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城市交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城市交通
城市交通

王静霞

双月刊

1672-5328

zyutc@263.net

010-58323223/1

100037

北京三里河路9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交通/Journal Urban Transport of China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城市交通领域唯一的专业科技期刊,针对学科综合型、边缘型、交叉型等特点,研究、交流城市交通系统、交通工具和交通管理等方面的新技术、新理念,探讨管理体制和政策改革。刊物面向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营等各相关专业的管理科研以及设计、产品制造部门的广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广州市轨道交通场站综合体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

    刘浦余二威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轨道交通场站综合体规划和建设对筹集轨道交通建设资金、促进轨道交通线网发展、提升车站周边开发强度、避免土地低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全面回顾过去30年广州市轨道交通场站综合体发展历程,总结各阶段轨道交通线网及场站综合体演变特征和实施效果.场站综合体政策机制、理论和实践方法逐渐成熟,同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交通效益.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展望了未来轨道交通场站综合体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思路,包括从网络节点向四网融合延伸、场站综合体由点向面连片开发、存量资源的腾挪改造和开发利用、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由城市到都市圈推广应用.从发展历程来看,对场站综合体发展演变特征、机制政策和规划编制的持续探索有效保障了广州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带动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轨道交通场站综合体TOD轨道+物业四网融合广州市

    人文城市视角下街道空间场所营造效果评价

    周榕
    14-15页

    城市道路全要素设计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刘为卢俊余胡阳芷
    1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道路设计主要强调机动交通的工程性指标,缺乏对人本需求下的街道要素进行系统分析与梳理,无法满足出行者对高品质街道空间的需求.在对国内外街道设计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城市道路全要素设计技术要点,通过构建人群行为与街道品质的交互规律及其与街道要素间的深层映射关系,实现对城市街道空间的精细化设计与优化.《广州市城市道路全要素设计手册》探索建立了一套人本需求下道路分类—功能模块—全要素匹配的城市道路全要素设计体系,形成7大类23小类道路-街道功能分类体系,并总结9个功能模块的推荐形式、适用范围以及设计要点,梳理街道6大系统90项要素的设计指引.以广州市街道改造实践项目为例,阐述了以人为本理念下街道品质评价、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优先设计以及协同一体化设计方法的应用.

    街道设计全要素设计完整街道街道功能分类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广州市

    广州市"窄马路、密路网"街区交通规划提升实践

    曾滢张海林张晓明林兰平...
    28-36,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窄马路、密路网"街区交通规划需要从路网指标、交通组织、设施配置等多方面进行更加精细化的管控.首先,通过总结广州市20余个"窄马路、密路网"街区规划案例,梳理该类街区的空间及交通特征,总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与成因,分析"窄马路、密路网"街区尺度和路网形态对交通组织、设施布局的影响,提出加强"窄马路、密路网"街区交通规划管控的必要性.其次,围绕街区交通效能和出行环境提升,研究形成三大规划提升策略:加强路网指标整体管控、优化街区人车交通组织、精准配置交通设施,并明确街区尺度、支路占比、道路面积率、路网连通性、公共汽车首末站小型化、停车库互联互通等详细管控要求.最后,以广州设计之都三期为例,基于综合评估提出交通规划提升方案.

    交通规划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道路面积率路网连通性场站分离广州市

    基于健步悦骑指数和步行骑行潜力的街道分类研究——以首都功能核心区为例

    舒诗楠盖春英马瑞陈冠男...
    37-4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首都功能核心区提出了建设健步悦骑城区的要求.随着超大城市治理重心下移,有必要以行政区划的街道作为基层治理单元,推动非机动交通个性化、精准化改善.供给层面建立健步悦骑指数评估方法,需求层面建立步行骑行潜力判别方法,以此为基础面向步行和骑行分别构建街道分类矩阵,提出各类街道分类施策的发展目标、改善措施和时序安排.实例分析结果表明,首都功能核心区健步指数偏低、悦骑指数尚可,各街道的指数水平差异较大.针对街道分类,从改善非机动交通基础设施、管控小汽车出行、开展宣传教育体验活动等方面提出差异化的改造建议.

    非机动交通健步悦骑潜力分析街道分类首都功能核心区

    北京健康街道评价方法研究

    崔旭川马瑞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街道是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场所,也是推动街区更新与治理完善的重要领域.以健康街道评价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伦敦健康街道方法进行解读,强调健康街道评价与城市治理、评价结果与实施改善的紧密联系.在伦敦健康街道方法基础上,结合北京实际发展背景丰富评价内涵,提出以居民身心健康为目标,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北京健康街道评价体系,具体包括8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分为必评项、减分项和加分项三类.选取北京市三里屯地区亮马河路段作为试点,对街道现状进行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方案建议.概念设计后评价结果显示,街道安全舒适、空间环境品质、健步悦骑友好等方面指标分数明显提升.最后指出,健康街道评价作为一种规划技术手段将在城市治理领域发展成为潜在的重要工具.

    街道空间治理评价指标体系健康街道非机动交通北京市

    健康街道视角下街道空间更新治理成效评估——以成都市老旧小区周边街道更新为例

    刘丙乾周垠于儒海
    5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城市更新治理工作的切入点.聚焦街道空间更新治理成效,借鉴伦敦健康街道评估指标体系,结合街景图像量化认知和情绪感知技术,从感知安全、出行友好、空间秩序、体验舒适、环境愉悦等维度构建健康街道视角下的街道空间更新治理成效主客观测度框架,并以多时相街景图像为基础构建包含5项一级指标、16项二级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形成面向街道更新治理成效评估的大规模量化测度方法.最后,从空间共治、体验提升两个维度提出街道更新治理策略,一是要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完善街道更新管理运维模式;二是要保障绿色出行空间路权,提升街道空间安全性;三是要整合街道空间要素,优化空间场景秩序;四是要优化街道空间资源配置,塑造出行友好的环境.

    健康街道更新治理多时相街景图像感知成都市

    绿色出行碳普惠研究与北京市实践

    余柳刘莹程颖周瑜芳...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推动公众绿色出行、引导全社会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是促进城市交通低碳转型、支撑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既有碳排放管理体系主要聚焦生产端的重点行业和企业,针对居民出行等消费端的碳减排管理仍存在空白,亟须创新机制和发展模式.阐述碳普惠内涵与交通出行领域碳普惠的发展现状,从治理、计量、引导方面分析交通出行碳减排的难点.基于行为激励理论中的综合激励模型,研究绿色出行碳普惠的理论逻辑与体系框架,并对北京市绿色出行碳普惠实践进行分析.从设计遵循碳市场交易规则的运行机制、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技术体系、不断拓展碳普惠适用场景与用户规模、创新可持续商业模式4个方面提出中国大城市发展绿色出行碳普惠的建议.

    绿色出行碳普惠碳交易综合激励模型MaaS平台北京市

    基于改进浮动单元的城市职住平衡时间尺度估计——以广州市为例

    孙泽彬陈子睿熊思敏陈传禹...
    7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已有研究对城市职住平衡的测度往往存在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且忽略了交通网络在职住联系中的媒介作用.提出一种改进的浮动单元法,构建基于道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数据集,以时间为职住分析尺度生成浮动单元,运用手机信令数据对职住平衡进行测度.以广州市为例,对就业中心和居住区的职住平衡时间尺度进行估计.研究发现:广州市中心城区职住平衡时间尺度分布呈圈层式空间特征,职住平衡时间尺度从一级就业中心向外围先减小再增大;城市轨道交通缩小了就业中心的职住平衡时间尺度;一级、二级(不处于一级就业中心的辐射范围内)和三级就业中心的职住平衡时间尺度分别为32~40 min、14~28 min和10~20 min,而居住组团的职住平衡时间尺度主要依附于就业中心且受到城市轨道交通的影响.最后,提出在合适的时间尺度下对职住空间结构进行评估和优化住房和就业等资源配置,并重视城市轨道交通对职住空间结构的影响.

    交通规划职住平衡时间尺度浮动单元交通网络可达性城市轨道交通手机信令数据广州市

    更正

    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