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创伤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创伤外科杂志
创伤外科杂志

蒋耀光

双月刊

1009-4237

traum9910@yahoo.com.cn;jts200808@sina.com

023-68706804;68757484

400042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支路10号

创伤外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Traumatic Surge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反映创伤外科内容的学术性公开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主要内容包括创伤外科临床和基础研究的论著,创伤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救治方面的论著、综述、报道等,创伤诊断与救治经验总结,国内外创伤救治和研究的新理论、新进展方面的综述、简介等,创伤救治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介绍,与创伤外科有关的病例报告、专题讲座、学术讨论、消息报道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急性创伤性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诊疗的争论

    刘铭汉李长青
    721-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急性创伤性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由创伤引起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综合征,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因致伤机制复杂,其诊疗目前仍存在诸多争议.因此,本文就急性创伤性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诊治的关键内容进行述评,以期提高其临床治疗水平.

    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致伤机制治疗策略手术时机

    封面故事

    726页

    基于功能性动作筛查纠正训练的训前热身模式在预防训练伤中的研究

    曾小燕陈振张利祥王泽文...
    727-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旨在将基于功能性动作筛查(FMS)的纠正训练融入热身环节,探究基于FMS的纠正训练的训前热身模式在训练伤中的预防作用.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同一年级52名学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6名,两组均为男性,年龄21~24岁,平均22.4岁.两组人员在开始时均进行FMS测试,对照组采取慢跑、高抬腿、肌肉拉伸等传统热身方式进行,试验组根据FMS测试结果设计个性化纠正性动作,并根据动作特点将其融入动态拉伸、核心激活和专项热身三个环节.训练强度为每周3次,持续6个月.研究结束时再次进行FMS测试和体能测试,并随访1年内训练伤发生情况.结果 6个月后试验组动作不对称率从52人次下降到36人次(40.0%vs.27.7%,x2=4.397,P=0.036,95%CI:1.035~2.929);试验组FMS总分、跨栏步得分、直线弓步得分、肩关节活动度得分、FMS 得分≥14 分人数比例均高于对照组[(15.26±1.78)分vs.(13.31±2.11)分、(2.26±0.58)分 vs.(1.88±0.68)分、(2.41±0.56)分 vs.(2.04±0.52)分、(2.59±0.49)分vs.(2.12±0.75)分、80.8%vs.53.9%,P<0.05],且试验组跨栏上步动作得分和肩部灵活性得分较前明显提高[(2.26±0.58)分vs.(1.81±0.47)分、(2.59±0.49)分vs.(2.19±0.69)分,P<0.05].随访1年内训练伤情况并与同期比较,试验组训练伤发生率降低(x2=4.591,P=0.032),其中肩部和踝部的训练伤降低最显著.热身新模式总体满意度为88.46%.纠正训练后试验组100米复合短跑成绩显著提高(P=0.002).结论 基于FMS纠正训练的训前热身模式能改善机体灵活性和稳定性,提升运动控制能力,减少训练伤发生.

    训练伤功能运动评估纠正性动作热身

    军事训练导致膝骨关节损伤现状和防治策略

    熊翱熊仁平严军罗飞...
    733-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军事训练导致的膝骨关节损伤是造成部队战斗力降低的重要因素,但目前针对该领域的研究还不多.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和资料收集等方式,归纳膝骨关节损伤在军事训练伤中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原因、类型和伤情特点,针对性提出相应防治措施.结果发现,膝骨关节损伤是军事训练伤最突出的伤类,包括膝关节韧带损伤、膝关节髌骨脱位、半月板损伤、胫骨结节骨骺炎、膝关节滑膜炎和膝骨关节炎等类型,是造成运动障碍的主要原因,可根据损伤急性期和慢性损伤早、中、晚等不同病理分期采取阶梯防治策略进行精准干预.因此,需高度重视军事训练导致膝骨关节损伤对基层部队战斗力和官兵健康的损害,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施训,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防治策略将军事训练中膝骨关节损伤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有效促进基层部队战斗力恢复,维护一线官兵健康.

    膝骨关节损伤军事训练防治

    《创伤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738页

    股骨颈Pauwels Ⅰ型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有限元分析

    朱浩然肖伟向强李科...
    739-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不同空间分布固定模型的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Pauwels Ⅰ型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选取2023年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体检的男性志愿者1名,经128排螺旋CT对志愿者股骨头至股骨远端进行薄层扫描,初步构建获得符合人体结构的股骨模型.以股骨干中心为参照做垂线,骨折线位于股骨颈中心且与其呈30°夹角,完成股骨颈Pauwels Ⅰ型骨折模型构建.采用SolidWorks 2021软件建立5种不同空间分布的3枚三角空心钉手术固定模型.空间分布方式分别为倒等边三角形、倒等腰三角形、倒锐角三角形、倒后直角三角形、倒后钝角三角形.将装配模型导入Ansys 2021R1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记录评估不同空间分布固定模型的股骨模型及内固定物最大应力峰值,分析股骨及内固定物的最大位移.结果 不同空间分布固定模型在股骨近端的应力集中区域均位于股骨颈骨折区域下方,其中倒等边三角形构型的应力峰值最小,为18.674 MPa.不同空间分布固定模型内固定物总体的应力均位于股骨近端腹侧螺钉中段区域,其中倒等边三角形构型的应力峰值最小,为46.484 MPa.不同空间分布固定模型在股骨颈骨折处总体位移均位于股骨头应力加载部位.其中倒等边三角形构型的位移最小,为0.72517 mm.不同空间分布固定模型内固定物位移均位于股骨头应力加载部位.其中倒等边三角形构型的位移最小,为0.68933 mm.结论 不同空间分布固定模型的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Pauwels Ⅰ型骨折显示出不同的生物力学特性.其中倒等边三角形构型的应力分散能力最强,位移最小,力学稳定性最佳.

    股骨颈骨折PauwelsⅠ型有限元分析空心钉内固定生物力学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保残与非保残重建术后临床效果比较

    田鑫铎张雪松刘娜魏海强...
    745-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保残重建与非保残重建两种手术方法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研究2020年1月-2022年1月唐山市第二医院创伤性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80例,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18~55岁,平均37.2岁.患者均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根据前交叉韧带残端手术方式不同分为非保残组和保残组,各40例.非保残组全清除前交叉韧带残端,保残组保留前交叉韧带残端.比较两组患者胫骨及股骨骨道定位点偏差率、膝关节稳定性(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膝关节本体感觉以及膝关节Lysholm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胫骨及股骨骨道定位点偏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残组术后膝关节稳定性(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优于非保残组[Lachman试验术后6个月(38-/2+)vs.(33-/7+)、术后 12个月(37-/3+)vs.(31-/9+),抽屉试验术后 6 个月(38-/2+)vs.(34-/6+)、术后12个月(37-/3+)vs.(32-/8+),P<0.05];保残组的膝关节角度重现位置觉与实际角度差测定低于非保残组[术后 6 个月(2.85±0.98)°vs.(4.18±1.21)°、术后 12 个月(2.33±1.34)°vs.(3.74±1.57)°,P<0.05];保残组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高于非保残组[术后3个月(76.1±4.2)分vs.(72.9±3.8)分、术后6个月(84.6±3.6)分 vs.(81.5±4.3)分、术后 12个月(94.2±3.3)分vs.(89.5±2.8)分,P<0.05].结论 膝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其手术中的骨道定位的准确性较非保残重建偏差不明显,保残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的膝关节稳定性、本体感觉及Lysholm评分均优于非保残重建,膝关节功能恢复更佳,疗效更优.

    前交叉韧带损伤保残重建骨道偏差率本体感觉Lysholm评分

    关节镜下双缝线Y字型固定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观察

    裴杰王青郭敦明宋黄鹤...
    751-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双缝线Y字型固定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行关节镜下双缝线Y字型固定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患者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7~56岁,平均36.8岁.术后采用VAS及Lysholm评分评定疗效,CT检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随访18-31个月,平均24.6个月.患者术前VAS(7.3±1.3)分,术后1个月评分较术前降低,以后每个复查时间点(术后6、12个月)较术前均显著减低,末次随访时为(0.5±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Lysholm评分(45.4±7.6)分,术后1个月时(66.3±4.6)分无明显增高,但术后6及12个月时显著增加,分别为(85.1±5.3)分、(92.4±2.4)分,与较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2个月复查CT,结果显示均达到骨性愈合.末次随访(12个月后)时,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结论 关节镜下双缝线Y字型固定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手术技术成熟简便,临床效果显著,是治疗移位前交叉韧带撕脱骨折的有效方法.

    前交叉韧带撕脱骨折缝线固定关节镜

    本刊对英文缩略语的要求(一)

    756页

    唑来膦酸结合骨填充网袋经皮椎体成形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疼痛与脊柱功能的影响

    张皓代东杰
    757-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唑来膦酸结合骨填充网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VAS与脊柱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2年12月赤峰市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98例,以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9例),两组患者均应用骨填充网袋PVP治疗,即伤椎间隙各方向充分扩张后,置入骨填充网袋及骨水泥进行伤椎复位,术后对照组应用常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唑来膦酸(术后3个月应用5 mg唑来膦酸静脉滴注治疗,滴注时间≥15 min,治疗1次)治疗,均持续随访至术后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个月VAS、ODI、椎体解剖学结构、骨密度、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病程、病灶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观察组VAS、OD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VAS、ODI水平均较对照组低[(0.8±0.2)分vs.(1.2±0.3)分、(23.34±3.45)%vs.(26.65±4.12)%,P<0.05];术前、术后 12 个月观察组伤椎 Cobb 角、伤椎前缘高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观察组髋部、腰部L1~L4骨密度T值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髋部、腰部L1~L4骨密度T值水平均较对照组高[(-3.05±0.49)vs.(-3.44±0.53)、(-1.92±0.28)vs.(-2.54±0.47),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生率为2.04%,与对照组4.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61%较对照组8.89%高(P<0.05).结论 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骨填充网袋PVP治疗后,在应用常规抗骨质疏松药物基础上,联合应用唑来膦酸可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及ODI评分,改善伤椎解剖学结构,提升其骨密度水平,但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脊柱骨折骨质疏松骨填充网袋经皮椎体成形术唑来膦酸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