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李明

月刊

1671-7406

journal@cxtc.edu.cn

0878-3120042,3101985

675000

云南·楚雄市鹿城南路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在办刊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研究,参与全国各大专院校的交流活动”。读者对象:全国大、中专学生、科研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表达——评《剽牛立碑》的认同书写

    艾乐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仕民的长篇小说《剽牛立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学诠释和自觉表达.小说通过呈现古代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近现代中华各民族共同抗击外辱的历史和当代中国西南各民族共同维护祖国独立和统一的历史,表达了"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历史认同.小说通过深描西南边疆独特的"剽牛"习俗,创造性转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盟誓""立碑"仪式,表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华文化认同.小说还通过民族代表国庆观礼、剽牛、立碑等仪式,从情感上表达"爱我中华"的国家认同;通过人物在民族团结遭到破坏、祖国统一遭到威胁之际的英勇斗争,从行动上表达"舍生取义"的国家认同.

    《剽牛立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

    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

    胡乔木杨顺清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事关民族团结繁荣、人民和谐幸福和国家长治久安,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战略性的问题.边疆民族地区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也是彰显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工作成效的前沿阵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注入强大精神动力,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二者具有辩证互构性.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经济发展、民族问题、治理现代化和国际层面的风险挑战,必须有针对性地夯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共同体基础,才能在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路径——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考察

    尹坤萍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持续深入,现阶段的教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深化,由此实现高标准、高要求的培育目标.其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是关系高校培养人才的实效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高校应当注重和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综合、全面的育人目标.推进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能够在各类教育教学中凸显出"实践育人"的教育特征.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强化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教育实效,并且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落实也为高校完善各项教育体系以及评价体系提供有效依据.

    "第二课堂成绩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路径

    从"第二个结合"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守正创新的内在理路

    张薇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方法,是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守正创新的重点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守正创新是从"第二个结合"出发,在顺应历史境遇、坚守时代之责和履行使命担当的三重维度考量中得以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于解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自觉需要、巩固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和增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软实力的需要进行守正创新.如何在新起点上把握和落实"第二个结合"的方法,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守正创新的拓展进路,要在坚守"培根铸魂"的思想解放、激发"党群融合"的自觉能动性和牢记"返本开新"的使命任务中以确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拓展方向、成效、空间,以此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实践.

    第二个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守正创新内在理路

    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乡村的实践进路

    周瑞云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人类精神文明活动的产物,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治理中具有促进价值引导、社会认同、道德评价和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基于整体性治理的视角考察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中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和实践境遇,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的主要途径和存在问题,提出要健全文化生态治理机制,厚植乡村文化发展根基;加强乡土文化人才培育,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薪火相传;注重文旅产业融合开发,推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丰富项目资金来源渠道,强化文化发展支持保障;着眼整体治理、综合治理,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常态化科学发展.以此加强农村文化引领,以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乡村,进而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传统文化民族地区实践进路

    政府绩效感知、政治信任与国家认同——基于CSS2021数据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田松豪
    4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认同是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命运的历史性课题,特别是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国家认同问题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研究基于CSS2021的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政府绩效感知对民众国家认同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检验政治信任在政府绩效感知和国家认同之间可能存在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政府绩效感知对民众的政治信任和国家认同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即政府治理绩效是政治信任和国家认同的重要来源;政治信任对国家认同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在政府绩效感知对国家认同的影响当中发挥中介效应.基于政府绩效感知对于国家认同构建和政治信任强化的重要作用,政府应该致力于提升治理绩效,为增进国家认同和政治信任提供基础性支撑.

    政府绩效感知国家认同政治信任结构方程模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的"实"与"时"

    旷爱梅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华和理论核心.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下简称"原理"课)重在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武装和帮助大学生构建实践指南,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效性与时效性.聚焦当前实现"原理"课"实"与"时"的基本经验和做法,从提升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程度、提高大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强化社会责任感与文化自信、增强教学方法与树立政治意识的匹配度等方面,探讨提升"原理"课实效性与时效性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实效性时效性

    数智时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风险及其治理

    马泽轩
    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四次科技革命技术视域下科技与智能的跃迁为人类社会发展开辟了一个以全媒体平台为依托、以网络空间为阵地的数智时代.在这一时代,网络空间日益成为个体与群体在现实场域之外的主要社会交往平台.有鉴于此,数智要素的赋能在网络空间日益加重着诸如文化对立与虚无主义、价值观渗透、冲击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等来自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发生的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应当在深刻认识和把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领域机遇与挑战的同时,立足数智时代特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才能化被动为主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充分巩固文化主体性,有效防范和化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挑战,创新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路径.

    数智时代网络意识形态习近平文化思想治理

    红色陕北形象的三维叙事书写——以抗战前后美中苏记者陕北访问为对象

    刘希哲刘晓航
    7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战前后,访问陕北的记者们以自身观察展现红色陕北的多元形象.梳理美中苏三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陈学昭、罗曼·卡尔曼等人的陕北访问书写,可以发现斯诺、陈学昭、卡尔曼分别关注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独立,主体人格与生活的独立,中国民族国家独立,陕北访问对其而言具有必然性.通过解放区与国统区对比,记者们既展现红色陕北对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必要意义,又在访问中完善认知、重塑生活、积淀经验.围绕国际视野,记者们从现代建设、个体尊严、世界性与民族性等角度发现陕北争取民族解放,摆脱他者地位,融入世界格局的努力.三者的陕北访问源自不同经历体验,又展现多元统一的红色陕北面孔.

    陕北形象斯诺陈学昭卡尔曼

    经"越界"迈入"人机共同体":以《我这样的机器》为中心

    王瑜镜张春燕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机器人亚当为代表的数字生命和以男主人公查理为代表的自然生命跨越"人与技术"的界槛,二者因遵循相同的存在法则成为不分你我的赛博式生命.查理"伸手去关亚当的电源"等事件说明,小说中的人与机器人在政治生命层面有显著区隔.一方面,查理拥有的至高权力与亚当背负的赤裸生命建构起生命政治的两个维度,使生命政治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政治.另一方面,亚当的"自杀"行为破解了生命政治在生与死问题上的悖论,跨域了生命政治和死亡政治的界槛,从而实现生命的去政治化.界槛的跨越意味着新质的生成.作者麦克尤恩借病患共存体和审美共通体隐喻构建"潜在的、无处不在的人机共同体"的新可能,完成对人类赛博式未来的构想.

    《我这样的机器》自然生命数字生命生命政治人机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