线路网络具有明显小世界特性.居民乘坐公共汽电车出行一次,平均需要经过13.77个站点并换乘1.32次,基本可以满足当前出行需求,但是与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相比仍然存在邻近站点之间连接线路不足、具有换乘功能的站点较少、网络稳定性差等问题.

    公共汽电车加权网络拓扑结构特性分析淄博市

    城市轨道交通站名规划的问题与思考——以深圳市为例

    陈雪枫徐旭晖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车站名称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效应凸显而愈发受到关注,科学的站名规划方法有助于提高命名的准确性、化解站名规划的被动局面.通过对深圳市前三轮轨道交通站名规划的梳理与总结,识别既有站名规划存在的问题:线路功能层次与站名不匹配;轨道交通线网加密地区站名资源不足;原有老地名标识逐渐丢失;站名资源争夺激烈.结合中国其他城市在轨道交通站名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提出3个规划策略:车站命名应强化文化特色和稳定性,规定站名用词的优先次序;协调与轨道交通线网中不同功能层级和不同建设时序线路的关系;明确车站更名管理规定.车站命名的优先次序为:以车站附近历史悠久、知名度高的历史地名命名;以车站所在的区片名称命名;以车站周边长期稳定、具有地标功能的大型城市公共设施命名;以与轨道交通线路垂直相交的道路名称命名.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命名优先次序网络层级建设时序深圳市

    北上广深蓉与东京轨道交通覆盖人口的比较分析

    魏润斌高顺祥许奇贾顺平...
    85-9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城市轨道交通服务与人口分布和城市功能布局之间的关系,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以及日本东京为对象,以距离和时间作为圈层划分依据对比分析了6个城市轨道交通覆盖人口的空间特征,研究了其与城市功能布局的耦合关系.进一步从输送能力的角度定量分析6个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与覆盖人口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轨道交通覆盖人口呈径向递减趋势;15 km圈层之外,中国5个城市轨道交通覆盖人口占区域内全部人口的比值已经低于10%,而东京仍旧高于20%;中国5个城市的主要功能区集中在城市中心区,东京的主要功能区分布较为分散但依旧拥有较高的轨道交通覆盖率,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支撑作用更加显著.6个城市轨道交通的输送能力与覆盖人口从整体上看均呈现正相关性,东京轨道交通的相关性体现为通过更加灵活的交路组织和运力分配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匹配.

    城市轨道交通覆盖人口城市功能布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