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茶叶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茶叶科学
中国茶叶学会
茶叶科学

中国茶叶学会

朱永兴

双月刊

1000-369X

cykx@vip.163.com

0571-86651482,86651902

310008

浙江省杭州市梅灵南路9号

茶叶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Tea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茶叶科学》是我国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茶叶学术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是一本能够反映学科水平和发展动向的“权威性期刊"。自1989年以 来,该刊己先后被中国科协、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和浙江省科学技术 期刊编辑学会6次评为优秀学术期刊。先后被英国CAB文摘及其数据库和美国 化学文摘CA及其数据库收录;1996年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 社的光盘版,并于1999年全刊上网;本刊同时还加入了万方数据网络中心的 ChingInfo系统并上网;1999年起己成为轻工和手工业类的核心期刊、中国学术 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茶叶科学》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均很靠前。 《茶叶科学》内容涵盖茶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几乎所有重要的茶叶科研课题, 在《茶叶科学》上都有最全面、最集中的反映。主要内容包函茶树栽培、茶树 遗传育种、茶树病虫害防治、茶叶加工、茶叶生化、茶叶机械、茶叶技术经济 、茶的综合利用、医学、食品和保健、茶文化等。《茶叶科学》现已成为涉茶研 究和涉茶产品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资料,对茶叶科学技术及工农业生产的 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适于茶业、农业、饮料、食品和医药等方面的科技人 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各级技术行政管理人员等阅读。 对外发行方面主要与英、法、日、美、德、印、斯、印尼等国的20余家科研和文献单位进行文献交换,并有少量对外发行。此外,通过参加中国学术期 刊电子杂志社的光盘版和网络版向全世界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茶树单体和聚合态儿茶素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刘亚军王培强蒋晓岚庄菊花...
    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单体儿茶素和聚合态儿茶素,是茶树(Camellia sinensis)多酚主要组成部分,是绿茶"茶味"决定性成分.茶树儿茶素类化合物合成与积累具有显著的组织器官特异性,鲜叶中主要积累单体儿茶素,根中以积累聚合态儿茶素为主.类黄酮代谢途径下游的无色花青素还原酶(LAR)和花青素还原酶(ANR)是决定茶树儿茶素类化合物类型的关键酶类.本文主要综述了茶树儿茶素类化合物合成、积累、转录调控研究进展,重点关注LAR、ANR以及无色花青素双加氧酶(LODX)功能和基因转录调控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儿茶素合成途径待解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儿茶素原花青素无色花青素还原酶花青素还原酶无色花青素双加氧酶

    福建野生茶树资源嘌呤生物碱构成评价及特异资源筛选

    陈潇敏赵峰王淑燕邵淑贤...
    1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43份福建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测定其嘌呤生物碱构成,并经描述统计分析及聚类分析后,系统地分析了其特征属性.结果显示,参试资源样的嘌呤生物碱构成差异明显,大致可划归4个具体类群:类群Ⅰ嘌呤生物碱总量及构成接近于常见茶树品种;类群Ⅱ嘌呤生物碱较高,且主要由咖啡碱构成,仅含少量苦茶碱和可可碱;类群Ⅲ嘌呤生物碱较高,且苦茶碱与咖啡碱含量相当,仅含少量可可碱;类群Ⅳ嘌呤生物碱高,且构成以苦茶碱为主,咖啡碱和可可碱都较低.经综合评价后,从中筛得嘌呤生物碱构成较特异资源14份,包括高嘌呤生物碱(>60 mg·g-1)5份,高咖啡碱(>50 mg·g-1)7份,高苦茶碱(>30 mg·g-1)7份.本研究可为茶树的种质资源保护、创新、品种选育及生产利用提供更多种质资源信息和科学依据.

    茶树种质资源嘌呤生物碱苦茶碱液质联用

    基于UPLC技术解析金萱×紫娟F1分离群体代谢物的遗传变异

    刘庆帅璩馥榕魏梦园钟红...
    2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创制高甲基化儿茶素茶树新种质,以金萱和紫娟为亲本构建了一个F1代分离群体,并通过建立一种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群体内各单株的代谢物含量及其遗传变异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群体中多数代谢物含量分布符合正态偏陡分布,变异系数在20%~30%,且均存在一定数量的超亲个体,并从中筛选出9份高甲基化儿茶素等富含功能成分的优异单株.同时,结果显示多数代谢物含量在秋季高于春季,且儿茶素总量随叶片紫化程度加深而减少.本研究建立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法,为今后鉴定和筛选优异茶树种质资源和育种材料提供了一种更高效的测定方法;对金萱×紫娟F1分离群体生化组分的遗传变异研究也为今后高功能成分育种和通过正向遗传学发掘调控相关性状的基因提供了重要基础.

    茶树超高效液相色谱法F1分离群体代谢物遗传变异

    《茶叶科学》投稿指南

    40页

    苦茶碱代谢关键转录因子基因的筛选鉴定

    刘玉飞庞丹丹李友勇蒋会兵...
    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苦茶是我国特异的茶树资源,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富含苦茶碱(1,3,7,9-四甲基尿酸).苦茶碱具有镇静、催眠和抗抑郁等多种生理活性,其合成关键基因(苦茶碱合成酶基因)已经得到克隆和研究,但是苦茶碱代谢调控机制的研究鲜有报道.为了挖掘与苦茶碱代谢调控相关的转录因子,本研究以高苦茶碱(GKC)、低苦茶碱(LKC)茶树品种以及常规茶树品种(YK10)为研究对象,通过HPLC和RNA-seq分别就样品的嘌呤生物碱含量和基因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荧光定量PCR验证了转录组数据的可靠性.结果表明,GKC和LKC的苦茶碱含量分别为21.82 mg·g-1和14.70 mg·g-1,而YK10中检测不到苦茶碱,另外,GKC和LKC的咖啡碱含量均低于15.00 mg·g-1;通过RNA-seq方法,获得了3948个GKC vs YK10和LKC vs YK10共同的且表达趋势一致的差异基因,这些差异基因是分属29个家族的96个转录因子,通过分析最终确定30个候选转录因子,尤其是属于NAC和HD-ZIP转录因子家族的CSS0012182、CSS0013789、CSS0041233、novel.16084和CSS0014547等转录因子可能是参与苦茶碱代谢调控的关键基因.

    苦茶苦茶碱RNA测序转录因子

    不同仓储期普洱茶(生茶)中酚类成分差异及其对体外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马冰凇王佳菜徐成成任小盈...
    5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普洱茶仓储陈化过程中酚类物质等品质成分变化及其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对6个系列3个不同仓储期共18款普洱茶(生茶)中的17种酚类化合物、3种嘌呤碱等品质成分进行定量检测.并对普洱茶(生茶)的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等体外抗氧化能力进行了测定.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学分析方法,结合感官审评结果可基本实现仓储陈化过程中普洱茶(生茶)新茶和老茶的判别.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普洱茶仓储陈化过程中7种儿茶素含量极显著(P<0.01)降低,而鞣花酸、槲皮素、木犀草素和山奈酚等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极显著(P<0.01)增加.与普洱茶(生茶)陈茶和老茶相比,普洱茶(生茶)新茶的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最高,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最低.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揭示儿茶素(C)、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等儿茶素类物质是影响普洱茶(生茶)仓储陈化过程中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主要酚类成分.

    普洱茶(生茶)仓储陈化抗氧化儿茶素

    茯砖茶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代谢紊乱的效果研究

    代昕玥葛炳钢张旭雯刘文武...
    6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茯砖茶能否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改善2型糖尿病(T2DM)的代谢紊乱,建立T2DM小鼠模型,给予400 mg·kg-1茯砖茶水提取物灌胃干预,观测T2DM小鼠的饮食量、饮水量、空腹体重、空腹血糖、糖耐量等日常指标,血清中胰岛素(INS)、总胆汁酸(TBA)、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胰腺、回肠的病理学变化,并对小鼠粪便进行了肠道菌群16 S rRNA测序.结果显示,茯砖茶显著改善了小鼠的糖脂代谢紊乱和炎症,明显修复了T2DM导致的胰腺和回肠损伤.茯砖茶能显著降低T2DM引起的疣微菌门相对丰度异常增加,恢复肠道微生物群多样性.茯砖茶能增加肠道厚壁菌门、Eubacterium_coprostanoligenes_group、肠杆菌属、Acetatifactor、双歧杆菌属、Prevotella_9、Faecalibacterium、A2、Coriobacteriaceae及Eggerthellaceae等有益菌,说明茯砖茶可通过增加肠道有益菌群,调节肠道菌群失调,进而改善T2DM的代谢紊乱.

    茯砖茶2型糖尿病肠道菌群

    不同发酵程度茶叶对茶垢形成的影响

    周少锋乾云菲赵真陈暄...
    7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自来水冲泡绿茶、黄茶、乌龙茶和红茶等不同发酵程度的茶叶,将其产生的茶垢分别进行定量、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S)等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红茶产生的茶垢质量显著小于其他茶类,而绿茶、黄茶和乌龙茶的茶垢质量无显著差异;4种茶垢的FTIR极其相似,都含有-OH、-C=O、苯环和-COC-等官能团;茶垢主要成分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均为454.8;SEM-EDS分析发现,茶垢外形表现出皲裂状,且主要由有机元素C、O组成,同时含有Ca、K、Mg、Si等无机元素.对4种茶汤进行生化成分分析发现,茶垢质量与茶多酚含量呈正相关.用自来水冲泡茶多酚,将茶多酚茶垢与绿茶茶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证实茶垢由有机多酚物质与无机元素结合组成.

    发酵茶垢茶多酚

    一株茶树根际细菌的鉴定与生防效果研究

    朱咏珊罗晓欣梁浩然陈正桐...
    8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炭疽病是茶树的重要病害之一,对茶叶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的危害.目前该病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药剂,开发生物防治产品是推广茶树绿色防控技术主要措施之一.用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一株茶树根际生防菌JT68,评估其对茶炭疽病菌的抑菌效果以及菌液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用对扣法检测该菌株的挥发性有机物对茶炭疽菌的抑制效果,并鉴定有机物的成分.用离体叶片接种的方法测试了菌液对炭疽病的防效.鉴定结果表明,菌株JT68为解淀粉芽孢杆菌.JT68菌液对茶炭疽病菌的平板抑制率为80.94%,对孢子萌发抑制率为99.18%.其发酵液富含细胞壁降解酶,处理菌丝后使病菌菌丝萎缩变形和产生厚垣孢子.JT68菌株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对茶炭疽菌的抑菌率为50.73%,GC-MS检测发现挥发物中主要含有酮类物质.离体接种结果表明,菌液稀释100倍、稀释10倍和原液对炭疽菌相对抑制率分别为72.66%、79.70%和83.20%.抑菌谱试验表明该菌株对稻瘟病、香蕉枯萎病、辣椒炭疽病菌、希金斯炭疽菌、大丽轮枝菌和齐整小核菌等6种植物病原菌抑菌率达到70.0%~93.2%.本研究鉴定的茶树根际解淀粉芽孢杆菌,具有优越的防治病害效果,目前已经投入生产,用于制备茶树专用叶面肥并推广应用,该产品的使用可以替代或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实现茶树的绿色防控.

    茶树炭疽菌解淀粉芽孢杆菌抑菌作用生物防治

    茶蚕大陆种群性信息素鉴定与虫口监测应用

    崔少伟赵冬香张家侠商建农...
    10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茶蚕(Andraca bipunctata Walker)是我国一种重要的茶树食叶害虫,严重时其幼虫可将整株茶树的叶片取食殆尽,造成极大危害.本研究对我国茶蚕大陆种群性信息素进行了鉴定,利用正己烷浸提法对求偶高峰期的茶蚕雌虫性信息素进行了提取,利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筛选性信息素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活性成分进行分析,采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测试了性信息素成分的电生理活性,并通过田间诱捕试验筛选出性信息素最佳剂量,最后利用性信息素对海南五指山地区的茶蚕种群进行了监测.GC-EAD结果显示,茶蚕性信息素提取物中只有1种成分可引起雄虫的触角电位反应.GC-MS分析结果初步确定该活性成分为顺11,顺14-十八碳醛(E11,E14-18Ald).EAG测试和田间引诱试验验证了性信息素鉴定结果,田间诱捕数据显示不同剂量的性信息素在田间的引诱效果不同,当剂量为0.9 mg时,田间引诱效果最佳.虫口监测结果表明,茶蚕性信息素是一种理想的虫口监测方法,利用该方法明确海南五指山地区5—10月共有两代茶蚕,成虫高峰期为6月17日和8月27日.本研究结果为我国茶叶主产区利用性信息素进行诱杀防治或虫口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茶蚕性信息素鉴定虫口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