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创伤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创伤外科杂志
创伤外科杂志

蒋耀光

双月刊

1009-4237

traum9910@yahoo.com.cn;jts200808@sina.com

023-68706804;68757484

400042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支路10号

创伤外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Traumatic Surge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反映创伤外科内容的学术性公开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主要内容包括创伤外科临床和基础研究的论著,创伤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救治方面的论著、综述、报道等,创伤诊断与救治经验总结,国内外创伤救治和研究的新理论、新进展方面的综述、简介等,创伤救治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介绍,与创伤外科有关的病例报告、专题讲座、学术讨论、消息报道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高水平急诊大平台建设推动急诊创伤医学的高质量发展

    白祥军杨帆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现代急诊医学起步虽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在急诊3.0时代,急诊科的核心价值观是以需求、问题、危重度、"时间线"和"时间窗"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五大中心"为抓手构建院前院内一体化高水平急诊大平台.努力整合高水平救治平台、高水平技术能力、高素质人才队伍、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高水平管理能力和高效率运行能力,进一步推动急诊创伤医学和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急诊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急诊外科创伤外科创伤中心高质量发展

    关节镜下无结锚钉固定治疗军事训练伤致肩关节Bankart损伤

    杨瑞郑铁刚贾艳辉徐文彦...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无结锚钉固定治疗军事训练伤致肩关节Bankart损伤并前向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陆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骨科2019年11月—2022年3月收治的69例肩关节Bankart损伤并前方不稳患者资料,其中男性68例,女性1例;年龄18~40岁,平均27.8岁;均为军事训练伤.受伤至手术时间1~120个月,中位数(P25,P75)为12(7,18).关节镜下无结锚钉对肩关节前方撕裂的关节囊-韧带-盂唇复合体提拉紧缩缝合,记录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时的关节活动度,采用Constant-Murley和Rowe评分系统对双侧肩关节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定期复查肩关节MRI和X线片.结果 患者均获得12~40个月门诊随访,平均24.3个月.患者均恢复日常工作,80%的患者恢复到了伤前的训练水平,10%的患者训练轻度受限,7%中度受限,3%重度受限.术后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显示手术侧和健侧肩关节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4±6.1)分vs.(93.5±1.4)分,P>0.05],Rowe评分手术侧和健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8±6.2)分vs.(95.6±2.0)分,P>0.05];与健肩(手臂贴着身体,肘关节屈曲90°)相比,手术侧外旋平均丢失3°(0°~8°).随访X线片和MRI未见无结锚钉出现松动、脱出,未发现盂肱关节退行性关节炎的征象.结论 关节镜下采用无结锚钉固定治疗军事训练伤致肩关节Bankart损伤并前向不稳效果确切、可靠.

    Bankart损伤军事训练伤肩关节前向不稳无结锚钉关节镜

    征稿启事

    11,66,80页

    美英军队在现代战争中的非战斗减员

    李越赵永博张洁元李兵仓...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军队的非战斗减员包括疾病和非战斗损伤(DNBI)、非战斗损伤(NBI)和非战斗死亡(NBD)3种情况.本文回顾近二十多年来公开发表的英文文献,归纳了美英军队在现代战争中因DNBI、NBI和NBD造成的非战斗减员,总结了战争期间的疾病谱、损伤类型、损伤部位、损伤原因和死亡原因,提出了影响非战斗减员的各种因素,以期为国内有关工作者的未来工作和研究提供参考.

    军队疾病和非战斗损伤非战斗损伤非战斗伤亡

    可视化信息交互系统在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效果评价

    李兴珍党星波苏晓丽密弘飞...
    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可视化信息交互系统在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1日—2021年9月30日陕西省人民医院院前急救科未使用可视化信息系统的11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前急救,男性78例,女性34例;年龄18~74岁,平均43.1岁;道路交通伤81例,高处坠落伤16例,刀砍伤12例,爆炸伤3例.2021年10月1日—2022年9月30日的10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应用可视化信息交互系统,该系统包含院前急诊可视化、救护车版、急诊室版、医护版、实现信息共享及数据沉淀,完成质控数据上报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观察组应用该系统进行院前院内患者信息传输、病情评估衔接及院前病历书写,男性75例,女性32例;年龄18~74岁,平均44.9岁;道路交通伤79例,高处坠落伤15例,刀砍伤10例,爆炸伤3例.比较两组患者院前院内衔接相关指标、抢救效率相关指标、院前病历完成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院前诊断时间、院内预警准备时间、院内交接时间短于对照组[(5.0±1.7)min vs.(7.9±1.8)min、11(8,14)min vs.18(16,19)min、(3.3±0.9)min vs.(4.7±1.3)min,P均<0.05],而到达院内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急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5%vs.87.5%,P<0.001);观察组的急诊手术准备时间、院前病历完成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病历完整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失血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可视化信息交互平台的使用,可提升严重创伤院前救治效果,院前院内衔接顺畅,可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院前病历质量.

    严重创伤可视化信息交互系统院前急救

    实时远程会诊系统对严重交通伤救治的应用效果研究

    梁伟谢芬余红标郁毅刚...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增强现实(AR)技术的交通伤医疗资源共享平台在交通伤患者处置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20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急诊科应用基于AR的交通伤医疗资源共享平台模式救治严重交通伤患者56例(观察组),2012年6月—2016年5月该平台启用前严重交通伤患者68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按创伤中心严重创伤患者常规救治流程进行规范救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院前"120"急救医师利用实时远程视频会诊信息系统实时传输患者情况,院内急救专家根据实时音视频远程指导事发现场与运送途中抢救,指导包括建立人工气道、损伤控制性复苏、大血管夹闭等救命性操作.比较两组患者急诊室滞留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漏诊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会诊次数,在呼吸机使用、抢救、休克、器官功能障碍等方面的发生率,抢救成功率及病死率.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ISS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诊室滞留时间(18.8±5.4)min、入院至手术时间(44.1±9.1)min、住院天数(21.5±3.4)d均短于对照组(27.0±4.1)min、(62.6±7.2)min、(31.0±5.6)d(P<0.05);观察组漏诊发生率12.5%和并发症发生率19.6%低于对照组30.8%、38.2%(P<0.05);观察组会诊次数(1.2±0.2)次少于对照组(2.1±0.3)次(P<0.001);观察组呼吸机使用(21.4%)、抢救(19.6%)、休克(17.8%)、器官功能障碍(23.2%)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39.7%、44.1%、38.2%、42.6%(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89.3%高于对照组82.4%(P<0.05),病死率10.7%低于对照组17.6%(P<0.05).结论 基于AR技术的交通伤医疗资源共享平台模式在急诊室滞留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漏诊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会诊次数,在呼吸机使用、抢救、休克、器官功能障碍等方面的发生率,抢救成功率,病死率等方面均优于该平台启用前,降低了患者的漏诊和并发症风险,在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方面有更好的效果.

    交通伤增强现实技术医疗资源共享

    基于全流程仿真创伤救治模拟演练下的县域医院创伤救治现状分析

    金平李子龙张连阳
    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仿真创伤全流程早期救治模拟演练分析我国县域医院创伤救治能力现状.方法 2018年7月—2022年7月在全国40家县域医院举办了中国创伤救治培训基层版(China trauma training basic,CTCT®-B),培训包括仿真的创伤早期全流程救治模拟演练.本研究对演练中创伤院前急救、院前院内信息联动、院内早期评估与处置、院内救治模式和流程、影响救治结局因素等进行归纳统计分析.结果 40家县域医院,其中二级医院29家,三级医院11家;院前急救模式:依托型32家,指挥型6家,独立型2家;院前急救能力方面:院前规范处置31家,不规范处置7家,不处置2家;院前院内信息联动方面:电话/微信24家,院前急救系统8家,中国创伤联盟紫云系统6家,无信息交互2家;院内交接和早期评估:能够按照创伤救治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评估和处置23家,不规范17家;创伤救治模式方面:以急诊科为主导的多学科会诊模式34家,创伤科主导的创伤救治模式4家,专科主导多学科会诊模式2家;实体创伤病房6家,急诊病房23家,无病房11家;40名模拟创伤患者16人死亡,其余存活,死亡原因为早期评估和处置不规范,输血流程不合理、创伤相关核心技术缺乏,有效运行的创伤多学科团队缺乏.结论 县域创伤救治过程中存在创伤早期评估和核心技术不足、缺乏院内高效的多学科救治团队、创伤集中收治模式尚未普及等问题,亟须重视解决.

    创伤和损伤县域医院模拟演练创伤培训

    封面故事

    30页

    虚拟现实康复锻炼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术后恢复中的应用研究

    王艳李朝明杨平亮夏勋...
    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虚拟现实康复锻炼(VR-RE)在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术后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择2020年7月—2022年6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TBI患者86例,男性64例,女性22例;年龄28~60岁,平均46.6岁;道路交通伤62例,高处坠落伤18例,打击伤4例,其他2例.依据锻炼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RE组[43例,行常规康复锻炼(RE)]、VR-RE组(43例,行常规RE+VR-RE).RE主要行床上锻炼、转移锻炼、床旁站立锻炼、床旁行走锻炼及日常能力锻炼等.VR-RE组主要行RE+搬运物体、驾船、接椰子、乘坐汽车、躲避训练及整理家务等模拟训练.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及术后7d GCS.观察两组锻炼前、锻炼8周后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精神状态,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CH-L1)等神经损伤因子水平.结果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63%vs.9.30%)及术后7d GCS[(11.18±1.22)分vs.(11.02±1.20)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锻炼8周后,VR-RE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Rankin评分均低于RE组[(11.64±1.35)分vs.(15.79±1.90)分、(1.89±0.21)分vs.(2.49±0.27)分,P<0.05].锻炼8周后,VR-RE组简式Fugel-Meyer(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均高于RE组[(95.38±9.87)分vs.(88.64±9.24)分,(48.94±5.17)分vs.(42.66±4.60)分,P<0.05].锻炼8周后,VR-RE组Barthel指数(BI)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均高于RE组[(9.13±0.94)分vs.(6.74±0.70)分、(26.19±2.93)分vs.(21.91±2.43)分,P<0.05].锻炼8周后VR-RE组血清GFAP、NSE、UCH-L1水平均低于RE组[(1.83±0.21)pg/mL vs.(2.29±0.25)pg/mL、(15.37±1.85)ng/mL vs.(20.64±2.28)ng/mL、(0.76±0.09)ng/mL vs.(0.95±0.12)ng/mL,P<0.05].结论 VR-RE可促进TBI患者术后损伤脑神经修复,改善其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精神状态,提高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

    创伤性颅脑损伤虚拟现实康复锻炼术后恢复

    一种锁定加压胸壁外固定装置在连枷胸早期救治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宋斌施永周陈明志廖金平...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一种锁定加压胸壁外固定装置早期固定连枷胸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陆军第72集团军医院心胸外科2017年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42例以创伤性连枷胸患者为主的胸部创伤患者临床资料,按照固定方法的不同分为传统治疗组和锁定加压治疗组(各21例).传统治疗组采用胸带加用棉布毛巾折叠后压迫骨折处行外固定,男性14例,女性7例;年龄19~78岁,平均49.6岁;道路交通伤9例,挤压伤7例,高处坠落伤5例.锁定加压治疗组采用一种锁定加压胸壁外固定装置(由一种装有可调节卡扣的胸部护板与一次性气管插管组成)行外固定和引流,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22~80岁,平均51.2岁;道路交通伤11例,挤压伤6例,高处坠落伤4例.对两组患者的VAS及血气分析指标、肺部并发症、胸廓畸形、住院时间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后24h锁定加压治疗组与传统治疗组的VAS[(3.05±2.13)分vs.(7.25±2.06)分],PaO2[(76.35±8.52)mmHg vs.(51.23±7.02)mmHg]、PaCO2[(32.64±3.23)mmHg vs.(49.06±4.46)mmHg]、SpO2[(92.60±2.50)%vs.(81.05±3.40)%],治疗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28.6%(6/21)vs.80.9%(17/21)],胸廓畸形发生率[52.4%(11/21)vs.100.0%(21/21)],住院时间(16.2±4.5)d vs.(28.0±6.3)d,以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该种锁定加压胸壁外固定装置在连枷胸早期救治中能有效稳定胸壁,减少患者痛苦,缩短住院时间,临床效果显著.

    连枷胸胸壁外固定早期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