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创伤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创伤外科杂志
创伤外科杂志

蒋耀光

双月刊

1009-4237

traum9910@yahoo.com.cn;jts200808@sina.com

023-68706804;68757484

400042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支路10号

创伤外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Traumatic Surge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反映创伤外科内容的学术性公开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主要内容包括创伤外科临床和基础研究的论著,创伤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救治方面的论著、综述、报道等,创伤诊断与救治经验总结,国内外创伤救治和研究的新理论、新进展方面的综述、简介等,创伤救治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介绍,与创伤外科有关的病例报告、专题讲座、学术讨论、消息报道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复合夹板治疗移位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和医护配合研究

    施玲玲沈奕雯殷渠东李鑫...
    192-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复合夹板治疗移位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和医护配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2年9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采用自主设计的复合夹板固定移位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25例,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龄32~79岁,平均56.9岁.护士配合医师实施骨折复位和复合夹板固定,以及牵引期间密切观察和指导患者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牵引装置并观察治疗效果.采用Lidström影像学分级评价骨折移位,采用Cooney评分和患者自行评估量表(PRWE)分别评价腕关节功能恢复.结果 固定后1周肿胀评分(2.1±0.5)分.6例(24%)发生骨折再移位,与牵引带和夹板发生松弛未得到及时、正确处置有关.其中2例再次整复达Lidström满意标准,1例未整复者继续夹板固定,另3例未达满意标准者改为手术治疗(手术率12%).随访6~12个月,平均8.1个月.骨折均愈合,临床愈合时间5~8周,平均5.9周,无局部皮肤压疮和神经压迫症状.末次随访,桡骨高度(9.0±1.3)mm,掌倾角(8.0±3.1)°,尺偏角(22.3± 2.2)°,掌屈度(41.4±11.0)°,背伸度(36.1±8.9)°,桡侧倾斜度(23.1±10.0)°,尺侧倾斜度(27.0±5.2)°,旋前(70.4±7.5)°,旋后(71.5±9.6)°,手握力达对侧(77.7±6.0)%,VAS(0.6±0.6)分,Cooney 评分(87.9± 8.6)分,腕关节功能优良率88%,PRWE评分(18.7±3.1)分.结论 复合夹板固定移位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短缩移位率和手术率较低,使用安全;保持牵引带适当张力和指导患者学会正确使用牵引装置的护理工作,对治疗效果起重要作用.

    桡骨远端骨折非手术治疗复合夹板纵向牵引力疗效

    本刊对英文缩略语的要求(二)

    197页

    克氏针与Slongo式外固定架治疗Gartland Ⅲ b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比较

    李永犇宋效雷李娜赵彬...
    198-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克氏针与Slongo式外固定架治疗Gartland Ⅲ b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6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95例Gartland Ⅲb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临床资料,男童61例,女童34例;年龄4~12岁,平均6.1岁;左侧70例,右侧25例;摔伤86例,道路交通伤9例;BMI 13.2~18.3 kg/m2,平均15.1 kg/m2;受伤至手术时间2~19 h,平均10.3 h.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克氏针组(65例)和外固定架组(30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切开复位比例、透视次数、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采用Flynn评分标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外固定架组手术时间(27.1±5.3)min、透视次数(13.9±4.0)次少于克氏针组[(40.6±3.9)min、(26.1±2.5)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架组切开复位比例(9.2%)与克氏针组(1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针道均无深部感染,外固定架组针道浅表感染率(16.7%)显著高于克氏针组(3.1%,P<0.05).两组患儿均于术后4周去除固定装置(克氏针和外固定架).克氏针组Baumann角(76.9±3.3)°小于外固定架组(78.2±3.4)°,两组均小于正常儿童(平均值81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克氏针组矢状面畸形率(7.7%)与外固定架组(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架组、克氏针组术后6个月肘关节活动度分别为(145.1±6.3)°、(143.6±6.0)°,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6.1±3.9)%、(95.9±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克氏针固定相比,采用Slongo式外固定架固定治疗Gartland Ⅲ b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透视次数,但也存在针道浅表感染率较高的风险.因此,临床应根据患儿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固定方式.

    肱骨髁上骨折克氏针外固定架骨折分型疗效儿童

    术前下肢肌肉锻炼对改善闭合性胫骨干骨折预后的影响及患者腓肠肌平均肌电值变化

    王家梁张理选钟少文李燕珍...
    205-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术前下肢肌肉锻炼对改善闭合性胫骨干骨折预后的效果并同时基于可穿戴式表面肌电技术(sEMG)监测患者平均肌电值(AEMG)变化.方法 前瞻性选择2021年5月-2023年1月因胫骨干骨折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行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30).研究组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38~59岁,平均45.8岁;对照组患者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40~58岁,平均44.9岁.道路交通伤35例,重物砸伤17例,高处坠落伤8例.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可穿戴式sEMG测量术前术后小腿肌群等长收缩时腓肠肌的AEMG,研究组患者进行术前踝泵运动,对照组不进行术前锻炼.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3、7 d VAS;术后住院期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远期功能恢复情况,包括完全负重活动时间、膝关节伸屈活动度(ROM)、踝关节伸-跖屈ROM、Joh-ner-Wruhs评分、胫骨对位情况及两侧胫骨长度差;同时根据患者的可穿戴式sEMG的记录情况,记录骨折后(术前)1、3、5d,以及术后1、3 d、1周、1、3、6个月时腓肠肌的AEMG水平.结果 随着治疗的进行,两组患者VAS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术后1、3、7 d两组患者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 d内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D-二聚体升高,但研究组升高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16.7%vs.43.3%,P<0.05);研究组患者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55.90±8.85)d vs.(60.28±9.33)d,P<0.05],研究组术后1、3个月的膝关节伸-屈ROM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在骨折后5d,研究组患者腓肠肌AEM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1、3 d、1周、1、3个月时,研究组患者的腓肠肌AEMG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术前下肢肌肉锻炼可以加快闭合性胫骨干骨折患者术后康复进程,其在sEMG所记录到的AMEG变化具有更加明确的影响.这也表明基于可穿戴式sEMG技术监测患者AEMG并对其进行量化,以期在指导闭合性胫骨干骨折患者的下肢肌肉锻炼以改善预后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胫骨干骨折可穿戴式表面肌电技术下肢肌肉锻炼

    下丘脑/延髓轴调节创伤性颅脑损伤后外周脂质代谢

    费茂星李振兴罗诗樵周梦良...
    212-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下丘脑相关交感兴奋与外周脂质代谢改变相关性,为TBI重症营养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将8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TBI-1 d组、TBI-3 d组、TBI-7 d组,每组6只,TBI组进行重物撞击模型,Sham组进行头皮切开缝合处理;于对应时间点处死并留取相应标本.通过油红染色或免疫荧光染色明确各组中棕色脂肪及肝脏脂滴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肝脏脂噬相关蛋白变化;通过c-Fos免疫荧光染色检测TBI后下丘脑区、中缝核区、延髓头端腹外侧区神经元激活情况;通过分析单细胞数据明确下丘脑区能量代谢相关神经元在TBI后分子水平的变化.结果 (1)TBI后棕色脂肪脂滴大小明显减小,相同视野下TBI组棕色脂肪细胞数量增加.(2)肝脏脂滴包被蛋白-2(PLIN2)荧光染色显示阳性颗粒在TBI后增加,提示肝脏脂质蓄积增多;Western blot结果示TBI后肝脏脂噬相关蛋白增加,提示肝脏脂质利用能力增强.(3)下丘脑区、中缝核区、延髓头端腹外侧区c-Fos荧光染色结果提示TBI后激活神经元增多.(4)单细胞结果提示TBI后下丘脑区神经元激素调节、能量代谢、兴奋性神经元活动等信号出现明显变化.结论 TBI后下丘脑/延髓区神经元激活可能与交感神经高反应性有关,进而促进棕色脂肪及肝脏脂质代谢.

    创伤性颅脑损伤脂质代谢下丘脑交感神经高反应性

    基于Cite Space可视化分析我国多发伤急救研究热点及趋势

    郝庶涛马文辉王小华田梓蓉...
    219-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梳理国内多发伤急救相关研究文献,分析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为我国多发伤急救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11-2021年关于多发伤急救的相关文献,使用Cite Space 6.1.R3可视化软件对该领域的年发文量、机构、作者、关键词进行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多发伤急救研究文献2 519篇,整体发文数量较平稳,以2016年为小高峰;发文量最高的机构是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多发伤急救研究热点包括院前急救、并发症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和预后效果评估,研究前沿包括不同多发伤人群的诊断、治疗、手术和护理体会等方面.结论 本文通过可视化分析国内多发伤急救研究的热点及趋势,指明了多发伤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发展的方向,为进一步完善多发伤急救卫生服务和管理体系提供指导.

    多发伤急救CiteSpace热点可视化分析

    超声造影在血管损伤中的应用

    李渔钟华郝迎学
    225-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超声造影(CEUS)已被广泛应用于超声心动图、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斑块的评估、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EVAR)术后内漏的评估、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活动性出血的检测、外周动脉疾病的血流灌注评估等领域.其中,CEUS在血管创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对CEUS在血管创伤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包括CEUS技术的原理、在血管创伤中的应用、相关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血管创伤超声造影研究进展

    5G技术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及探索

    刘洋王士梅
    230-233,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往的创伤医疗救治模式已不能适应未来医学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大数据共享背景下的5G技术助力创伤急救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并已在一些救治过程中尝试应用.探索出更多5G技术应用于创伤识别、救治及预防的新场景,有望实现区域急救资源合理调配、生命体征信息实时传输及创伤救治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提高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

    创伤急救5G技术智慧医疗

    基层医疗机构在创伤救治体系中的定位与思考

    吕博辉勾燚李生明张俊飞...
    234-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层医疗机构具有数量多、覆盖范围广、距人民群众近的特点.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创伤救治体系的现状,对比国内外基层医疗机构在创伤救治体系中的定位,得出基层医疗机构在创伤科普和预防、严重创伤院前急救与转运、轻度创伤的救治、创伤康复指导中的独特优势,并从健全制度规范、加强人才培养、加强信息化建设、优化院前救治流程提出对策措施,旨在优化我国创伤救治体系,提高我国创伤救治的能力,实现医疗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惠及更多创伤患者.

    创伤急救基层医疗机构创伤救治体系

    急诊科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成功抢救爆炸伤致股动静脉破裂1例

    周先贵王德成蒋艳王庭刚...
    238-239页

    爆炸伤股动静脉损伤球囊腹主动脉阻断术多学科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