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城市设计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

双月刊

城市设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主编的话

    王英
    3页

    数字化与空间——在德国寻找空间含义

    克劳斯·昆兹曼何钦一
    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转型将影响世界各国以全球市场力量和政治权力利益为主导的空间和聚落结构的发展.然而,与其他国家相比,德国仍然是一个数字沙漠.为了寻找德国的空间含义,本文概述了快速推进的数字化将带来的4个空间类别的空间变化,分别是大都市地区、这些地区的城市中心、郊区地区和更广泛城市地区的士绅化农村空间.这些总结是根据这4个空间类别的报告编写的,由于疫情流行造成的加速数字化,这些空间类别也将发生特殊的变化.

    数字化空间类别空间规划师教育士绅化农村空间

    科幻小说——城市想象力的来源

    CJ Lim吴逸欣
    1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幻小说是一种现实推理性的文学,它具有预见性,常常可以预测那些从未实现的未来景象,也蕴藏着对过去和现在的批判和审视.富有想象力的科幻小说往往先于现代技术和城市出现,并且远超狭隘流行文化定义中的宇宙飞船和星际争战.科幻小说曾有许多对未来科技的成功预测,例如原子能的诞生.科幻小说作家推测征服宇宙新空间领域的可能性,为文化相关的想象做出贡献.在科幻作品中,基础设施的物理规模常常被用作一种文学手段,常用以扩大想象的范围和场境的强度.随着气候变化、大规模人口迁移和全球性住房危机的加剧,今天的人们对未来的推测与愿景更应该汲取科幻小说的预测力量与雄心.

    科幻小说城市想象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基础设施

    面向协同治理的存量空间规划转型——海淀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创新服务圈试点地区有机更新研究

    刘巍李明玺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期,对当前的城乡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城市存量地区的复杂特征和回归人本的转型需求,存量空间规划作为维护公众利益、协调空间利益的公共政策,迫切需要在规划过程、规划方法等方面加快转型与创新.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针对城市建成区如何更好地优化配置现有的资源要素,提升科技创新活力及城市氛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提出了海淀双圈营造的思路.文章结合过去5年围绕海淀双圈营造的实践与研究,以协同治理为分析视角,透过规划政策制订、实践案例跟踪、多元主体访谈等维度,对存量空间规划本身的定位作用、规划实施的机制特征、多元主体的协作互动等问题进行剖析和反思,提出针对未来存量空间规划的转型思考.

    协同治理社区生活圈创新服务圈存量空间规划

    以小微空间切入的北京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与治理探索

    侯晓蕾姚莉莎苏春婷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旧社区更新是当前我国城市更新存量发展阶段的重要内容,是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工作,也是实施创新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社区公共空间是老旧社区微更新的重点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北京为例,从老城社区和老旧小区两个方面,以小微空间切入,对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与治理进行系统探索.不同于以往老旧社区综合整治工程的大投资和面面俱到,以小微空间切入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强调从小做起,以社会治理为视角,以小场地微空间作为锚点,以局部撬动全局,对老旧社区进行小投资逐步微更新.相关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老旧社区更新提供借鉴,提高居民社区感和归属感,促进我国老旧社区更新治理和精细化提升.

    小微空间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规划设计社会治理

    首都核心区老旧平房院落室外适老化空间的营建思考——以"崇外6号地"为例

    温芳张勃庞雨娆
    5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聚焦首都核心区老旧平房院落室外环境的适老化改造,提出室外适老化空间营造应与城市更新同向而行.以东城区"崇外6号地"为例,首先对老年居民的居住条件、生活品质和心理状态等要素进行较为全面的观察与调查,并归纳低收入老年群体的特质.通过对建筑整体状况的把握,发现室内居家和养老设施空间适老化情况均不能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室外环境成为老年人活动的主要空间.通过对室外老年居民行为空间的深入调研,探讨以实施为导向的平房住区室外"适老支持空间"的内涵与范畴,找出该地块支持和不支持老年居民室外活动的空间,总结营建原则和方法,为老旧平房院落住区室外环境的改造治理提供参考.

    平房院落低收入老年人室外环境适老化空间

    港城融合下的鹿特丹港存量资源利用与韧性发展研究

    陈彦祺任云英刘慧韩柯...
    6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港口是城市的重要资源,城市作为孕育港口的重要空间载体,港口的存量资源活化利用是港口城市韧性发展的重要抓手.因此,蕴藏无数生存智慧的鹿特丹港,将提高人居环境韧性寄期望于港区土地的存量资源利用上.结合鹿特丹港的发展趋势,梳理河道、港口、淤泥、与人的关系,以场地重大生态问题、文化脉络、社会发展趋势为线索,以治愈淤泥创伤,使淤泥获得"重生",提高陆海生态修复能力为目的.通过固定化处理技术对淤泥进行资源化利用,并结合未来场景化设计整合相关优势存量资源.再将现有的淤泥生态环境进行分类,与鹿特丹港的文化脉络、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构建出能够适应不同污染防治区域的优化策略,实现边界与内部根系结构贯通下的存量资源利用,营造出柔性化、品质化、人性化的可持续发展型港口城市.

    鹿特丹港存量资源再利用淤泥治理港口疏浚设计韧性城市

    记忆游叙——基于事件空间理论的武汉四美塘片区工业遗产更新设计

    吴钧莎李敏稚
    7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遗产具有历史、文化、科技等多方面价值,作为城市化的印记,在地域性空间认同和情感认同方面有着不可忽略的社会影响.现阶段城市更新向存量优化和精细化设计迈进,因此保护和再生工业遗产空间具有重要意义.事件空间理论以历史为线索,串联空间组织,形成空间体系,能够有效增强片区空间的完整度和认同感,但在我国城市更新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以武汉四美塘片区工业遗产空间更新为例,通过分析工业遗产空间与事件空间理论的耦合性,从叙事要素梳理、功能转化和空间转译等不同环节深入探究,提出事件空间的结构构建方法和记忆空间的复兴创新策略,以期为事件空间理论在工业遗产空间更新中的应用路径提供参考.

    事件空间理论空间叙事工业遗产空间记忆空间复兴武汉四美塘

    城市畸零空间的有机更新研究——以淄博市为例

    傅厚苇李骥石亚灵
    8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区域性的产业结构转型和高速城镇化衍生的空间发展失衡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存在着大量尺度迥异、缺乏有效利用的不确定空间,其在城市形态学研究中被称为畸零空间.基于存量资源再利用的观点,畸零空间的有机更新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的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聚焦畸零空间的形成动因,进一步梳理其理论脉络,并以淄博市为实证案例,引介了该市探索有机更新城市畸零空间的有益尝试.基于存量资源适应性利用、新产业业态引介和公共资源植入全面分析其特征,以期为我国城市开发畸零空间隐藏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证借鉴.

    城镇化畸零空间有机更新适应性利用淄博

    巨构空间转型的多重可能——上海世博园"一轴四馆"区空间重构的教学实验

    蔡永洁王志军许凯张智文...
    98-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同济大学本科毕业设计以上海世博会"一轴四馆"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的加密完成重构,进行了一次在巨构建筑空间中补充日常性的探索.实验以形态类型学作为设计操作工具,针对尺度失衡、活力缺失的空间问题,从宏观结构、中观街坊、微观建筑设计3个层面展开.通过"网格""坊中市""类型拼贴"3组方案,探寻"一轴四馆"区域再城市化改造的多重可能,以期营造出尺度宜人、功能混合的多样空间,使其从被巨构建筑控制的消极空间转型成高密、多样、日常性的城区.

    世博园"一轴四馆"区空间重构加密日常性多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