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城市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城市建筑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城市建筑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刘丽奇

半月刊

1673-0232

uazazhi@vip.163.com

0451-51857755

1500076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大街640-1号金爵万象1期1号楼2309室

城市建筑/Journal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查看更多>>《城市建筑》(简称UA)(国际刊号ISSN 1673-0232,国内刊号CN 23-1528/TU,邮发代号14-23,半月刊)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黑龙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主办的一本面向建筑规划学科等领域的拥有自主版权的学术期刊。《城市建筑》始终秉持创新创优、引领未来的办刊理念,以推介中国建筑文化、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为己任,提倡科学民主的学术作风,促进当代建筑创作繁荣,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为中国建筑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做出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视角的风景区价值核算

    张丹阳魏民
    7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两山"理论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思想,贯穿到经济、社会、政治与文化的各方面与全过程."两山"理论体现了我国在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方面的重大转变,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价值指引.风景名胜区作为国家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是最公平的生态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文章以"两山"理论为基础,以实现风景区的生态产品价值为目的,尝试构建风景区的生态产品价值体系,探讨其价值核算框架与方法,以期为风景区未来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新思维、新路径,更好地顺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方略与部署的要求.

    "两山"理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风景名胜区价值核算

    高校教学区空间使用状态及景观改造策略研究——以广州大学大学城校区为例

    刘旺赵阳季可夫杨嘉豪...
    8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百度热力图为基础,获取百度热力图并对其赋值量化分析,观测校园空间的人口活力值,对广州大学大学城校区的校园建筑与绿地的人口活跃度进行分析、评价与研究,并论述其原因.通过分析广州大学教学区空间的使用强度规律和使用者行为特点,提出关于岭南地区高校建筑与绿地高效结合的设计策略,为高等学校教学区的规划或更新改造,绿化、基础设施的布局提供参考.

    百度热力图空间使用强度人口活跃度设计策略

    超级校园的在地性设计——径山高级中学项目设计启示

    应倩陈建严雪姣
    8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引发了教育体制的快速改革,而新的教育理念则带来新的建设要求,进而引发了建筑师对教育建筑的新思考.文章以浙江省杭州市径山高级中学的项目设计为例,探讨超大尺度的高中校园设计,如何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实现建筑的"在地性",并平衡课内与课外、教学与运动、学习与生活,使校园成为微型城市,激发学生的个性与学习主动性.

    超级校园在地性平衡城市性

    基于空间句法的轨交站点人流空间分布研究——以南京新街口为例

    居少捷孙琳珊
    87-89,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轨道交通为市民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站点空间需要进一步优化.为预测站点内人流的空间分布,研究将空间句法理论中的凸空间模型转换为距离模型,建立了一种评价平均步行距离的方法,并利用这一指标反映人流空间分布.平均步行距离指该空间到达全部目的空间的最近距离的平均值.研究发现,新街口站点整体步行距离合理,换乘效率高,能比较均匀地分散人流,但部分空间仍存在易拥堵、人流稀少、缺乏活力等问题.因此,提出重点提升局部运力、置入目的性空间、调整通道路径等优化策略.

    轨道交通站点凸空间步行距离空间分布

    "艺术+商业"模式下的工业遗产改造策略——以哈尔滨西城红场为例

    李金羽胡沈健
    9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国产业转型及存量更新的大背景下,工业遗产的转型改造势在必行.相较于传统的商业空间,艺术文化的介入除了能够优化空间环境,更为消费者带来新奇的体验,满足其对艺术文化的精神追求.以哈尔滨西城红场为研究对象,从其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其"艺术+商业"模式下的改造意义,并结合现场调研内容,从新旧元素融合、空间组织和氛围营造三个方面归纳总结了该模式下的工业遗产改造策略,以期为相关工业遗产的商业化改造开发提供设计思路.

    工业遗产艺术+商业西城红场新旧元素融合空间组织气氛营造

    基于空间句法的新城市主义实践案例对比研究

    邹邦涛王思雨
    94-96,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新城市主义理论在美国兴起,其主张塑造紧凑型社区,解决城市无序扩张、公共空间衰落等发展问题.研究基于新城市主义及空间句法理论,通过梳理美国新城市主义的形成背景及邻里开发模式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对滨海新城、温莎镇、肯特兰镇三个典型案例进行量化分析,探讨美国早期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聚居形态特征,试为国内住区规划提供参考.

    新城市主义住区聚居形态空间句法

    形式表现之外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再解读

    魏少斐
    9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革命后技术飞速发展,带动了媒体与影像的扩张,使得建筑艺术越来越成为单一的视觉艺术表现,脱离其真实与意义的形式语汇,但这些已经成为阻碍建筑艺术进步的一大瓶颈.文章以蓬皮杜艺术中心为例,从信息交换、机械化与符号化、拟像序列的视觉影像三个角度,论述蓬皮杜中心如何在建筑形式表现之外的领域进行建筑艺术的自我表达,反纪念碑式地建立一场文化"内爆",成为一场由人群、信息与符号交织的大型艺术展示,并为信息化与拟像化程度更甚的当代建筑艺术表现提供新的思路.

    蓬皮杜中心信息交换符号化拟像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社区韧性发展策略

    蔚洪波陈稳亮刘想想
    10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乡发展两极差异化,十九大提出推进城乡融合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战略.韧性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为乡村地区应对社会生态脆弱性和风险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文章基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梳理了韧性理念的演变历程,归纳总结了构建韧性社会生态系统所需的属性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社区发展的契合性,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社区嵌入韧性视角,应从社会生态系统内外的韧性特征为引导发展可持续策略,以期为乡村社区韧性发展提供参考.

    乡村振兴韧性乡村社区社会生态系统

    历史文化要素保护下公众参与在地性策略探讨

    郑忠齐
    104-10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文化要素扎根于城市文化的土壤之中,对历史文化本身的内核进行深刻解读对于要素保护层面的精准把控至关重要.城市的公众参与城市的规划与管理是推动历史要素保护、塑造群体记忆整体保留的重要抓手.文章提出政策在地性策略包括政策的地域性和落地性两个维度,通过研究公众参与政策在地性对历史要素保护的作用,分析公众参与政策在地性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建构了以政府层面—保障政策、市场层面—整合政策和社会层面—激励政策为基础的我国公众参与政策在地性的策略.

    公众参与历史文化要素政策在地性

    秦巴山区小城镇发展潜力评价方法研究——以略阳县为例

    姚洁李青泽陈诗涵雷雨颂...
    10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国土开发空间结构、解决"三农"问题中担当重要角色.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镇发展潜力评价方法是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合理落实上位空间规划指标、有效指导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一环.文章针对秦巴山区的地域特征,以略阳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提出在现状城镇化的基础上结合"城镇优势度分析—发展潜力评价—空间布局优化"的小城镇空间结构建构思路,从5个维度遴选17项指标,构建城镇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