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创伤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创伤外科杂志
创伤外科杂志

蒋耀光

双月刊

1009-4237

traum9910@yahoo.com.cn;jts200808@sina.com

023-68706804;68757484

400042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支路10号

创伤外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Traumatic Surge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反映创伤外科内容的学术性公开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主要内容包括创伤外科临床和基础研究的论著,创伤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救治方面的论著、综述、报道等,创伤诊断与救治经验总结,国内外创伤救治和研究的新理论、新进展方面的综述、简介等,创伤救治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介绍,与创伤外科有关的病例报告、专题讲座、学术讨论、消息报道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创伤外科杂志》关于伦理委员会的审批以及知情同意的要求

    42页

    关节镜下三点缝合前交叉韧带治疗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效果及术后功能评价

    潘魏巍张志凌严惠强尚旭亚...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关节镜下运用三点手术缝合前交叉韧带(ACL)方法治疗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对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海军第二医院关节骨科收治的101例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男性45例,女性56例;年龄19~62岁,平均48.6岁;道路交通伤33例,运动损伤32例,其他36例.信封法随机分两组:两点缝合组(n=51)行关节镜下ACL传统两点缝合术,三点缝合组(n=50)行关节镜下ACL三点缝合治疗,术后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随访1年.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负重开始时间,比较组间VAS、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评分、SF-36健康调查简表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间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点缝合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负重开始时间均短于两点缝合组[(4.55±0.65)月vs.(4.91±0.46)月、(8.99±2.11)d vs.(10.22±2.12)d、(36.55±5.56)d vs.(44.23±6.15)d,P<0.05].两组VAS在治疗和康复训练后均较术前下降,且术后3d及术后7d三点缝合组VAS低于两点缝合组[(3.66±0.71)分vs.(4.26±0.64)分、(1.88±0.66)分vs.(3.33±0.34)分,P<0.05].经治疗及康复训练,两组IKDC评分、Lysholm评分均有所升高,且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三点缝合组的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均高于两点缝合组[IKDC评分:术后1个月:(61.09±2.48)分vs.(49.88±3.65)分、术后6个月:(75.22±3.31)分vs.(66.33±2.78)分;Lysholm评分:术后1个月:(67.66±3.21)分vs.(56.88±3.64)分、术后6个月:(82.11±3.56)分vs.(69.45±4.66)分,P<0.05].在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后,两组生活质量均有所提高,且与两点缝合组相比,三点缝合组各维度评分均升高[物质生活:(60.11±5.98)分vs.(69.77±6.12)分、躯体:(69.44±6.45)分vs.(78.11±4.55)分、心理:(67.22±7.16)分vs.(78.33±6.89)分、社会功能:(61.23±8.78)分vs.(71.23±6.16)分,P<0.05].三点缝合组术后畸形愈合、伤口感染、关节僵硬、神经损伤总发生率低于两点缝合组(6.0%vs.19.6%,P<0.05).结论 关节镜下运用三点手术缝合ACL方法治疗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的效果优于传统ACL两点缝合,术后膝关节功能评价及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传统ACL两点缝合组.

    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三点手术缝合传统ACL修补关节镜术后功能评价

    经前外侧扩展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效果分析

    刘刚吕永祥李子昂朱自强...
    4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经前外侧扩展入路在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21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62例,男性39例,女性23例;年龄24~79岁,平均55.9岁.病程11~14d,平均12.1d.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改良组(33例)和传统组(29例),改良组经前外侧扩展入路治疗,传统组经传统前外侧入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及随访过程中影像学、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平均13.5个月.改良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显著优于传统组(86.89±1.32)min vs.(96.97±1.79)min、(94.70±6.27)mL vs.(218.59±8.47)mL(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70±1.27)d vs.(13.59±2.47)d,P>0.05].改良组完全负重时间、末次随访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SS)和关节活动度(ROM)评分显著优于传统组(100.25±8.33)d vs.(150.24±9.42)d、(94.57±0.47)分vs.(88.39±0.46)分、(124.42±0.46)分vs.(115.39±0.41)分(P<0.05).两组患者Rasmusse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19±0.58)分vs.(15.64±0.49)分,P>0.05],末次随访显示,改良组胫骨平台角、后倾角显著大于传统组(88.56±1.63)°vs.(85.54±1.39)°、(12.84±0.48)°vs.(11.02±0.42)°(P<0.05).结论 经前外侧扩展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能够改善显露,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质量,手术安全高效,促进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胫骨平台骨折骨块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入路经前外侧扩展入路

    关节镜下喙突无骨道悬吊技术治疗Rockwood Ⅲ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疗效分析

    夏磊张旭辉代瑞温中华...
    54-55页

    肩锁关节脱位可调节袢钢板喙突无骨道

    颈总动脉流速对创伤合并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评价

    秦龙万健张黔陈嵩...
    5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颈总动脉呼气末及吸气末流速对评估创伤合并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意义.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7年7月—2019年1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需要机械通气控制呼吸的创伤合并休克患者60例,根据液体复苏后是否具有容量反应性(VR)且扩容前后心输出量(CO)变化是否≥15%将患者分为有反应(VR+组)及无反应(VR-组),各30例.VR+组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18~86岁,平均46.9岁.VR-组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18~90岁,平均46.1岁;采用迈瑞M9便携式多普勒超声取右颈总动脉长轴方向上测量两组患者呼气末最大血流速度(ex-Vmax)、吸气末最大血流速度(in-Vmax)与呼气末平均血流流速(ex-TAmax)、吸气末平均血流流速(in-TAmax),并计算出各自的变异度值:颈总动脉吸呼气末最大血流速度变异度(△Vmax)、吸呼气末平均血流速度变异度(△TAmax),分析不同组别上述数值的变化;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以上各项指标在容量反应性评估方面的价值.结果 VR+组与VR-组in-Vmax[(71.72±18.67)cm/s vs.(79.47±24.04)cm/s]、in-TAmax[(40.67±11.44)cm/s vs.(46.44±15.84)cm/s]比较无明显差异,但ex-Vmax[(61.00±17.84)cm/s vs.(76.86±25.28)cm/s]、ex-TAmax[(34.83±11.01)cm/s vs.(44.66±15.43)c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R+组与VR-组△Vmax(19.42%±14.18%vs.5.09%±13.59%)、△TAmax(18.19%±11.63%vs.4.29%±7.5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ex-Vmax与ex-TAmax对创伤合并休克患者容量评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5和0.678,而△Vmax与△TAmax的ROC曲线下面积均>0.800,分别是0.803和0.863,提示△Vmax、△TAmax对于创伤合并休克患者容量的评估更敏感.结论 呼气末颈总动脉最大血流流速及平均血流流速、吸呼气末最大血流流速差异度及平均血流流速变异度均可用来评估机械通气创伤合并休克患者的容量反应性,且吸呼气末最大血流流速变异度及平均血流流速变异度对容量反应性的评估效果更佳.

    休克床旁超声颈总动脉血流流速容量反应性

    游离同侧骨间背动脉多个穿支皮瓣修复多指皮肤缺损

    张永超安宝鑫韩海元赵志钢...
    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多手指皮肤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2年6月陆军第80集团军医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收治的2~3个手指皮肤缺损伤患者9例,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34~57岁,平均46.2岁;机械性损伤7例,重物挤压伤2例.全部患者Ⅰ期行清创负压封闭引流(VSD),Ⅱ期应用游离同侧骨间背动脉的多个穿支皮瓣分别修复多指创面,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1.5cm×3.0cm~2.5cm×6.5cm,皮瓣切取面积2.0cm×3.5cm~3.0cm×7.0cm,皮瓣供区直接缝合,皮瓣皮神经与指神经残端或指背神经残端吻合重建感觉功能,观察皮瓣血运、外观、质地及静态两点辨别觉.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并按照英国医学研究会评定标准评估感觉恢复程度.结果 9例皮瓣均未出现动脉危象,1例中指皮瓣第2天出现静脉危象并形成黑色结痂,退痂后外观无明显异常.患者均获9~12个月随访,平均11.3个月.皮瓣均愈合良好,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仅遗留不明显瘢痕.皮瓣两点辨别觉为6.0~11.0mm,平均8.7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8例,良1例;按照英国医学研究会评定标准,皮瓣感觉均恢复至S3+.结论 游离同侧骨间背动脉多个穿支皮瓣具有易切取、血管较恒定、外形美观等优点,可同时修复多指皮肤缺损并恢复部分感觉功能,是治疗多手指皮肤缺损的有效方法.

    手指缺损游离皮瓣骨间背动脉显微外科

    指端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捏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贾鑫玮艾佳慧刘纯邓凯...
    6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手外伤常导致指端软组织缺损,各种外科皮瓣常成为其修复的重要术式.指端软组织的修复与重建是伤指捏力恢复的基础.捏力的恢复是手功能重建的重要部分,影响人们精细活动与日常生活.但关于皮瓣修复术后对伤指捏力的影响,相关研究较少.本文总结并分析了皮瓣质地、皮瓣内触觉小体、吻合神经及皮瓣感觉、术后疼痛、心理因素等相关因素对皮瓣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术后捏力的影响,旨在为术后伤指捏力恢复的临床研究与康复提供一定参考.

    手指损伤外科皮瓣捏力影响因素

    双下肢毁损伤现场实施REBOA术及紧急输血1例

    杨波陶宁王明杨敏...
    72-74,77页

    下肢毁损伤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输血

    胰源性门脉高压伴脾脓肿合并创伤性脾破裂1例报道并文献回顾

    谭震周黎晨王涛戴睿武...
    75-77页

    胰源性门脉高压脾脓肿创伤性脾破裂脾切除

    危"蜂"兀立,务必警惕——加强对蜂蛰伤的认识和预防

    何逸文游峻罗家柳邹勇...
    78-79页

    蜂蛰伤治疗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