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茶叶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茶叶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茶叶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尤志明

季刊

2096-0220

cy6610388@163.com

0593-6610388

355015

福建省福安市社口镇湖头洋1号

茶叶学报/Journal Te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是茶叶科技综合性学术期刊,1960年创刊。主要报道茶树载培、茶树育种、茶园土壤肥料、茶叶机械、茶叶加工、茶树生理生化、茶树植保与茶叶经济等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与科学种茶、制茶经验、经营管理经验以及应用理论等。辟有:科技综述、实验研究、茶叶经济、科技园地、生理生化、思考观点、茶史文化、名茶名种、茶区动态等栏目,适合广大茶叶科技工作者和茶叶爱好者阅读、参考。本刊为季刊,16开本,每期40页码。本刊由十人组成编委会,陈荣冰研究员任主编。自办公开发行,也已参加“全国非邮发报刊联合征订”。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7份闽北茶树种质资源花粉形态扫描电镜观察

    贵文静于文涛潘宏英王攀...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闽北茶树种质资源花粉形态特征,并探索其亲缘关系.[方法]利用冷场发射扫描电镜观测福建武夷山、建瓯、建阳等闽北茶区 17份茶树种质的花粉形态,采用ImageJ 1.48V对花粉的赤道面观、极面观和萌发沟等相关性状特征进行测量,并利用SPSS软件对花粉相关特征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7份闽北茶树种质资源的花粉属N3P4C5类型,其花粉大小为 1014.01~2222.26 μm2,属于中等花粉;花粉的赤道面观分为扁球形、长球形、卵圆形和超长球形,花粉萌发沟长度为 12.68~35.49 μm,花粉表皮纹饰外壁纹饰均呈现疣状,具有不同程度穿孔.根据花粉萌发沟长、萌发沟长/极轴长、极面观、赤道面观、外壁纹饰5个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17份闽北茶树种质资源可分为两类.[结论]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和数量性状数据,花粉萌发沟长、萌发沟长/极轴长、极面观、赤道面观、外壁纹饰等性状特征可以为闽北茶树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以及分类提供理论依据.

    闽北茶树种质资源花粉微形态冷场发射扫描电镜

    茶树品种'白鸡冠'与'福云6号'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陈志辉张亚真孔祥瑞游小妹...
    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近年来对茶树白化性状调控机理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到目前为止白化性状的基因调控机制仍然未知.通过构建'白鸡冠'与'福云 6号'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为后续白鸡冠叶色基因定位奠定基础.[方法]创建白鸡冠(♀)与福云 6号(♂)F1代遗传分离群体,采用SLAF-seq技术和HighMap软件开发SNP分子标记,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结果]用茶树参考基因组作电子酶切预测,选用HaeIII酶切方案.SLAF标签长度选择314~364 bp,预测到 230000个SLAF标签.SLAF标签在基因组各染色体上分布基本均匀,酶切方案可行.建库准确性评估发现,对照样数据的双端比对效率为 85.98%,酶切效率为 91.82%,说明SLAF建库正常.本实验共获得 828448417条reads(165.67 Gb)测序数据,测序平均Q30为 93.94%,平均GC含量为 43.67%,样本GC分布正常.获得SNP标记 5975507 个,成功分型的有 643601个,用于遗传图谱构建的标记有 500988个,最终上图标记有 7967个,总图距为 2754.59 cM,上图标记完整度为 99.84%,共构建出 15个高密度遗传连锁群.[结论]利用白鸡冠与福云6号F1代遗传分离群体构建出含15个连锁群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

    茶树黄化白化遗传图谱叶色突变

    49份茶树种质资源叶片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魏春梅安福全苏奇倩苏向宇...
    2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 49份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从中挖掘农艺性状优异的茶树资源,为茶树种质筛选提供遗传材料和理论参考.[方法]以 49份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 18个叶片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结果]49份茶树种质资源的 18个叶片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为0.31~2.15,数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达 29.4%;主成分分析表明,叶长、叶面积、叶长宽比、叶质、叶身和叶面6个叶片性状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 69.37%,是形成供试茶树种质资源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聚类分析表明,供试茶树可分为 4大类,各类群间特征显著、差异较大,并且分类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筛选的主要性状划分结果基本一致;相关性分析表明,叶长与叶宽、叶面积、叶脉对数呈极显著相关,叶片大小与叶长、叶宽、叶面积、叶脉对数呈极显著相关,叶尖与叶身、叶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推测供试资源的叶片性状规律表现为叶片越大,叶片越接近披针形,其叶脉对数就越多;叶长宽比的值越大,叶尖越接近于急尖、渐尖.[结论]供试茶树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筛选出的6个叶片农艺性状可作为茶树种质资源识别和鉴定的主要性状.

    茶树叶片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

    田间老化生物质炭对茶园土壤氮素形态和细菌群落的影响

    王峰常云妮吕永铭陈玉真...
    3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田间老化生物质炭对酸性茶园土壤氮素形态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探讨土壤氮素形态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评估生物质炭在茶园生态系统的长期效应提供科学数据.[方法]2010年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试验基地,试验设置 5个生物质炭施用量:0、8、16、32和64 t·hm-2,依次记为CK、B1、B2、B3和B4处理.2022年(第 12 a)春茶采收后,采集 0~20 cm土层土壤,探究不同生物质炭用量对土壤氮素形态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与CK相比,施用生物质炭处理 12a后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铵态氮、有效钾、pH、砂粒含量分别增加了 7.95%~21.40%、11.69%~25.54%、53.45%~115.84%、1.13%~38.86%、28.49%~114.13%、5.51%~12.46%和21.11%~67.88%;碱解氮、有效磷、黏粒和粉粒含量分别下降了 11.97%~17.25%(B1处理除外)、15.18%~50.36%、15.64%~38.21%和 8.57%~30.63%.生物质炭处理可提高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增加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ota)和粘球菌门(Myxococcota)的丰度,减少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的丰度.非度量多维尺度和线性判别分析结果显示,B0和B4之间有比较明显的分离,B4处理下产生了 19种显著差异的微生物类群.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磷、速效钾、硝态氮、黏粒是驱动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结论]生物质炭施用 12a后,仍然能够增加土壤碳氮和速效养分养分含量,改善土壤质地结构,从而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64 t·hm-2 生物质炭用量可长期提高土壤供氮能力.

    生物质炭茶园土壤氮素形态细菌群落土壤团聚体冗余分析

    《茶叶学报》征订征稿启事

    43页

    温室栽培'金牡丹'茶树新梢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合特性

    孙君朱留刚张文锦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温室栽培环境下'金牡丹'茶树不同发育阶段叶片的光合特性,为其栽培管理技术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GFS-30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金牡丹茶树中小开面新梢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合特性,并采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进行光响应曲线拟合.[结果]温室内茶树新梢不同叶位叶片(中开面第 1至 3叶和小开面第 2至 4叶)的净光合速率(Pn)为 2.63~4.74 μmol·m-2·s-1,以中开面第 1叶最小,第 3叶最大;蒸腾速率(Tr)在 2.31~5.97 mmol·m-2·s-1 之间,以中开面第 1叶最小,第 2叶最大;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饱和光强(LSP)以中开面第 3叶最大(7.40 μmol·m-2·s-1、1208.10 μmol·m-2·s-1),第 1叶最小(3.20 μmol·m-2·s-1、867.03 μmol·m-2·s-1);光补偿点(LCP)为中开面第 1叶(32.95 μmol·m-2·s-1)>第 2叶(25.93 μmol·m-2·s-1)>第3叶(20.53 μmol·m-2·s-1).[结论]中开面茶树叶片整体净光合速率高于小开面;中开面茶梢利用强光、弱光以及整体叶片的光合潜能以中开面第3叶最佳.

    温室茶树光响应叶位净光合速率

    基于定量描述分析法评价万州不同品种绿茶香气和滋味特征

    冯婷婷李翔付勋张艳...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万州区不同品种绿茶的香气和滋味进行分析与评价,为探索万州绿茶感官特征、筛选优质绿茶适制品种、工艺优化及产品研发等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定量描述分析法对万州 6个品种共 13个绿茶样品的香气和滋味进行了分析评价.通过Panel Check软件检验了评价员区分样品能力、重复性和评价小组感官描述的一致性,以主成分分析结合差异分析方法对13个绿茶样品的香气和滋味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安吉白茶'和'中黄 1号'品种所制绿茶的感官属性表现最好,滋味甘鲜,主显栗香、嫩香、土豆香;而'福选 9号'和'福鼎大白茶'品种所制绿茶主显清香和花香;部分川中小叶群体种资源所制绿茶在鲜味和甜味表现较好.[结论]通过对万州不同绿茶香气和滋味特征的分析与评价,梳理了特定品种绿茶的感官特征,认为万州这 6个品种绿茶的感官属性与其品种关系密切.

    万州绿茶品种香气滋味定量描述分析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内标法测定白茶中水溶性硅的含量

    陈冰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内标法测定白茶中水溶性硅含量的方法,为研究白茶中的水溶性硅提供科学可靠的检测手段.[方法]白茶样品经粉碎、过 5.0 μm标准筛,80℃烘干处理后,首先进行不同内标元素(铱、铟、锗)与硅的不同分析谱线的选择实验,并对称样量(1.00、2.00、3.00、4.00、5.00、6.00 g)、沸水浴浸提时间(20、40、60、90、120 min)等样品前处理条件进行优化.确定实验条件后,样品经沸水浴浸提、过滤、加入内标元素、定容,再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建立测定茶叶中水溶性硅含量的方法,并从精密度、回收率等方面进行方法学考察及白茶样品的测定应用.[结果]选取内标元素铱(分析谱线 224.268 nm)与硅(分析谱线 288.158 nm)时,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及回收率最优.样品前处理最佳实验条件为称样量 4.00 g、沸水浴浸提时间 90 min.建立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内标法的标准曲线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大于 0.9999,方法检出限为 7.5µg·L-1,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RSD)为 1.53%,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9.4%~104.8%.检测采集到的 10个白茶样品,其中白牡丹、寿眉各 4个(存储时间分别为 1、3、7、10年),白牡丹(抛荒茶)2个(存储时间分别为 1、3年),结果显示寿眉随着存储年份的增加水溶性硅的含量呈现增长趋势,而不同年份的白牡丹却保持相对稳定,白牡丹(抛荒茶)水溶性硅的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品类.[结论]该方法精密度好、检测结果可靠,适用于白茶中水溶性硅含量的测定.不同白茶品类的水溶性硅含量有明显区别,深入研究白茶中的水溶性硅,为探寻白茶的保健功效及品质提升提供新的思路.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内标法水溶性硅白茶

    绿茶与陈年六堡茶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小鼠结肠炎的缓解作用

    罗丹宏李望舒钟可渝蔡淑娴...
    6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绿茶与陈年六堡茶对小鼠结肠炎的缓解效果,为结肠炎的自然疗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40只 SPF级 6~7周龄雄性 C57BL/6JGpt小鼠适应性喂养 1周后,随机分为 4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葡聚糖硫酸钠模型组(DSS)、绿茶提取物组(DSS+GT)和陈年六堡茶提取物组(DSS+LP),每组10只,除对照组之外,其他组通过在饮水中加入 3%浓度的DSS建立结肠炎模型,共持续 7 d.DSS+GT组和DSS+LP组在实验过程中分别接受 450 mg·kg-1 的绿茶和六堡茶提取物干预,所有小鼠在处死前的最后 2d饮用蒸馏水,通过采用生理指标测定、结肠病理切片的H&E和AB-PAS染色分析、ELISA检测、傅里叶红外(FTIR)光谱分析、肠道菌群 16S检测分析等方法对小鼠结肠形态学、炎症因子、蛋白质结构和菌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与Control相比,DSS处理小鼠体重明显降低(由 25.6 g降至 15.6 g),DSS+LP和DSS+GT干预后体重恢复至 26.6 g和 26.2 g,同时饮水量和饮食量趋于Control水平,表明绿茶和陈年六堡茶对改善小鼠体重减轻及饮食饮水异常具有积极作用;结肠形态学观察DSS+LP结肠长度更接近于Control组;结肠病理切片的H&E和AB-PAS染色分析结果显示DSS+GT组、DSS+LP组均能增加杯状细胞数量、黏液层蛋白表达以及修复腺体结构;ELISA结果表明,DSS+GT组以及DSS+LP组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分泌以及FTIR拟合结果表明DSS+LP组将β-折叠结构的相对含量由 16.10%(Control组)降至 12.66%;肠道菌群分析结果中DSS+LP组显著下调Escherichia相对丰度,上调Barnesiella.[结论]绿茶、陈年六堡茶均具有缓解DSS诱导小鼠结肠炎的作用,且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六堡茶优于绿茶,这可能是因为发酵茶特有的生物活性成分.

    结肠炎葡萄糖硫酸钠绿茶六堡茶抗炎特性肠道菌群

    2021-2023年黔东南州茶叶农药残留情况及风险分析

    王微胡毅刘文锋
    7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解《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条例》于 2021年实施后黔东南州茶叶农药残留情况.[方法]采集2021-2023年黔东南州 11个产茶县的茶叶样品 300份,按照国标方法 GB 23200.113-2018、GB 23200.13-2016和GB 23200.121-2021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并按照国标方法GB 2763-2019和GB 2763-2021进行合格判定.[结果]300份测试样本中,检出农药残留样品 95份,超标样品 2份,检出率 31.67%,超标率0.66%.按照年份分析,三年的茶叶农药残留检出率是逐年递减的,分别是 52.94%(2021年)、37.40%(2022年)、16.10%(2023年).超标样品也由 2021年、2022年分别超标 1个到 2023年全部合格.本次共检出 31种农药,检出频率最高的是噻虫嗪(22份),其次为呋虫胺(20份)、多菌灵(18份)、联苯菊酯(17份)和噻嗪酮(16份).所检出农药毒性大多为中低毒,甚至微毒农药,仅有克百威和灭多威 2种高毒农药.[结论]2021-2023年黔东南州茶叶质量安全情况良好,《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条例》对茶叶质量安全保障实施成效显著.

    农药残留茶叶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