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李明

月刊

1671-7406

journal@cxtc.edu.cn

0878-3120042,3101985

675000

云南·楚雄市鹿城南路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在办刊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研究,参与全国各大专院校的交流活动”。读者对象:全国大、中专学生、科研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加坡华文女作家孙爱玲的中国叙事

    张浬源洪丽霁
    7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孙爱玲作为新加坡华文女作家代表之一,其小说叙事以强烈的文化原乡情感为根基,总体风格承载着悠长的古典意味,呈现着中国文学的经典性特征.深入探究孙爱玲小说中国叙事的分类和叙述功能,我们发现,孙爱玲小说叙事的特征包括根植中国古典诗词两大滥觞——《诗经》《楚辞》的文学传统,对古典传奇、话本、戏文叙事结构和内容的借鉴,以及融合中华文化现代转化的整体营造等三个方面.

    孙爱玲中国叙事新加坡华文文学

    马来西亚华文女作家朵拉散文的中国叙事

    艾诗羽邱艳萍
    8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朵拉散文是马来西亚华文创作的一颗明珠,学界对朵拉散文的关注多集中在其美学价值.朵拉的散文抒写真、善、美,她以灵感之眼观望世界,书写心中的美好.此外,朵拉在散文中融入了丰富的中国叙事,她将中国故事、中华习俗信仰融贯在散文里,颇具中国风.通过解读朵拉散文中的中国元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华人南下的原乡情感,中国文化在异域的生根发展.更可以借由此力,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可以说,朵拉的中国叙事为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个新通道.

    朵拉散文《秋红柿》中国叙事

    印度尼西亚华文女作家袁霓的中国叙事

    刘鑫黄景忠
    9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袁霓是印度尼西亚极具代表性的华文女作家,其一直坚持用华文写作,在作品中通过对祖籍国中国的"乡土"寻根,在现实社会语境下重构集体记忆,寻求精神心理归属;通过对现代中国的体验,感受中国的巨大热情和强大经济实力;也通过中国古典诗词、俗语警句、历史名人等文化名片,呈现出立体、丰富、多层次的中国形象,让读者体会东方式的韵味.袁霓的中国叙事不仅是个体经历、情感和精神的记录,也是印尼华人文化记忆及文化身份认同与变迁的呈现.

    袁霓印尼华文文学女作家中国叙事

    职业技术教育供给与返贫阻断机理:一个基于理论文献的分析

    和燕杰
    9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技术教育具有脱贫和提智强技的防返贫功能,从已有的文献研究和经济学理论的逻辑推导来看,职业技术教育供给能对返贫阻断产生积极影响.从微观个体层面来看,职业技术教育通过提升脱贫劳动者的智能与技能、创造工人效应和配置效应以及提高人力资本价值,进而增强经济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增大向上流动的机会,从而提高了非农劳动的参与率和工资水平以及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收入和社会资源,并最终提升脱贫劳动者返贫阻断的能力.从社会区域经济发展的层面来看,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能通过对欠发达地区现有人力资本存量的改进、流量的增进以及结构的优化来增强欠发达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增大职业技术教育供给能更有效地配置教育资源,从而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并最终提升了欠发达地区返贫阻断的能力.

    职业技术教育供给返贫阻断机理

    高等教育评价的数字化转型:逻辑、挑战与策略

    李媛媛刘洪基李睿
    105-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教育评价的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趋势.高等教育评价的数字化转型旨在促进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评价的深度融合,推动人——机全面协同,突破传统教育评价对时空的限制,创设新的教育评价形态和模式,是数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评价的选择.有鉴于此,高等教育评价的数字化转型理应由四重逻辑引领:以人为本是其价值逻辑,为其奠定理念基础;创新评价内容是其专业逻辑,为其提供标准选择;数据要素驱动是其技术逻辑,为其提供有力支撑;多元主体参与是其制度逻辑,为其提供坚实保障.然而在技术快速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评价的数字化转型在价值基础、专业标准、技术支撑、制度保障等方面也遭遇挑战.为此,需要通过转变价值理念强调人机融合,通过丰富评价内容培养数据人才,加强技术审查规避数据安全风险,提升多元主体数字素养实现评价互联共通,来确保高等教育评价的顺利转型.

    高等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价值逻辑专业逻辑技术逻辑制度逻辑

    论《海与帝国:明清时代》对云南的书写

    张浩浩
    114-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与帝国:明清时代》是日本"讲谈社"出版的系列中国史普及读物之一,其立足海洋史,探讨中国明清时代的历史发展.该书中存在部分有关云南的书写,主要分析了由元至明的云南地缘政治特征,明初"蓝玉案"与云南的关联,移民实边和推行土司制度等云南边疆治理举措;同时,聚焦清朝时期的云南边疆治理,关注到了康熙时期的平定"三藩之乱"、雍正时期的改土归流以及陈宏谋治滇的相关举措.上田信以宏大的视野书写云南历史特征和相关历史事件,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观点.但是其中的一些看法比较片面,值得反思.

    《海与帝国:明清时代》上田信云南

    民族节庆的文旅重塑与文化认同构建——以《梦回太阳历·火之源》为例

    刘畅林子涵宋旸
    12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旅演艺作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形式,凭借其对地域文化的显性呈现,逐渐成为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与民族区域城市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2023年中国楚雄彝族火把节的核心文旅演艺产品《梦回太阳历·火之源》的深入分析发现:文旅演艺通过"民族符号""仪式互动"与"沉浸空间"的内在整合与外在包装环节实现民族非遗节庆的文旅产品化重塑,并进一步通过"感官刺激""情感共鸣""文化认同"的文化感知递进层次构建民族文化认同,为熔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了有效路径.但在反思视角下,作为携有娱乐基因的演艺活动也应注重民族文化原真性的保留,规避"旅游者凝视"下的民族内核文化的"失语".

    民族节庆非遗文旅演艺民族文化认同

    神坛到民间:达巴经《创世纪》向洪水神话的演变及文化共性

    何林富
    130-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摩梭民间文学源于达巴经,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由达巴经《创世纪》演变而来的民间洪水神话最具代表性.通过分析二者的演变过程及差异,探讨二者所蕴含的摩梭先民对宇宙形成、人类起源及大自然规律的想象和思考,以及文本内容体现的摩梭人传统婚恋观、生态观及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创世纪》洪水神话演变差异文化共性

    论晋唐汉地僧传的存量及传世情况——以史志与经录对勘为中心

    刘静
    137-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晋唐之际产生的汉地僧传,在文献分类上属于"此方诸德传记",实与"西域圣贤传记"并行不悖,成为梳理中国中古佛教史与佛教文化的重要证据.历代史志与佛教经录所见晋唐汉地僧传,虽然程度不等地存在着重出、淆乱现象乃至难以考证,然而毕竟依据各自的学术渊源和学理视角,为后人具体研究提供了相对可靠的文献清单.将史志与经录所见晋唐汉地僧传清单进行对勘,以史志补撰著录和汉文大藏经、敦煌宝藏收录为相关辅证,不仅得知这批僧传文献的体制形态、总体数量以及存佚情况,而且可见同列于上述两类目录者为少数全帙,它们因唐代佛教学者的编目入藏才得以流传至今.从古典目录学视角考察晋唐汉地僧传的分布,有利于全面把握佛教文献和学术史,从而推动文史研究走向深入.

    史志目录佛教经录晋唐汉地僧传对勘

    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味川菜的发展

    朱多生
    147-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进入计划经济时代,海味川菜集中在国有餐饮店发展,消费者主要是经济收入较高的群体.随着川菜进入国宴,海味川菜发展达到新的高度.改革开放后,川菜走出国门,海味川菜在许多烹饪大赛上获奖不断,其影响进一步扩大.到20世纪90年代,各种鲜活海产被引入川菜,丰富了传统海味川菜的内容,最终发展成为川菜体系中特色鲜明的以各种海产品为原料的川菜子系统菜肴.

    海味川菜发展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