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创意设计源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创意设计源
创意设计源

姜鸣

双月刊

1674-5159

idea2009@vip.sina.com.cn

021-61421860 64380117

200030

上海市徐汇区漕溪北路502号

创意设计源/Journal Idea&Desig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海外流失文物回归的路径与机制

    王小军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九世纪中叶以降,我国大量珍贵文物经由战争劫掠、文化科学考察、盗窃走私等途径流失海外.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积极追索海外流失文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逐步形成了包括国际民事诉讼、国际公约、外交谈判、回购捐赠等多样化的流失文物回归途径.海外流失文物的追索涉及政治、法律、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要求国家层面出台统一的战略和规划,完善回归机制.我国应重视外交政治手段在促进流失文物回归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领域国际法律规则的制定与创新,拓展双边合作机制,完善流失文物数据库,明确文物追索机构,促进我国海外流失文物的回归.

    海外流失文物追索国际公约协商谈判

    向设计提问:交叉学科视角下设计学研究选题的特殊性

    周志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题,即提出研究问题,是任何一门学科开展研究工作的基础环节.但是,设计学研究问题的提问对象、提问方式、提问方向一直模糊不明,这也进一步导致了这门新兴交叉学科研究工作的无序化.从设计学科自身特征出发,根据设计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向、研究目的以及所能达到的研究效果,逆推设计学研究问题的几种可能性,并发现其共性特征在于对特殊性的理解与创造.

    设计学设计研究问题选题特殊性

    裂变与传承:"新质生产力"引领下民族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途径析理

    张犇张知临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对于民族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发展具有积极的引领意义.在民族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引入"新质生产力"理念,有助于推动民族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体系的改革,深化民族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与转化和创新机制,有度、有序地进行民族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技化渗透,促进民族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高质量发展,使民族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真正成为现实,为培育当代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助推一臂之力.

    新质生产力民族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途径

    AIGC技术驱动下的非遗文化传承战略探究

    李志榕苏家玉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AIGC凭借其强大的内容生成能力和个性化定制优势,为非遗文化的数字化记录、活态展示及推广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回顾AIGC发展现状与非遗传承研究,并对AIGC应用于非遗传承的优秀案例进行分析,揭示了AIGC如何通过创新内容生产、增强观众体验、促进文化传播与教育,以及激发产业创新等方式,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开辟新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AIGC文化传承数字化转型战略设计

    新质生产力赋能非遗文化传承:以惠民"元"塑为例的研究

    米华姜衡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蓬勃兴起,正引领我们打开深入探索非遗文化保护的新维度.通过阐述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并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深度剖析了惠民泥塑的独特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进而聚焦新质生产力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实践应用与技术赋能路径,提出以惠民"元"塑为核心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意设计策略,力求借助数字智能技术打破传统传承方式的局限,让惠民泥塑焕发新的艺术生命力.在新质生产力+非遗的指向和方式上力求寻找新思路,探索推动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的方法.

    新质生产力非遗文化传承惠民"元"塑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非遗人才培养研究

    邢宏亮杨倩
    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为非遗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非遗人才的培养给予了更高的期待.通过文献研究,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点、对非遗领域的影响、非遗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了阐述解析.结合理论与实践提出了当今非遗人才教育的六项策略.新质生产力与非遗的融合,对于优化非遗人才培养以及保护、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非遗事业的创新发展.

    新质生产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机遇、风险与实现路径

    王志华辛伟格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其在研究效率、创新思维、文化生产力等方面的优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然而,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生成机理、工作原理和对话秩序上存在不完善性与不确定性,使其在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特色淡化、内涵曲解、传播失控等潜在风险.鉴于此,为确保生成式人工智能合理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技术端,需优化资源供给,强化数据训练,以提升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主体端,需把握创新方向,讲好中国故事,以确保中国特色充分体现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之中;在受众端,需积极引导受众参与实践,规避负向影响,以减少负面文化信息的传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成式人工智能"两创"

    数字消费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IP化创新及其传播策略研究

    王先昌孔德强彭雅莉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时代,让非遗在传播与推广中焕发新的活力,增加非遗受众人群,是非遗存续的关键.将非遗IP化创新,更容易在传播过度的社会抓住受众转瞬即逝的注意力.通过"非遗IP+内容"、"非遗IP+旅游"、"非遗IP+文创产品"等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非遗文化,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有助于非遗文化的粉丝圈层,扩大其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有效解决非遗文化的自我"造血"能力,从而促进非遗文化的可持续性传承与传播.

    IP非遗文化文创产品注意力经济辨识度

    主题公园的空间叙事逻辑

    王萌硕张振鹏
    54-5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题公园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主题公园发展与其核心主题联系更为紧密,空间的视觉呈现对受众的感知、情绪的影响更加多样,创设出了更加丰富的体验感.基于空间叙事理论,从物质、精神、社会三个层面探寻主题公园空间叙事逻辑可以发现,物质空间为消费者提供差异性的体验感知,精神空间使消费者得以完成记忆中的情景再现,社会空间可传递的社交符号构建出一个全新的社交话语体系,进而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差异性的体验感知、记忆中的情景再现、可传递的社交符号,作为主题公园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主题公园空间营造中需要高度关注.

    主题公园空间叙事叙事理论

    基于外卖员安全驾驶的HUD产品视觉设计研究

    王丽君杨皓然
    5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HUD技术设计了一款有关外卖员驾驶安全的产品,以提高外卖骑手道路驾驶的安全性.通过访谈、实地调研等方法收集用户数据并对其定性分析,提取用户驾驶行为习惯对其痛点需求分析并归纳.设计产品的核心功能在于HUD反馈实时环境因素并提供一定范围内的安全提醒,减少外卖员的驾驶视点移动以及时规避安全风险,并以此进行HUD界面视觉设计,同时为HUD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形式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外卖员安全驾驶HUD技术人机交互视觉设计