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船山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船山学刊
船山学刊

楚玲

季刊

1004-7387

csxkhn@126.com

0731-84221534 89716060

410003

长沙市德雅路浏河村巷37号

船山学刊/Journal Chuanshan JournalCSSCI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以船山思想研究为核心,以倡扬湖湘文化研究为主体,同时兼容儒、佛、道及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萧萐父的"两化"主张反思中国哲学的建构

    景海峰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萧萐父先生是20 世纪后期到新世纪初的重要哲学家、哲学史家,他在中国哲学研究领域耕耘多年、成绩斐然,对推动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哲学史方法论和中国哲学的形态反思方面,他亦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其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西方先进文化的中国化"论述,尤为精到,特显重要.从萧先生的"两化"思考与指向出发,反思中国哲学史的建构历程,并审视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于"中国哲学"形态的不断认识与理解、把握和调整,将有助于深化今天中国哲学学科的自我认知,并促进其未来的进一步发展.

    萧萐父"两化"中国哲学制度化背景

    王船山的气实在论——以"无有先于清虚一大者"为例

    吴震
    1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船山是一位气实在论者,其思想是对张载气论的继承和发展."气"涉及先天气、后天气的问题,由此引出"先天"说是否成立,以及先于天的存在者究竟何谓等问题.船山认为,凡气皆"有象""有质",故气为实在,然而"有质者"必有"未有质者"与之相对,由此推论,在"未有质者"之前又有何物存在?这便涉及宇宙本源的理论问题.船山晚年在批评"先天"论之际,提出了"强欲先之,将谁先乎"这一宇宙论的终极问题.围绕这一问题,船山认为道家特别是庄子哲学的"是"论,即"统天下之有无而曰是",是对宇宙本源问题的一种回答.船山认为,"推而上之,以至于无无"是必然的结论."无无"这一源自张载的概念,是对"有"的绝对肯定,也是船山对世界实有、万物实在的基本肯定.同时,船山借用张载"清虚一大"的概念,来描述气的实在性,作出"无有先于清虚一大者"的判断,进一步肯定了气是基本实在.在船山看来,这才是对宇宙本源问题的最终回应.与此相应,船山认为"清虚一大"不是程朱所理解的"道体",因此根本不存在一个先于气之实在的存在者.

    船山先天清虚一大气实在论张载

    董仲舒与王船山人性论之异同

    李慧子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董仲舒与王船山虽所处时代背景不同,但在人性论的建构上有相似之处.他们都从天道阴阳的角度阐明人性的来源,主张天道有阴阳而人性有善恶;都肯定人性的差异性,区分了先天人性与后天人性,并在修养论上提出以心养性.他们的人性论也存在差异:董仲舒区分了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旨在强调圣王之教;而船山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性,否定了中民之性与圣王之教的说法,提出"日生日成,习与性成"的动态人性论,更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其思想更具有现代性.通过对董仲舒与王船山人性论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儒家人性论从帝国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的思想嬗变.

    董仲舒王船山人性论

    《大学》"絜矩之道"探微——以朱熹与王夫之为中心

    何玮
    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絜矩之道"首见于《大学》"平天下"章,它是儒家修齐治平的重要理念.朱熹与王夫之对"絜矩之道"的训解可以较好地展现其作为儒学话语的发展过程.朱子发展了传统的恕道,使"絜矩之道"以"明德"为心理前提,以"三折说"为展开过程,以"为政以德"为中心内容,以体仁工夫为为学进路,以"均平"为最终目标,展现了其政治理论架构.王夫之则于朱子思想基础之上,提出了尽己之理而后推己之情的"情理说",以大公之欲为前提,以人人各得所欲为目标,实现了"絜矩之道"话语的丰富."絜矩之道"从汉唐至明清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的演化过程,也展现了儒家对"内圣外王"问题的思考.

    絜矩之道朱熹王夫之《大学》内圣外王

    张载理学思想宗旨辨正

    林乐昌
    4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这里所谓"宗旨",指用两三个字或三四个字,对各派理学大师的中心思想所作的概括.古今学者多认为,"性即理"是程朱理学的思想宗旨,"心即理"是陆九渊心学的思想宗旨,王阳明除认可"心即理"是其思想宗旨之外,还多次强调"知行合一"是他的"立言宗旨".对于程、朱、陆、王以外的理学大师,虽然也有学者尝试对他们的思想宗旨加以概括,但学术界尚未取得共识.张载理学的思想宗旨,就属于这种情况,因而仍有待细辨.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以"气本论"为张载理学定性.后来,又有学者基于这一定性,用"天人一气"等说法概括张载理学的思想宗旨.针对这一倾向,有必要论证"天人合一"何以是张载理学的思想宗旨,判定"天人一气"何以不能作为张载理学的思想宗旨,并辨析张载理学思想宗旨的其他研究方案.

    张载理学思想宗旨天人合一天人一气以《易》为宗

    "名号"与"治乱":董仲舒教化思想的意图展现

    朱承
    5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董仲舒将"名号"作为推行教化、达成良治的观念前提.具有天意权威性的"名号"由自然世界之摹状转化为意义世界之建构,包含丰富的政治与伦理意蕴."名号"不仅具有"制名指实"的作用,更加具有理想秩序的建构性功能."君王"对于治理秩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君王"名号在描述其地位之所指的同时,更是规范了其职责之所在.作为君王治理和引导的对象,民众之性虽有"善"之潜能,但并没有形成"善"之现实.通过对"民""性""善"的"正名",董仲舒论证了君主推行教化的必要性和以伦常纲纪为教化内容的合理性,展现了他通过"深察名号"来解决"治乱问题"的政治意图.董仲舒将"名号"与"治乱"关联起来,有利于儒家德礼教化的推行,但同时也容易导致"观念先行"的趋向.

    董仲舒名号治乱教化

    朱子的义利观能证成"善之异质性"吗?——基于康德主义的考察

    谢晓东
    7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希尔伯在研究康德哲学时提出了"善之异质性"问题.李明辉据此认为朱子无法从理论上说明"善之异质性"而仅仅能够说明其反面——"善之同质性"问题.在研究人心道心问题时,林月惠也批评朱子无法说明"善之异质性"问题.为简化论证,本文从朱子的义利观去证明朱子伦理学的性质是义务论.不同于目的论以非道德价值说明道德价值,义务论反对把正当和义务简化为非道德价值的计算,从而能够充分解释"善之异质性"问题.

    善之异质性朱熹义利观康德主义

    王有所成:论"法自然"之主体及其意涵

    廖浩
    8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中的核心论题,却因其特殊的表达句式而造成了某种诠释困境.当前学界对于"道法自然"的诠释也是众说纷纭.通过综合运用文字语词训诂、文本结构分析、文法修辞解析等方法深入研究《老子》文本,可知老子所言是"人法自然"而非"道法自然",并以此教诫人君效法"自然"而成就王者之"大".人君方是"法自然"之实质主体,人君所法之"自然"乃是贯通于地、天、道之中的根本原则.人君效法"自然"既要使自身自主自治而排除外在力量的干预,又要任百姓自生自化而消解内在意志的造作,如此才能使天下乐推不厌、欣然归往,从而成就王者之"大",成为堪与"道""天""地"并立的域中之"四大".

    《老子》道法自然人法自然人君

    早期楚文化家国情怀论析

    李炳海
    93-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早期楚文化家国情怀的生成,以祖先崇拜和师法先公先王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持久性.举贤授能的用人机制,使家国情怀具有广阔的覆盖面和生生不息的活力.早期楚文化家国情怀具体表现为勇于担当的责任感、甘于抛舍自我的牺牲精神和心怀大局的坦荡胸襟.以群体为本位的价值观,使家国情怀把公忠作为基本取向.深重的忧患意识,使得家国情怀具有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睿智.

    早期楚文化家国情怀血缘纽带群体价值忧患意识

    论周敦颐对词体的定性及其影响

    薛青涛
    107-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宋中叶艳词风行之际,周敦颐率先指出,就"声"而言,燕乐属于"妖声";就"辞"而言,词多写男女情爱,属于"艳辞";这种以"妖淫愁怨"为特色的"妖声艳辞"之传播只会产生"导欲增悲"的负面影响.这是词学批评史上最早给予词体的否定性评价,它不同于其后苏轼等人"以诗论词"的"诗化"词体观,乃是从儒家失传已久的"乐教"来立论,强调"乐以载道",以"淡"且"和"的古乐来批评今乐,体现了理学家的独特视角.周敦颐的这种词体观,对南宋迄清的词学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影响主要有两大路向:其一为鄙薄、否定词体之路向;其二为改进乐辞以资教化之路向.就其影响而言,可谓大辂之椎轮.

    周敦颐词体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